歷史淵源
起源期:清末宮廷核雕傳入濰坊
清朝末年,山東濰坊諸城縣核雕藝人張大眼在北京宮廷負責雕刻朝珠、捻珠、手串、佛珠等,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政治經濟逐漸衰退,在皇宮裡的核雕藝人也受到冷落而流散各地。1880年,張大眼從北京流浪到山東諸城以賣藝為生,同時傳授核雕技藝。諸城當地的皮貨商人都渭南欣賞張大眼的核雕技藝,並拜其為師,成為繼張大眼之後的濰坊核雕藝人。此後,都渭南教子授徒,核雕技藝流傳開來,山東濰坊逐漸興起了以桃核為材料的核雕藝術。
發展期:“萬國博覽會”獲金獎
20世紀初,濰坊核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僅布局簡練,樸實大方,概括性強,還具備了山東濰坊民間藝術的特點。
1915年,濰坊核雕藝人都蘭桂與丁懷曾共同創作的“馬拉轎車”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這成為濰坊核雕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濰坊核雕漸漸為人熟知。
成熟期:濰坊核雕走出國門
20世紀50年代,濰坊核雕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藝人們為了提高核雕技術水平,不斷從書畫藝術中吸取營養,濰坊核雕湧現出眾多精品,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都蘭桂及其弟子考功卿,成為這一時期的濰坊核雕代表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濰坊核雕漸漸走出中國國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禮核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濰坊核雕不僅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認可和讚賞,還為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所熟知。此後,濰坊核雕藝人的技藝愈加成熟,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核雕市場。
繁榮期:文化發展帶來新契機
隨著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以及人們對民間手工技藝的逐漸重視,濰坊核雕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核雕藝術專家都傳恭不斷創新核雕工藝,發明了紅木鑲嵌核雕,主要在紅木小屏風、手杖、鼻煙壺等工藝品上鑲嵌上核雕。核雕藝人考功卿、王緒德師徒二人在繼承前人技藝基礎上,廣泛汲取同行業的經驗,將核雕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里程。
文化特徵
造型特徵
濰坊核雕的原材料主要是桃核,桃核質地堅硬,周身密布著較深的果核紋路,這就要求在雕刻的過程中必須整體觀照,在有限的空間中挖掘更深的層次,注重紋理疏密對比,將技藝以藝術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濰坊桃核大氣而不失神韻,整體而不失細節,雕刻中注意大小對比,在較小的空間中營造出空間透視效果,常用誇張手法“放大”作品所要表現的人和物,其造型方式具有實用、簡略、寫意的特點。
實用性的造型方式
濰坊核雕的造型很明顯地表現出其實用性的特點,有一部分核雕是作為供人玩賞的物品和飾品而存在,這些作品大多雕琢圓渾,表面光滑,可以避免傷人皮肉。
簡略的造型方式
濰坊核雕在對人物、動物、植物等物象進行刻制時不是簡單地再現生活中的現實場景,而是按個人的生活經驗積累從這些物象中選擇出最具代表性的特點進行重點刻畫並做到儘量簡化和大膽的取捨,塑造出一種整體、生動、簡練的感覺。
寫意性的造型方式
濰坊核雕的作者在刻制核雕時帶有較強的意念色彩,在進行雕刻時不精雕細琢而是從物象的整體特徵入手,以意造型,以形寫意,刀隨心走,造成一種稚拙粗擴渾樸的藝術造型風格。
結構布局
濰坊核雕的每一個作品都是核雕藝術家通過三維視角對物體整體觀照下雕琢出來的藝術之作,其空間感、層次性處理較好,通過對核胚點、線、面的構思造型形成疏密不同的形式表現。
濰坊桃核雕刻布局簡練、樸實大方、概括性強,呈現出一種納天地萬物於方寸之間的博大氣象,藝人突破了桃核固有形態的空間局限,在小物件上構造出大場景,且精於作品氣勢的營造。這種粗獷不是粗劣,而是高度概括下的精練。藝人巧妙地利用核胚上縱橫無序、深淺不定的紋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以濰坊核雕代表作品《馬拉車》為例,該作品以駿馬和馬車為主景,著重刻畫駿馬的脖頸向前伸展和馬車行進中的張力,呈現出健碩無比的駿馬拉著馬車向前飛馳的奔騰景象,其動感、強勢一覽無餘。
藝術風格
濰坊地處孔孟之鄉,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居民多豪邁爽朗,性格外向,不拘小節,表現在藝術審美取向上便是古樸大氣、樸拙率真。此外,中國北方山川雄壯、地勢開闊,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對審美的內在感受便是豪邁粗獷。北方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審美情趣造就了濰坊核雕神韻豪放、粗獷中又略帶細膩的藝術風韻。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濰坊核雕所用工具較為簡單,常用的工具有挫、鑿子、斜口刀和平口刀。
製作過程
濰坊核雕的製作一般是在每年的夏至前開始採集桃核,然後將採集的桃核放在太陽下暴曬三到四天,乾後裝起備用。用時先把桃核砍成方坯子放到水裡泡一下(目的是讓桃核變得酥一些易於刻制),然後用挫子創造出物體的大概形狀,再用刀刻出細部,一件核雕作品即告完成。
題材作品
濰坊核雕大致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是神話傳說,如《八仙祝壽》《天女散花》《九美鬧龍舟》等;二是戲曲故事,如《白蛇傳》《西廂記》《西遊記》等;三是趣聞典故,如《夜遊赤壁》《貂蟬弄月》《羲之愛鵝》《孔子講學》等。四是借諧音隱喻直接表現民眾對驅邪禳災、納福求財的渴望,如《松鶴延年》《鹿鶴同春》《福上加福》等。眾多題材的核雕作品以掛件、手串、擺件、首飾等各種用途一一呈現出來,豐富了濰坊核雕的品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濰坊核雕在創作時多因材施藝,充分利用桃核的自然形態和紋理來構造物象,技藝精巧,題材豐富,形象刻畫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濰坊核雕還與鄉風民俗結合在一起,具有較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社會意義,成為民俗學和山東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參考對象。
傳承狀況
核雕技藝難度較大,不下苦功無法真正掌握,且短期內不易出成果,很少有人能堅持習學,濰坊核雕技藝後繼乏人,瀕臨失傳,亟待保護傳承。
傳承人物
王緒德,男,1943年10月7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核雕(濰坊核雕),山東省濰坊市申報。
傳承譜系
第一代張大眼(1830年一?)
第二代都渭南(1856年―?)
第三代都蘭桂(1881年—1960年)
第四代考功卿(1910年—1999年)
第五代王緒德(1943年一)
第六代譚萬海(1976年一)
保護措施
濰坊市文廣新局聯合濰坊市技師學院,在濰坊市技師學院開設了濰坊核雕等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技藝專業。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濰坊市文化館(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核雕(濰坊核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服務中心(濰坊市文化館、濰坊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核雕(濰坊核雕)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2月9日,王緒德創作的《桃核核舟記》等濰坊核雕作品在北京農業展覽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中展出。
2016年12月,濰坊核雕在台灣大學舉辦的“匠心獨韻·濰坊工藝精品展”中展出。
2017年3月18日至22日,“天工核雕·匠心百年”2017濰坊核雕藝術全國巡展在深圳市寶安區民眾文化藝術館拉開帷幕;同年6月10日,“天工核雕·匠心百年”濰坊核雕藝術全國巡展在成都市國際非遺博覽園五洲情館開展;同年9月,濰坊核雕在“芥子納須彌核雕藏大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核雕技藝精品展”中展出。
2018年9月,濰坊核雕在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中展出。
2019年6月20日,濰坊核雕在2019北京世園會“山東省日”活動中展出;同年11月,“天工巧運·匠心傳承”濰坊核雕藝術巡展在蘇州美術館開展。
國際影響
1957年,濰坊核雕作品被作為禮物贈送給蘇聯領導人。
1967年,考功卿師徒的三件濰坊核雕作品被贈送給羅馬尼亞外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