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穩定

核穩定即是細胞核穩定。細胞核是細胞內最大的細胞器。它是由核膜(naclear membrane)、染色質(chromatin)、核仁(nucleolus) 和核液(nucleochy lema)幾部分組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穩定
  • 定義:核穩定即是細胞核穩定
  • 所屬學科:生物學
  • 研究範圍:微生物
簡介,相關資料,

簡介

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在細胞的代謝、生長、分化中起著重要作用,是遺傳物質的主要存在部位。一般說真核細胞失去細胞核後,很快就會死亡,但紅細胞失去核後還能生活120天;植物篩管細胞,失去核後,能活好幾年。
儘管細胞核的形狀有多種多樣,但是它的基本結構卻大致相同,即主要是由核被膜、染色質、核仁和核骨架構成。

相關資料

核膜由兩層單位膜組成,把核與細胞質隔開,兩層膜的中間為空隙,叫核周腔。膜上有穿孔,占膜面積的8%以上。
核膜使細胞核成為細胞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使核內形成一相對穩定的環境。同時,核膜又是選擇性滲透膜,起著控制核和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作用。
染色質:染色質是真核細胞的間期核中DNA,組蛋白,非組蛋白蛋白質以及少量RNA所組成的一串念珠狀複合體。是細胞間期遺傳物質存在的形成。易被鹼性物質著色。
核液:是核內沒有明顯結構的基質。
核仁經常出現在間期細胞核中,它是勻質的球體,其形狀、大小、數目依生物種類,細胞形成和生理狀態而異。核仁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核糖體RNA的合成。
從其結構,我們可以得出細胞核的功能:控制細胞的遺傳,生和長和發育。德國藻類學哈姆林的傘藻嫁接試驗驗證了細胞核是遺傳物質攜帶者。
1、核被膜(nuclear envelope)
核被膜(包括核孔複合體)是真核細胞中普遍存在的結構,它們不僅是細胞質和細胞核的界限,而且還控制著核、質之間物質和信息交流。核被膜是雙層膜,膜厚約7~8nm,膜間為寬10~50nm的核周腔(perinuclear space)。
核被膜可分為三個區域:
— 核外膜:面向胞質,附有核糖體顆粒,與內質網相連。
— 核內膜:面向核質,表面上無核糖顆粒,膜上有特異蛋白,為核纖層提供結合位點。
— 核孔(nuclear pores):在內外膜的融合處形成環狀開口,又稱核孔複合體,直徑為50~100nm,一般有幾千個,核孔構造複雜,含100種以上蛋白質,並與核纖層緊密結合成為核孔複合體。是選擇性雙向通道。功能是選擇性的大分子出入(主動運輸),酶、組蛋白、mRNA、tRNA;存在電位差,對離子的出入有一定的調節控制作用。
核纖層是緊貼核內膜的一層厚度為20~50nm的纖維蛋白片層或纖維網路,成分為中間纖維蛋白,稱為核纖層蛋白(lamin)。核纖層與細胞質骨架、核骨架連成一個整體,一般認為核纖層為核被膜和染色質提供了結構支架。
2、染色體和染色質
染色質和染色體在化學成分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只是分別處於不同的功能階段的不同的構型。染色質是指間期細胞內由DNA、組蛋白和非組蛋白及少量RNA組成的線形複合結構,是間期細胞遺傳物質存在形式。固定染色後,在光鏡下能看到細胞核中經許多或粗或細的長絲交織成網的物質,從形態上可以分為常染色質(euchromatin)和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常染色質呈細絲狀,是DNA長鏈分子展開的部分,非常纖細,染色較淡。異染色質呈較大的深染團塊,常附在核膜內面,DNA長鏈分子緊縮盤繞的部分。染色體是指細胞在有絲分裂或減數分裂過程中,由染色質縮聚而成的棒狀結構。
染色質的主要成分:DNA、蛋白質(組蛋白、非組蛋白)、少量RNA。蛋白質有祖蛋白和非祖蛋白,組蛋白(histones)富含lys,Arg,鹼性,能和帶負電荷的DNA結合,分為H1, H2A, H2B, H3, H4五種;非組蛋白是參與DNA複製和轉錄的酶。
染色質的結構單體為核小體,直徑約10nm,相鄰以1.5~2.5nm的細絲相連,核心由4組組蛋白( H2A,H2B,H3,H4 )構成,DNA纏繞在核心的外周,核小體之間為連線DNA,上有H1,1個核小體上共有200個鹼基對,構成染色質絲的一個單位。
3、核仁
細胞核中圓形或橢圓形的顆粒狀結構,沒有外膜,在蛋白質合成旺盛的細胞,常有較大或多個核仁,核仁富含蛋白質和RNA分子。核仁由顆粒組分,纖維中心和緻密纖維組分三大部分組成。核仁組成成分包括rRNA,rDNA和核糖核蛋白。核仁是rRNA基因存儲,rRNA合成加工以及核糖體亞單位的裝配場所。
核仁組織區(nucleolus organizer region):即rRNA序列區,它與細胞間期核仁形成有關,構成核仁的某一個或幾個特定染色體片斷。這一片段的DNA轉錄為rRNA, rRNA所在處。
4、細胞核骨架
核骨架是由纖維蛋白構成的網架結構,其蛋白成分按道理說細胞質骨架有的,核骨架也應該有。但現在在核骨架中只發現有角蛋白和肌蛋白質成分,在某些原生動物核骨架中還發現含有微管。同時在核骨架中還有少量RNA,它對於維持核骨架三維網路結構的完整性是必需的。在進化趨勢看,核骨架組分是由多樣化走向單一,特化。
細胞核通常是一個球形體,某些白血細胞的細胞核具有許多分葉。
無論核的形狀如何,它都被一雙層膜(核膜)與細胞質分隔。通過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的任何物質均需通過核膜。核膜上零星分布有一些小孔,這些核孔使分子甚至相當大的分子容易穿過核膜。但核孔不是核膜上的簡單開口,孔內經常充塞著電子密度大的物質構成的小栓,核與細胞質之間的氫離子濃度差別也表明,物質通過並非如所構想的膜結構那么自由。核膜僅在細胞分裂時消失,這是個短暫時期。核膜外膜與內質網的膜常常是連續的,並可能保持更早的聯繫,核靠細胞質的一邊常常被覆核糖體。
細胞核經酸固定後容易被鹼性物質染色,顯示出細線網架結構,其中分布著更加粗的染色物質團塊,這就是染色質。細線是常染色質,粗糙團塊是異染色質。異染色質是更多的直徑更小的相同細線網架結構。染色質在細胞分裂期間濃縮變成小體,通常稱為染色體,每一物種正常時的染色體數目、大小和形狀是特定的。
細胞核除染色質外還有一個或幾個緻密小體,即核仁。核仁由特定染色體的特殊區段所形成,並附著在這些區段上。這類特殊區段叫做核仁組織區。核仁組織區不但合成核仁物質中的核酸部分,還把它們組成一個緻密小體。核仁的特徵因細胞類型及代謝狀態而異。在活躍細胞、快速生長的胚胎細胞以及進行蛋白質合成的細胞中,核仁比較大也比較緻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核仁時隱時現。核仁內部可區分為鬆散的線狀網架及顆粒物質。核仁及其有關的染色質與核糖體的形成有關,核糖體在細胞質中逐漸積累,最終組成細胞合成蛋白質上的結構。核仁不被孚爾根染料染色,表明核仁與染色質結構中所含的核酸種類是不同的。
大多數細胞都是單核的,單核情況是分隔生活物質為容易控制單位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方式。雖然紅細胞在生存的大部分時期內不具備細胞核,但它們在較短的分化階段是有細胞核的。無核的細胞是短命的沒有後代的細胞,細胞核(主要是染色質)是必不可少的細胞器,它提供維持細胞質長期行使功能的信息或能力。橫紋肌細胞通過細胞融合形成多核。
細胞核是細胞的調控中心。遺傳學就是建立在這種假說之上:染色體是遺傳傳遞的載體,染色體中DNA是遺傳的分子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