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物質的異常態是指原子核內的物質稱核物質(與研究原子核性質的核物質模型不同)。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核物質異常形態外,理論上還預言了其他的核物質異常態。例如李政道提出在超密度的情況下將出現不平常核態等,但到目前為止,實驗上還沒有發現這種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物質的異常態
- 含義:原子核內的物質稱核物質
- 現狀:實驗上還沒有發現這種態
- 發現:J.查德威克
簡介
異常形態
原子核內的核子共振態 實驗發現,核子-核子相互作用在距離為0.5~1.0fm時強度可高達100MeV量級。而核子共振態的質量,例如 Δ(1236),也正好比核子大100MeV量級。因此,當原子核中的核子彼此接近到這樣小的距離時,便有可能相互激發而轉變成為核子共振態。從1969年開始,物理學家對原子核內是否存在核子共振態進行了研究,主要是對氘、氚、氦等輕核進行了理論計算。以氘核為例,得到的結果是:在氘核基態中混有0.3%~1.0%包含核子共振態Δ(1236)的(ΔΔ)組態和0.5%左右的包含核子共振態N*(1688)的(N*N)組態。雖然混入的核子共振態組態的比率較小,但由於核子共振態(Δ和N*)的壽命相當短,它同核子只能在較短的距離內發生相互作用,因而核子共振態組態的混入對於波函式的高動量成分影響較大。在一些過程中,當動量轉移比較大時,核子共振態組態的影響就會表現出。例如,在氘核光分裂d(γ,p)n實驗中,光子能量大於 60MeV時,氘核波函式的核子共振態組態對反應總截面的計算提供了比較明顯的修正。目前,已開始進行直接檢驗原子核內是否存在核子共振態組態成分的實驗,但由於難以完全消除本底,所以結果的準確性還比較差。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核物質異常形態外,理論上還預言了其他的核物質異常態。例如李政道提出在超密度的情況下將出現不平常核態等,但到目前為止,實驗上還沒有發現這種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