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莊鄉,青海省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轄鄉, 境內盛產核桃而得名。位於縣境中部,距縣府駐地5公里。面積60.06平方千米。人口13229人(2017),以回族為主。轄鐘家、陶家、里長、核桃莊、安家、堡子、五方、大莊、牙合、排子山、大古都、高崖12個村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核桃莊鄉
- 別名:核桃莊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青海省海東地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972
- 面積:60.06平方千米
- 人口:13229人(2017)
- 車牌代碼:青B
歷史沿革,人文經濟,考古發掘,拱北台遺址,小旱地墓地,馬牌墓地,山家頭墓地,
歷史沿革
民和建縣後設永寧鄉,1950年為第六區第一鄉,1954年改稱核桃莊鄉,1958年併入李二堡公社,1961年分設核桃莊公社,1984年復設核桃莊鄉。
人文經濟
地處湟水谷地南側丘陵、溝谷地。產業以商貿、運輸、建築、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以小麥、馬鈴薯種植為主。核桃為當地特產,年產25萬公斤。通縣鄉公路。
考古發掘
建國後,青海文物部門曾多次對民和地區進行過局部或較全面的文物調查或普查,但直到七十年代,未進行過正規的考古發掘。七十年代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農田基本建設的開展,使很多古代珍貴文物相繼面世,保護搶救發掘祖國文化遺產已是迫在眉睫的事。青海省文物管理處和考古隊應運而生,也為文物保護和發掘工作準備了條件。繼在大通上孫家寨、樂都柳灣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後,在民和這個青海古代文化遺存最為豐富的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就被提上議事日程。核桃莊以其附近遺存密集、文化內涵豐富和交通便利等優越條件被作為民和縣考古發掘的首選地點。?
核桃莊地區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從1978年開始到1980年結束,歷時3年。發掘面積較大,先後對拱北台、小旱地、馬牌、山家頭4個地點進行了有步驟的科學發掘,獲得了大量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對甘青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研究起到了一個重要的推動作用,並對部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化的發展序列找到了確切的地層關係,其意義深遠重大。
拱北台遺址
位於村南50米的台地上,為米拉溝東岸二台地,高出河床約100米,遺址北臨洪溝,西40米處台下為鄉間公路,東西約150米,南北100米。文化層堆積厚約0.3—1.5米,內含文化遺蹟和遺物有灰層、灰坑、殘墓、人骨、獸骨、陶器碎片等,拱北台遺址保存較好,內涵豐富,不僅包括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和青銅時代的齊家、辛店、唐汪式陶器等多種文化類型,而且遺址和墓葬共存,是一處全面反映古代先民生活的考古地點。?
發掘工作是1978至1979年進行的,揭露面積800多平方米,清理馬家窯類型半地穴式房址2處,齊家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處,各類文化的灰坑76個,出土陶、石、骨器及裝飾品等300餘件。如此完整的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房址的發現,在我省尚屬首次。?
在第4和第10號探方的底層發現了一座馬家窯類型墓葬,習稱1號大墓,該墓為豎穴土坑二重台結構,平面呈圓角方形,坑壁向外傾,坑口大於坑底,底部邊長4米,距地面2.50米,墓室正中為方形木棺,邊長3米,木棺與墓室之間填土加固,木棺內有零亂不全的人骨,屬於二次葬。人骨附近散落有較多的石膏末、木炭和灰燼。出土文物261件,其中陶器36件,骨珠215粒,綠松石10粒。?
陶器均系手制,有的器表還留有指痕。陶質分夾砂粗陶、夾砂彩陶、細泥彩陶、素陶、灰陶幾種。器形有盆、壺、瓶、缽、瓮、罐等。皆為平底器。彩陶以橙黃色為底,施黑彩,繪曲線紋,平行線紋為主組成同心圓圈紋、圓點紋和波紋,大多為左右對稱的圖案。有些器物內壁繪彩或通體繪彩。陶質細膩,器形規整,紋飾優美,色澤鮮艷,表現了當時人們高度的制陶工藝和繪畫藝術,堪稱工藝美術之佳品。?
拱北台馬家窯類型墓葬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其中出土的精美陶器,陶質、陶色、器形及紋飾,都與以往甘青地區同類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有相同或近似之處,其時代應屬馬家窯類型中期偏晚。平面呈回字形豎穴坑帶木棺的墓葬形制和二次葬的埋葬習俗則與我省大通上孫家寨和樂都腦莊同類墓葬酷似,但和甘肅地區同類墓葬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徵。?
從墓葬中出土了羊骨和豬頭骨的現象,說明家畜飼養業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時大量鼠骨的出現,表明當時人們還存在狩獵的生活習慣。?
拱北台一號墓的發現,極大地鼓舞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大批馬家窯彩陶精品的出土,為祖國文物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曾一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和極大的轟動。省垣縣府慕名參觀者絡繹不絕。十里八鄉人們奔走相告,這一重大發現成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熱門話題。我們的工作人員在緊張發掘的同時,還增加了接待觀眾,指導參觀,答疑解難的作務,工作十分繁忙,真有些應接不暇、手忙腳亂之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工作人員克服一切困難,加班加點,滿足每一位前來參觀者,隨到隨看,我們深知,現場參觀是宣傳祖國古老文明的歷史,宣傳文物考古工作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的絕好機會。?
但忙中出錯,樂極生悲,就在大家沉浸在這一重要發現的喜悅中時,發生了一件不快的事,一號墓內最精美的彩陶瓶和彩陶盆被一位至今仍不知名的人在工地值班人員的大意下,在晚上被盜走。第二天清晨,大家得知文物被盜都很吃驚,我們一方面立即向省文化廳和省考古所匯報情況,一方面儘快向省、縣兩級公安部門報案,公安部門接到報案後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現場,在仔細勘察現場後,立即在民眾中廣泛地進行調查了解,用公社的有線喇叭宣傳黨的文物政策法令,著重強調保護文物的重要性以及盜竊文物的嚴重後果。隨著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盜竊人員在政策的感召下,迫於法律的強大威力,思想有所覺醒,又在夜間將所盜文物完整無損的送回了原地,使珍貴文物失而復得。這次文物被盜案件對我們工作人員和當地民眾觸動很大,教訓深刻,由此提高了保護文物、熱愛祖國文化遺產的自覺性。1986年8月這兩件精美彩陶瓶和彩陶盆被選入“黃河文明展”參展品在日本名古屋展出。1979年《文物》第9期刊登了《青海民和核桃莊馬家窯類型第一號墓葬發掘簡報》。
小旱地墓地
該墓地是當地民眾在打牆取土時發現的。經過1978年到1980年持續3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367座,出土陶500餘件,銅、石、骨質生產工具與裝飾品1500餘件。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為主,平面多呈長方形,少數墓為偏洞結構。相當數量的墓葬設有頭龕,以放置陶器。葬具有木棺,也有棺槨並用的,還有少量堆砌礪石的石棺墓。葬式以仰身直肢為大宗,亦有二次葬、遷出葬、遷入葬者。隨葬品組合主要以夾砂陶瓮、罐、盆三大件為主,另有石珠、銅泡、銅鈴、海貝等,彩陶紋飾有回紋、雙鉤紋、三角紋、太陽紋、鳥紋等。?該墓地是一處青銅時代辛店文化遺存,它包容了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和張家嘴類型,該墓地的發掘為辛店文化類型學研究豐富了新的內涵,墓地中還夾雜著少量的唐汪式陶器。小旱地墓地是我省已發掘的青銅時代辛店文化中最為豐富的一處遺存,墓地基本保持完整,資料新穎豐富,它的發掘引起了考古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學者前來考察研究。原北京大學考古學專家俞偉超先生在他的《古代“西戎”和“羌”、“胡”文化歸屬問題的探討》、《關於卡約文化的新認識》等文章中都引征了該墓地的資料。幾年來,通過對墓葬資料進行系統科學地分析、歸納和整理,以及對器物類型學、人架的埋葬形式、葬俗、社會經濟形態等多方面的研究,我們對小旱地墓地的文化內涵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青海民和核桃莊小旱地墓地發掘簡報》在1995年《考古與文物》第2期已作發表。墓地的發掘報告專集大部分已編寫完畢,報告從辛店文化與其他相關文化的關係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進而闡述了小旱地辛店文化墓地發掘的深遠意義。我們相信即將問世的小旱地墓地發掘報告定將為更多的專家、學者提供有價值的考古資料,辛店文化的研究將會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馬牌墓地
位於核桃莊鄉馬牌村西小山坡上,湟水支流米拉溝河西岸。與拱北台相望。墓地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80米。發掘前斷崖處暴露有殘墓和人骨架,地面散布有殘陶片等。1979年進行發掘。為弄清洞室墓結構,1987年4月我們又解剖發掘了洞室形制墓2座,參加發掘的有格桑本、彭雲、劉杏改以及北大考古系的張弛和西北大學的陳洪海同志。
?兩次發掘,共清理墓葬62座,出土文物1046件(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墓葬多為豎穴土坑結構,墓室一般均較淺,有圓角長方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幾種。規模較大的墓,如46號墓的墓室長約3米,寬1.96米,距地面2.65米。小者則墓室長不足2米,寬不足0.9米,距地面1米左右。?
在33座豎穴坑墓中,有木棺葬具的15座。木棺為長方形,因腐朽嚴重,僅存朽木痕跡,結構不清。?
洞室墓28座,一般平面呈凸字形,由橢圓形墓室和長方形墓道構成。墓室頂部為緩弧狀,多已塌落,在發掘工作的後期,我們對洞式墓的結構進行了仔細地解剖發掘,確認凡帶有長方形墓道和橢圓形墓室的墓葬均為洞式墓。?
馬牌墓葬中,除6座無人骨、13座人骨零亂不清外,其餘43座中,單人一次葬30座,二次葬11座,合葬墓僅2座。兒童與成人葬式相同。單人一次葬均取側身屈肢葬式,人架側臥,雙膝屈至胸前,雙手多置於髖骨前部,從墓葬清理過程中觀察到的一些跡象和墓內人架所存現狀來看,當時有遷葬的習俗。?馬牌墓地共出隨葬品1046件,陶器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石、骨、牙質器物,各墓出土隨葬品數量多寡不一,懸殊較大,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的墓是第46號墓,且多珍品,僅陶器一種就有145件,此外還有石鑿、石斧、骨鏃各1件,石串珠1串,這在我省同類墓葬中是絕無僅有的。與其相反,有的墓葬卻無任何隨葬品。墓葬中隨葬品的多寡是當時人們生前財富占有情況的真實反映,也是當時社會貧富分化的重要佐證。?
樂都柳灣曾發掘了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的墓葬435座,其中馬廠類型387座,齊家文化48座,《青海柳灣發掘報告》在結論部分雖然提出這種凸字形墓葬“可能是我國時代最早的洞室墓”的結論,但在墓葬形制部分卻沒有交待其構築的任何細節。馬牌墓地也發現了一批凸字形的墓葬。這類凸字形的墓葬一般都構築在坡形地段上,先在山坡地上挖出一條長方形箕狀墓道,然後向高坡方向掏成弧頂洞穴,作為墓室。這種築墓方法,既簡單又省工。在發掘中首先我們發現部分墓葬墓室上端墓形不甚規整,是因塌陷造成的。其次有部分墓中人架或隨葬品零亂,甚至東倒西歪,並且在接近墓底處往往有水淤土層發現,弄清了這些現象的本來成因以後,判定凸字形墓葬為洞室墓結論就是確切無疑的了,當然,這種凸字形墓室構築的本身意義恐怕還不是為了簡單省工幾個字所能包括得了的,更重要的還是仿效人們生前居室構造的可能性較大,馬牌墓地的發掘資料,我們曾以《民和馬牌馬廠類型墓葬發掘的主要收穫》一文在1991年《青海文物》第6期上作了論述。
山家頭墓地
位於核桃莊村東部的山家頭台地上,北隔拉開溝即為小旱地墓地,南隔藥水溝是拱北台遺址,墓地東西約80米,南北80米,發掘前地面散布有少量陶片。?
1980年,發掘清理了33座墓葬,出土包括陶器、骨器、石器、銅器等文物共369件。?
墓室皆為豎穴土坑,平面多呈長方形,個別為園角長方形或橢圓形,少量墓葬的墓室較寬敞,有的底部兩側不平,人骨與陶器置於一側。墓室一般長2米、寬1.2米左右,個別墓長1.5米,寬0.5米,深度在0.3—0.7米之間。由於長期自然沖刷和人為破壞,現存墓室未見葬具。墓向多為東北向,盛行單人葬,葬式以仰身直肢為主共19座,此外,還有俯身葬2座,側身直肢葬1座,骨架零亂不全的二次葬4座,無人骨者1座。除2座無任何隨葬品外,其餘均有1—5件不等的隨葬品,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個別墓還隨葬有玉飾、石、骨、銅器等。陶器多放置於頭部、足下或人架一側,裝飾品多置於上身及身旁。?
山家頭墓地發掘的墓葬數量雖然不是很多,但其發掘的重要性不僅在於豐富了辛店文化的內涵,重要的是它為辛店文化源於齊家文化找到了實物證據,因而被學術界命名為“山家頭”類型,成為辛店文化序列的排頭兵。我們曾整理撰寫《青海民和核桃莊山家頭墓地發掘簡報》及《試論山家頭類型》二文於1992年《文物》第11期作了論述。青海地區青銅時代諸考古文化類型之間的關係與序列問題,一直是考古學家們所關注的問題。最早從安特生開始,便在青海青銅文化類型序列的排隊上受挫,儘管後來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指出了安特生的錯誤,但在齊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關係上,由於缺乏更為確鑿的地層關係,所以二者之間的淵源關係一直無法搞清。而這個問題又直接影響到對青海地區早期歷史和土著文化的闡述,特別是青銅時代早期青海地區和中原地區文化的關係只能限於史料中的隻言片語。而民和山家頭類型的發現,則有力地證明了青海土著文化與齊家文化之間的淵源關係。山家頭類型從地層關係上前承齊家文化,後啟辛店文化,彌補了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之間的斷層,從而使青海的青銅文化類型有了一個明晰的序列。這對中國青銅史和青海地方史都可謂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