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白絹病

核桃白絹病

核桃白絹病是由齊整小核菌引起的、發生在核桃的病害,主要為害苗木。根頸皮層鬆軟腐爛,外部出現許多白色菌絲體,後期在病部表面及附近土壤表面形成許多似油菜籽狀的小菌核。葉片凋萎,病株枯死。

核桃白絹病主要在中國西南地區發生,主要危害4~10年生幼樹和1年生幼苗,使其主根及側根皮層腐爛,地上部枯死,甚至全樹死亡。土壞貧瘠、苗木生長衰弱以及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後有利於發病,6~7月間高溫、多雨時發生。

核桃白絹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避免用前作物是蔬菜和糧食等的地塊育苗或定植;建園或育苗地應選排水好、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對黏重土壤應採取晾根或客沙換土;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及土壤處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桃白絹病
  • 外文名:walnut southern blight
  • 別名:苗木菌核性根腐病、莖基腐病
  • 病原:齊整小核菌
  • 為害作物:核桃
  • 為害部位:苗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核桃白絹病病原為齊整小核菌(學名: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小菌核屬真菌。菌絲白色,有絹絲狀光澤,在基物上呈羽毛輻射狀擴展,有隔膜,細胞大小為2.35微米×1.0微米。菌核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3.0微米不等,平滑有光澤。菌核在寄主表面形成,初為白色,後變茶褐色,內部灰白色。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溫度範圍為10~42℃,最適溫度分別為25~35℃和30~35℃。菌核萌發和菌絲生長的最適土壤含水量分別為20~40%和50~60%。有性態為羅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 (Curzi) Tu. & Kimbrough.),屬擔子菌亞門、多孔菌目、膏藥菌科真菌。
該病原除為害核桃外,還可為害黃瓜、西瓜、苦瓜、南瓜、茄子、番茄、辣甜、韭菜、菜豆、扁豆、胡蘿蔔、馬鈴薯、黃花菜、百合、菊花等多種蔬菜。

為害症狀

發病初期葉小且黃,枝梢節間縮短,果多而小。根莖基部和周圍的土壤及落葉表面有白色絹絲狀菌絲體產生,隨後長出小菌核,初為白色,後轉為茶褐色,嚴重的皮層組織腐爛如泥,發出刺鼻酸味,致木質部變成灰青色。1~3年生幼樹染病後很快死亡,成齡樹當病斑環莖一周后,地上部亦會突然死亡。

侵染循環

病菌在病株殘體及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菌核可存活4~5年。病菌多從根頸部侵入。病菌菌核借苗木或水流傳播,以菌絲體在土壤中蔓延,侵入植株根頸或根部。

流行規律

遇高溫、高濕時發病嚴重。排水不良的積水地和衰弱苗木易發病。一般5月下旬開始發病,6~8月為發病盛期。在土壤黏重,酸性土或前作物為蔬菜、糧食等地塊上育苗容易發病。病菌生長的適溫為29~32℃。據報導,苗木抗病性的強弱與感病組織中聚半乳糖醛酶的活性有關。當聚半乳糖醛酶的活性增加時,苗木抗病力減低;相反,苗木抗病力增強。

防治方法

  • 避免用前作物是蔬菜和糧食等的地塊育苗或定植,圃地不宜連作。
  • 建園或育苗地應選排水好、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在多雨區採用高床育苗。
  • 對黏重土壤應採取晾根或客沙換土。換土可每年進行1次,一般換1~2次即見效。
  • 種子消毒及土壤處理。播前用30%菲醌粉劑0.2~0.3%或50%多菌靈粉劑0.3%的濃度拌種,對酸性土適當加入石灰或草木灰,以中和酸度,可減少發病。此外,用1%硫酸銅或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澆灌病樹根部,再用消石灰撒入苗莖基部及根際土壤,或用代森銨水劑1000倍液澆灌土壤,對病害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