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仁器,是形成核糖體前身的部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核仁器
- 外文名:Kernel apparatus
- 定義:形成核糖體前身的部位
- 大多數細胞:1~4個核仁
- 核仁:呈圓形
簡介,相關資料,
簡介
是形成核糖體前身的部位。大多數細胞可具有1~4個核仁。在合成蛋白旺盛的細胞,核仁多而大.光鏡下,核仁呈圓形,並因含大量rRNA而顯強嗜鹼性。電鏡下,核仁由細絲成分、顆粒成分與核仁相隨染色質三部分構成。細絲成分與顆粒成分是rRNA與相關蛋白質的不同表現形式,二者常混合組成粗約60~80nm核仁絲,後者蟠曲成網架。通常認為,顆粒成分是核糖體亞基的前身,由細絲成分逐漸轉變而成,可通過核孔進入細胞質;核仁相隨染色質是編碼rRNA的DAN鏈的局部。人的第13、14、15、21和22對染色體的一端有圓形的隨體(satellite),通過隨體柄與染色體其它部分相連。隨體柄即為合成rRNA的基因位點,又稱核仁組織者區(nucleonsorganizerregion),當其解螺旋進入功能狀態時即成為核仁相隨染色質,並進一步發展為核仁。理論上人體細胞可有10個核仁,但在其形成過程中往往互相融合,因此細胞中核仁一般少於4個。
相關資料
細胞核有一到幾個核仁(nucleolus),一般呈圓球形,無界膜包圍,電鏡下可分出顆粒區和纖維區。核仁隨細胞分裂周期有消失和重建過程。核仁可合成rRNA和蛋白質。細胞核是生物遺傳物質DNA存在與複製的場所,它控制著基因表達、生物遺傳,調節著細胞的代謝、生長與發育。
纖維中心:呈淺染區,位於核仁的中央部位,能被RNA酶消化,由DNA和RNA組成。
緻密纖維組分(DFC)位於染色淺區周圍含有正在轉錄的RNA分子。
顆粒區(GC)呈緻密的顆粒,位於周邊,代表已合成的核糖體前體顆粒。其他結構:核仁的周圍有一層染色質,被稱為核仁相隨染色質;有時,染色質還深入到核仁內部,稱為核仁染色質。此外,還有核仁基質或核仁骨架。
核仁是一種動態結構,隨細胞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即形成——消失——形成,這種變化稱為核仁周期。在細胞的有絲分裂,核仁邊小,並逐漸消失;在有絲分裂末期,rRNA的合成重新開始,核仁形成。
核仁的主要功能是進行rRNA的合成,並且是由專一的RNA聚合酶I負責轉錄。真核細胞中,rRNA基因存在於特定的染色體上,並且有恆定的拷貝數。
每個rRNA基因轉錄單位由RNA聚合酶I轉錄,產生相同的初始轉錄物——前rRNA。負責前rRNA加工酶是RNase,在人的45srRNA前體上有110多個甲基化位點,這些甲基化的核苷酸序列全部進入加工成熟的rRNA分子中。據此認為,這些甲基化位點可能是加工過程中酶的識別標記。
核仁中rRNA的合成,加工與核糖體的裝配是同步進行的。
由於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機器,只要控制了核糖體的合成和裝配就能有效地控制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速度,調節細胞生命活動的前奏。
大多數細胞的核內有1個或幾個核仁。在光學顯微鏡下,核仁的折光率較強,呈緻密的勻質球體。 電子顯微鏡觀察表明,核仁沒有膜包圍。它的中央為纖維區,含有彌散的染色質細絲;外圍是顆粒區,可能是細胞核糖的前體。在有的細胞中,核仁有一個染色較淺的部分,稱為核仁液泡。核仁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核糖體RNA的合成。由此可見,沒有核仁的細胞是不能進行正常生活的。核質 核仁以外,核膜以內的物質稱為核質。核質可分為核液和染色質。核液是細胞核內的基質,染色質和核仁懸浮在其中。染色質易被鹼性染料著色。它是由DNA、組蛋白、非組蛋白和少量RNA組成的複合體。在間期核內,染色質常伸展成網狀細絲。到有絲分裂時,染色質高度螺旋化變粗成為光學顯微鏡下能看見的染色體。因此,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生活周期中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形式,兩者實為同一物質。近年來研究表明,染色質由球狀核蛋白所組成的基本單位核小體或核粒,被DNA的纖絲纏繞成念珠狀。每個核小體包括8個組蛋白分子組成小珠狀,NDA鏈就在小珠外纏繞1.75圈,這就是染色質的基本結構。綜上所述,細胞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控制細胞的生長、發育和遺傳。因此,細胞核被強調為“細胞的控制中心”,在細胞遺傳和代謝方面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