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岩,位於株洲縣城南5公里的湘江河畔, 南北朝梁武天監七年(508)建空靈寺,中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觀音岩。...唐代詩聖杜甫在此曾寫下《次空靈岸》詩,北宋大書法家米芾題寫"懷杜崖"匾額》,清代修杜甫草堂,,杜公亭於岸左。...空靈寺分三層,下為梅花閣,中為大士殿,上為藏王閣。 空靈石壁、空靈寺、... 早在民間,空靈岸有和尚岩、石鐘山、懸鐘岩、獅子岩等別稱。昔日空靈岸,怪石嵯峨,幽深奇秀,上有蒼松翠柏,下有紫竹芳草。巨石瀕江突兀,翼 凌深潭。空靈寺壁立於石岸中部,上下三層,歇山重檐式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株洲觀音岩
- 地理位置:株洲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空靈寺,觀音大士像
- 建立時間:南北朝梁武天監七年
- 地位:湘江沿岸的八大景觀之一
簡介,鬼見愁,神箭鎮九獅,金線吊金鐘,神珠,
簡介
株洲觀音岩由南側山門拾級而上,有一牌坊上書空靈岸三字。過牌坊,為沿江石壁棧道,長約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內。寺後有石洞,縱深14米,高2.7米,寬9米,洞口與寺相通。洞中石台突起,高0.5米,形似床,稱“仙人床”,中奉觀音大士像。佛像後,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們稱為 “仙泉”。岩洞左下石階百餘步一巨石懷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閣,岩壁上刻有唱和詩。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崇禎十年(1637年)春,到此洞作地質考察,並撰有記述詳實的"楚游日記一則",後被輯入《徐霞客遊記》中。...
空靈寺香火鼎盛,名聲遠播,遠近香客齊聚。曾有不少達官貴人,到此即興題詠。歷史上空靈寺幾次被毀,1966年文化革命在“破四舊”時空靈寺被徹底毀壞僅僅留下了一個光裸裸的石窟,1987年10月,湘籍台胞唐應濤先生回響縣政協委員肖伯良建議,在海外組織個人捐資,重修空靈寺,由縣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組織修葺。依岩修築山門、棧道、三聖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地藏閣、鐘鼓亭、僧舍等,建築面積960平方米,紅牆金瓦,蔚為壯觀。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題寫空靈岸匾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三聖殿匾額,金石書畫家李立題寫佛光普照匾額,全國著名書法家李鋒題有大雄寶殿金匾。1990 年,繼續修葺房屋、旅遊等基礎設施,擴大規模,形成人們旅遊、觀光、拜佛的理想場所。
鬼見愁
空靈岸山水秀麗,風光迷人。岩頂蒼松覆蓋,岩下紫竹滴翠。在赤岩右側的峭壁之上, 有一株無名古樹,枝葉繁茂,四季常青,仰伸天漢,俯瞰江潭,其景如畫,引人入勝。
那無名古樹有一段神話。不知什麼年間,百靈鳥從“蓬萊”仙境銜來神樹之根,飛到空靈岸赤岩,見風光旖旎,竟高興得唱起歌來。剛一張口,神樹根即刻掉落岩隙石縫之間,落土生根。 日後,雨露滋潤,長成參天大樹。由於遊人無法接近攀登,那裡便成為百靈鳥跳躍歡樂之天堂。不想,引起江中水鬼的羨慕,它也想攀上古樹去一覽絕頂風光。水鬼剛剛觸及樹幹,即刻電閃雷鳴,狂風鼓浪,將水鬼驚落深潭,因這一段典故,後人便稱大樹為“鬼見愁”。
神箭鎮九獅
相傳很久以前,從莽莽崑崙跑出九條兇猛懍悍的獅子,在雷打石、三門間的湘江西岸一帶為害。塗炭生靈,蹋毀莊稼。所到之處、,良田頓成荒漠, 鬧市瞬化廢墟。一日,那九條孽畜奔向霞石江邊,意欲涉江而東。 河東鄉人聞訊,惶恐不安,嚎啕之聲震天動地。家家戶戶秉燭焚香,求上界神明庇佑。適逢南海觀世音菩薩路過此處,即令天神待命。那九畜不知菩薩降臨, 仍然昂首擺尾,得意嚎吼,張牙舞爪,欲涉江而渡。就在那一霎那間, “嗖, 嗖……”九支神箭自天而降, 支支中的。但見九頭凶獅, 瞬間化為九堆頑石, 或臥或立,依次列於江濱。其中為首的凶獅,被神箭射斷頭顱懸於江流,血染山岩, 故稱“赤崖”。 因其斷頭形似懸鐘, 故又名“空靈岸”、 “懸鐘岩”, “石鐘山”。神箭射斷首獅頭顱之後,飄落江心,成了後來的空洲。
鄉人感念觀音大士鎮獅救難之德,便在那首獅化成的赤崖之上,依勢鑿石建造了奇俏非凡的空靈寺, 內奉觀音諸神。後人習稱“觀音岩”。
金線吊金鐘
空靈岸地氣甚旺,很有些神奇之處,如岩頂之油茶,結果比別地多,地下無螞蟻蚊蠅。寺中僧人還見過一奇異景象:春夏之夜,山頂有兩團白光滾動,不時顯現。過了好些日子,僧人才發現白光是兩個赤身裸體的男女娃娃,知是何首烏, 為長生不老之仙品,但捕而不得。
後來,一風水先生到空靈岸細細觀看,認定是一寶地,謂之“金線吊金鐘”,並云:若葬中此地,後人必大富大貴。此事被一富翁得知,便倚勢在空靈岸擇一葬地。不久,富翁故,家人遵囑將翁歸葬神地。那想,靈柩剛剛下土, 家中便著人高呼而來:“葬不得,葬不得”。原來,這裡下葬炮聲剛響, 富翁家中頃刻有兩人歸天,許是觸犯了神地之故。幫工之人聽後都驚嚇得呆了,趕緊將靈樞抬出。 自後,再沒人敢擇空靈葬地,鄉人便云:神地只有神靈歸其位,凡夫俗子占不得。
神珠
空靈洞中歷奉觀音像,觀音大士頭頂岩壁縫中,不知何年生出一根奇藤,那藤粗如拇指,枝枝蔓蔓,剛好將大士頭頂布滿。更奇的是,那藤迎春花開,呈金黃結果,大如拳,橢圓而扁,色黃褐,殼硬如不開。歷代住僧視為菩薩所賜之神珠,待結於腰,下懸岩登屋頂拾取。也怪,每年不多十數枚。然後供於神台,遇有身份的香客進的人得此神珠,裹銀外殼,嵌“阿彌陀佛”繫於身,能避邪消災。
空靈岸的空靈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天監七年(公元508年),相傳觀音菩薩取出柳枝震住九頭雄師危害民間變成九座山堡,又稱觀音岩。觀音岩建有空靈寺,供奉觀音菩薩。
昔日空靈寺,怪石嵯峨,蒼松翠柏,紫竹芳草。寺後的天成石洞,清泉涓滴,洞中仙入床坐臥久之能行道升天,清泉飲水能延年祛病,寺內香火藥味鼎盛。後毀於日軍戰火。
1987年由湘籍台胞組織海外個人捐資重修空靈寺,建三聖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地藏閣,鐘鼓亭設施,成為旅遊,觀光、拜佛的理想場所,是湘江沿岸的八大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