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場伬,俗稱校場沿伬唱,是江淮流民利用江淮地方說唱、雜耍,夾雜福州話賣藝求生的曲種。清代曾傳唱太平軍歌謠,如:“一路滔滔見太平,不知老哥是何人,快快開門洪家過,齊起明,共同心。你刀不是殺人刀,乃是關公義勇刀,過五關,斬六將,不斬民家半分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校場伬
- 俗稱:校場沿伬唱
- 地區:江淮
- 類型:文化
簡介,蓮花落(又稱蓮花哨),打錢套(就是江淮一帶的耍霸王鞭),懷鼓擲劍,二胡、椰胡拉唱,三弦鼓,
簡介
清光緒年間,已形成校場沿伬唱,出現藝名“老八旦”的徐姓女伶。她在校場沿帶領自己的女兒、兒媳和孫女演出。初在旗人街和八旗軍營沿街賣唱,後擴散到民間街巷,或沿門托缽,或應召上門,或參加社火踩街活動。民國時期,從業半從業幾十人。到解放戰爭時期,已不多見。
使用江淮小調和在福州吸收的一些民歌為曲調,如九連環、打花鼓、白牡丹、四季花、打春來、十杯酒、十月懷胎、摘花、採蓮鼓、螃蟹歌、賀新年等小曲。為迎合市井口味,還有十八摸、單身哥十怨等曲子。表演時載歌載舞,粗獷活潑。主要有:
蓮花落(又稱蓮花哨)
一個女演員腰懸扁鼓,手執一尺二寸左右小錢劍兩把,兼作鼓槌。扁鼓配以絲絛,斜肩垂挎在腰旁。腰束腰帶,以固定扁鼓且斜插一副竹板備用。演唱時,演員邊打鼓邊耍錢劍,邊唱蓮花落邊移步,有時不打鼓而敲打竹板定節拍。另一演員在旁邊拉二胡伴奏和幫腔。1958年,伬藝名演員陳潤春曾挖掘這一形式,演唱新曲目《楊母大破水利關》,參加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
打錢套(就是江淮一帶的耍霸王鞭)
演員各執一支錢劍,長三尺左右,兩人組成一對錢套,對數不拘。表演時,用一把椰胡伴奏,演員隨著樂聲揮動錢劍,扣擊肩、臂、腳、手各部位,打成各種花樣,連打帶唱歡快的調子。常在校場沿伬唱中作壓台用,俗稱“洗台”。
懷鼓擲劍
上場演員1~2人,各懸一面懷鼓,手耍木製短小錢劍4~16把,在坪場上跑圓場和組成各種交叉路線,邊跑碎步,邊用小錢劍打擊懷鼓和拋出手,邊拋邊接邊敲,令人眼花繚亂。
二胡、椰胡拉唱
一成年女演員主弦,帶兩個姑娘演唱。其椰胡與常規不同,琴柄和弓弦都較短,椰殼較小,走弦短促。打擊樂用竹板或金錢板,由演員兼執。
三弦鼓
一人操三弦,一人手執橢圓形的半邊鼓(類似新疆的手鼓),以細箸擊拍,自唱自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