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的原則
校史可以追溯最早的源頭,不論最初是否高等學校,但既然是舉辦
高等學校校慶,則應有標誌性年代,通常應從舉辦高等教育時算起。確定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
1.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對高等學校校史既不能縮小,也不能誇大。1976年以前,為了和“封資修”劃清界限,一些高等學校曾經出現人為割斷歷史,不提建國前校史的情況(如南京工學院等)。當前則出現不少高校人為誇大歷史,拉長校慶年份情況,甚至出現個別高校生拉硬扯某所高等學校作為前身學校的情況(如江南大學等)。兩者都不是
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1990年以後,特別是在當前,主要是要防止誇大校史的傾向。
2.堅持標準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統一。在調查和徵求意見時,許多人都反映標準不宜定得過嚴。因此,標準的制定不要限制過死。應考慮有利於高等學校聲譽的提高,有利於吸引生源,有利於提高學校的凝聚力。校史追溯要考慮連續性,但更重要的是考慮繼承性。例如在抗戰和文革期間不少高校曾有過中斷,但後來重新復校,只要復辦時明確是繼承原高等學校且在人員等方面具有繼承性,就應認可其最初的建校時間。又如有的學校在舉辦高等教育層次一段時間之後,中間又降格為中等教育層次,後來再重新復辦高等教育。如1958年前後上馬的不少專科學校,在1961年後又改回中等教育層次,到文革後再復辦專科,現今許多師專或師院就屬這種情況。此情況便可以將校史追溯到1958年,而且這類高等學校現也都是以1958年作為校慶始年的。
3.強調整體繼承性原則。追溯校史應綜合考慮學校整體的繼承關係,而非個別因素的繼承關係,不能只依據學校與其認定的前身學校個別科系的繼承關係。在1953年前後院系調整時,有不少新建專業院校是由多所大學調整出的相同系科組合而成的,一般來說應以新組建的時間為建校時間。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也就是占新建高校人員的多數的,應該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4.考察關鍵因素原則。在追溯高等學校校史的各因素中,主要考慮學校的核心因素,而非學校的次要因素。教師、學生和培養目標(包括學校性質和辦學層次)是學校的核心因素,校址、校舍、校名等則是學校的次要因素。因此,判斷兩校是否有繼承關係,嚴格意義上應綜合考慮教師、學生、學校性質和辦學層次四因素的承接關係,當然該學校主觀上是否認為與早先學校具有繼承性,也是一個因素。至於校址、校舍因素在校史追溯中只是參考因素,因為在同一校址辦學的兩所學校未必有繼承關係,這好比張家在一座房子中住了10年後搬出,李家接著住進來,兩家並無任何血緣關係,李家不會也不應認張家為其正宗。另外,在中國高等學校發展史上,先後出現同樣校名,但不是同一所學校的情況相當多,因而校名也不是判斷兩校繼承性的重要依據。同樣,高等學校初建時的規模大小也是可以忽略的問題,國外一些大學最初舉辦時只有幾名教師,但也不影響其校史追溯。
5.留有餘地。對一些爭論很大的學術問題還無法下定論,因此暫時不做結論,留待以後解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術研究的深入,人們的思想認識更為深刻明晰時,再作處理。
例如對高層次書院的定性問題。20世紀是中華文化跌宕起伏的世紀,國人對中華文化經歷了一系列疑惑、否定、迷茫和反思的過程。20世紀又是西方文化大行其道的世紀,中國從19世紀末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變為實際上的西體中用。在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許多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對西方文化俯首稱臣,唯西方馬首是瞻。
例如,對儒學、書院和科舉,都曾經歷過全盤否定的時期。由於清末高等教育經過脫胎換骨的轉型,從典型的東方太學、書院改換為西式大學,今天人們計算一所高等學校的校史,通常只從學習西學之後算起。對古代東方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基本上採取割斷歷史的態度。這就難免出現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只有二百多年建國歷史的美國,卻有三百多年校齡的大學,而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大學的歷史卻僅有百年。這是否完全符合歷史實際?
規模大的書院是古代高等學府,或者說是古代東方型的高等學校。既然西方許多著名大學都連續計算中世紀大學的校史,而這些學校當時也不過是以神學及人文學科為主,與中國古代的太(大)學及大書院所學內容沒有質的區別。如果某一中國高等學校確實是從原有大書院改制而來,為什麼不能連續計算校史?這方面也存在一個破除歐洲中心論的問題。但承認某一高等學校的前身書院歷史,出現舉辦數百年甚至上千校慶的中國高等學校,一般人可能還很難以接受。因此,此方面的標準不宜定死,有的可作個案處理。只有在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重放異彩之時,人們才會不再受歐洲中心論的羈絆,真正看重自身的教育傳統和大學歷史。
起源的標準
1.高等學校校史的確定,應以政府正式批准創辦的時間為建校起始時間。如最初為私立高等學校,後來才獲準正式立案,則以實際開始招生時間為校史起始時間。
2.高等學校由於戰爭、動亂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停辦,其後重新恢復辦學招生的,可以延續其原建校時間。復辦高校是指復辦時即明確繼承前身高校,以恢復前身高校為宗旨的高校。
3.高等學校出現調整分立,凡屬原高等學校的院、系等單位從高等學校中分離出去,單獨成立或與其他高等學校的院、系等單位組建新的高等學校,而原高等學校繼續存在的,由原高等學校繼續延續其建校時間,派生出的高等學校以分立後正式成立的時間為建校時間。高等學校發生分立,原高等學校已被裁撤,其分立後新設立的高等學校都應以分立後正式成立的時間為建校時間。但若原高等學校的系科和人員成為分立或派生出的高等學校的主體,即達到新設高校師生一半以上的,可以追溯原高等學校的建校時間。
4.高等學校出現調整合併,凡屬以某一高等學校為主兼併其他高等學校的,該高校可延續為主合併的高等學校的原建校時間;凡屬由兩所以上高等學校在平等的條件下合併,成立新的高等學校的,則由該高校自行協商決定,以合併前其中一校的建校時間或以被批准合併的時間為其建校時間。
5.由中等學校升格成立 的高等學校,以其被批准變更的時間 為其建校時間。但在20世紀80年代(1989年)以前已舉辦過校慶且當時已從前身中等學校算起的,可以承認其累積的校慶年份。如最初為高等學校,中間因故降格為中等學校,然後再復辦高等學校,其校慶年份可從建校時連續計算。
6.追溯清朝末年的教育機構或古代書院為前身的高等學校,需特別報請教育部組織專門的校史論證。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校史和校慶問題的通知
在黨中央、國務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有力推動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快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調整順利推進,高等學校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回顧總結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歷史和高等學校的歷史,對於規劃好我國高等教育在新世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 年來,許多學校通過舉辦校慶活動,宣傳自己的歷史和品牌,鼓舞了師生員工,擴大了社會影響。但是,也有少數學校在舉辦校慶活動時不夠實事求是,未經認真考證,任意上溯學校的辦學歷史,改變社會公認的建校時間,這是不嚴肅的,也易在高等教育界和學術界引發不必要的混亂與爭議。為此,現就校史和校慶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高等學校的建校歷史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對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發展歷史的認定,各地各高校對此要予以高度重視,本著實事求是、尊重歷史、尊重科學的態度對校史加以確定,不能僅憑主觀願望牽強附會進行變更。
1.高等學校的建校歷史是一個學術問題,進行變更必須經過充分科學論證,必須有翔實的歷史記載和依據,要得到高等教育史學界和有關專家的充分認可。由某個學校的主體和某個系科發展、衍生而來的不同高等學校,在辦學歷史上有共同的淵源,但在建校歷史和校慶年份的認定上應有不同的概念以示區別;另外,合併高等學校的建校歷史和校慶年份確定問題,也須進行科學論證。
2.高等學校建校歷史的變更也涉及一定的法律問題。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家批准設立的高等學校其校名、設立時間以及舊中國高等學校經重新確認的校名才具有合法性。高等學校的校名是學校智慧財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名校的校名更是一筆重要的無形資產,並為某一高等學校專屬。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規定,高等學校校名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才可變更。擅自延用舊中國高等學校校名,不僅忽視了教育行政部門的管理權,同時也使一些高等學校為爭奪原校名而產生糾紛,干擾高等教育的正常管理秩序。因此,在確認高等學校建校歷史時,如涉及到校名認可、批准設立等問題,要遵循現有法律的有關規定,避免對其他高校的合法權益造成侵犯。
3.高等學校建校歷史的變更,還涉及到一些政治問題。首先,涉及到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一歷史事實的充分認定;其次,一些教會學校的歷史涉及到帝國主義對華教育的侵略,還有一些特定歷史時期的學校涉及反動的政治背景。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有清醒的政治意識。
4.高等學校建校歷史的變更,將會產生社會影響,必須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首先是高等教育界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廣泛認同,特別要避免引起有相同歷史淵源的高等學校之間在建校歷史和品牌問題方面的爭議。
二、高等學校建校歷史問題事關重大,影響廣泛,為此,我部將對高等學校建校歷史和校慶年份的確定進一步提出原則意見,在此之前,高等學校變更校史和校慶年份必須報經學校主管部門審定同意。各主管部門對高等學校提出的校史和校慶年份的變更要求,應組織專家進行嚴肅認真的論證,並報我部備案。
三、在尊重歷史、實事求是的原則下,我們贊同學校通過舉辦一定的校慶活動宣傳學校及校史,但慶祝活動要注意思想性、學術性和歷史性並重,忌奢華,忌浮躁。各高等學校在校慶的宣傳中,必須充分肯定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和學校發展前進的歷史成就,激勵廣大師生員工發揚光榮傳統,扎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為學校增添新的輝煌,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做出更大的貢獻。
造假案例
武漢大學2012年11月29日宣布120周年校慶年正式啟動,眾多質疑認為武大前身只能追溯到1913年,與
張之洞創辦的
自強學堂並無傳承關係。其實偽造校史的何止武大,各大高校為了追求所謂底蘊,對校史造假可謂用盡方法不惜手段。生拉硬扯修的校史,也製造了不少笑談。
第一招:借屍還魂
武漢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創辦1928年6月,教育部正式頒發了校章、另任了校長,1963年11月武漢大學舉還行了50周年校慶活動,1993年,武漢大學在證據並不充分的情況下“大躍進”,悍然舉辦所謂"百年校慶",此舉招致了全國其他老牌高校,包括天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的普遍質疑。武漢大學校史造假,也因此成為高等教育界的一樁公案。
張之洞1893年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僅因在原校舍上籌建就自詡有傳承關係。1893年張之洞向光緒皇帝上書,奏請開辦新式學堂以培養洋務人才,新學堂名為“自強學堂”,校舍定於武昌讀書堂街三佛閣,1902年自三佛閣遷到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學堂因為經費拮据被迫停辦。辛亥革命後,方言學堂的校舍移作武昌軍官學校所用。1913年民國政府委派教育部視學,賀孝齊在原方言學堂校舍的基礎上籌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該校後來幾經更名於1928年正式組建為國立武漢大學。
由此可見,武大的歷史嚴格說來只能從1913年算起,除非有官方檔案認定設立武昌高師是為了恢復原方言學堂。可以構想,如果武昌高師利用方言學堂的校舍建校,其前身就可以認定是自強學堂的話,那么當時也曾利用方言學堂校舍辦學的武昌軍官學校是否也認為它的前身是自強學堂呢?把校史強行追溯到自強學堂,非但不能給武大臉上貼金,反而事實上導致校友對武大歷史認識的人為混亂。
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的情況也很類似。該校官網的介紹是,學校辦學起源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的連續性。
但據考證嶽麓書院經過近千年的演進,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但在1912年就完全停辦了。換句話說,千年學府嶽麓書院在這一年已經從歷史上消逝了,存在的只是嶽麓書院遺址。
湖南大學是1926年由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公立商業專門學校和湖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合併而成,工業專門學校可追溯到1903年的湖南實業學堂和1912年的高等師範學校,商業專門學校可追溯到1911年的商業教員養成所,法政專門學校可追溯到1904年的湖南仕學館及1906年的法政學堂。即便上述某些學校校址在嶽麓山或毗鄰嶽麓書院或直接搬到嶽麓書院舊址辦學,都無權自稱繼承了嶽麓書院(湖南高等學堂)。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於1914就完全停辦,浙江大學是1928年由第三中山大學改名而來。浙江大學官網介紹其為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一。求是書院由杭州知府林啟提出建議,經浙江省巡撫廖壽豐奏報清廷批准,於1897年5月正式開學。1901年11月,該書院改為浙江省求是大學堂。1904年遵照“欽定高等學堂章程”規定更名為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按中華民國教育部的有關規定,改名浙江高等學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維持到最後一屆學生畢業,學校完全停辦。
浙江大學是1928年由第三中山大學改名而來。第三中山大學是1927年成立的,他是由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與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組成,成立地點是13年前求是書院曾經用過的地方。浙江工專與浙江農專最早都成立於1910年,所以浙江大學如果延長自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0年而非1897年。浙江大學跟求是書院無任何學術傳承關係,也無任何法定繼承關係,雙方唯一的聯繫只是都曾在同一地方辦學。
第二招:無中生有
青島大學
青島大學與“
國立青島大學”並無關係,最終在其他大學的強烈反對下撤除了原本盜用“國立青島大學”的校史。合併前的青島大學是在1985年在青島職業大學基礎上建立,1993年與青島醫學院、山東紡織工學院、青島師範專科學校合併於合併。新青大=青大+紡院+紡織幹校+師專+職業中專+護校+青醫+華文。青島大學與老山大及其衍生體濟南山大和海洋學院沒有直接關係,老山大也從沒有向新組建的青島大學注入師資。
在原山東大學和國立青島大學的歷史沿革的問題上,山大,海大的校史專家已達成共識,遵照教育部的大學歷史從主體起算的原則,共同擁有原山東大學和青島大學的歷史,有海洋大學80周年校慶時山東大學校長展濤的演講為佐證。當時青島大學官方網站上“歷史沿革”這一項顯示“正在建設中......”,這是在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的強烈反對下撤除了原本那些盜用“國立青島大學”的校史。如今顯示為“青島大學的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創辦於1924年”。
而
私立青島大學是20世紀20年代在青島創辦的一所私立大學,也是青島第一所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大學,存在時間為1924年到1928年。私立青島大學實為今中國海洋大學的源頭。
國立青島大學則是1928年8月在北伐軍攻占濟南後,國民政府將省立山東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並組織專人從事籌備工作。後經蔡元培提議,將國立山東大學設於青島,在原私立青島大學的基礎上成立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9月21日,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楊振聲任校長,1932年復稱國立山東大學。
青島大學似乎冒認海洋大學的前身為“祖宗”,並將自己的校史追溯至1924年,稱其經歷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的說法也並不準確。
青島大學另一源頭青島醫學院創建於1939年。1938年 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島。1939年 4月創辦青島醫科大學,校址在膠州路一號,以同仁會青島醫院(原德國野戰醫院)為教學基地,1940年 5月醫科大學改稱“東亞醫科學院”。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以後,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下設醫學院,以東亞醫科學院為基礎,始稱“國立山東大學醫學院”。1956年獨立建院,改稱青島醫學院,1993年為適應國家及青島市現代化建設需要併入青島大學,即稱“青島大學醫學院”。
安徽大學
“
安徽大學”與“國立安徽大學”並無關係,1988年安徽師範大學以嫡系繼承者身份將其告上法庭。1988年安徽師範大學和合肥的“安徽大學”都進行了建校60周年的慶典,而安徽師範大學以自己是“國立安徽大學”嫡系繼承者將合肥“安徽大學”告上法庭,稱合肥的“安徽大學”剽竊自己的校史,後來在省教育廳的調解下不了了之。現“安徽大學”與歷史上的“安徽大學”僅是名字相同,兩者並沒關係。安徽師範大學才是歷史上安大的真正繼承者。
現安大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大辦高校的產物,籌建於1956年,最初叫“合肥大學”。“合肥大學”1958年校辦報字第1號檔案標題叫《關於啟用印章的報告》,內容是:“我校籌建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自即日起開始啟用安徽省人民委員會辦字第00840號通知頒發之“合肥大學”銅質印章。特附上印模請予備案。”
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合肥視察,兼任“合肥大學”校長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請主席為“合肥大學”題寫校名,主席說:合肥大學名字不大氣,就叫安徽大學吧。後來,劉少奇來蕪湖,“安徽師範學院”本想恢復“安徽大學”校名,只好另用他名。1958年10月13日,“安徽大學”印章正式啟用。“合肥大學”在10月28日形成校辦字第26號檔案《關於啟用安徽大學印章事》,內容為:“合肥大學已改名為安徽大學,並於10月13日啟用安徽省人民委員會頒發之“安徽大學”銅質印章,原“合肥大學”印章同時作廢上繳。特此函告。”
第三招:渾水摸魚
江南大學
2002年江蘇9所高校聯合舉行百年校慶,2001年合併組建的江南大學,次年就舉辦了百年校慶。2002年江蘇9所高校聯合舉行百年校慶引來一片譁然,大家對為首的南京大學百年歷史並沒有爭議,因為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在1914年開辦時,官方檔案稱是為了續辦1902年建立的兩江師範學堂(原名三江師範學堂),但對其他學校的前身是否都是三江師範學堂不以為然。
如江南大學2001年由無錫輕工業學院等三所學校合併而成的新學校,百年歷史是這么算出來的:無錫輕工業學院建於1958 年,是以當時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工業係為基礎建立的,而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工業系又是在院系調整的時候由
私立江南大學食品工業系(含麵粉專修科)、
南京大學農學院的農業工程系、
浙江大學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
武漢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的農產加工組和農學院農業化學系的農產製品組以及
復旦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下的一少部分食品相關專業組成,正因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有一小部分是從南京大學的農業工程系分過來的,所以剛組建1年的江南大學的校史就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的三江師範學堂了。於是便出現了2001年合併組建,次年就舉辦百年校慶的怪事。
第四招:借殼上市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喧賓奪主認為“國立南京大學”是自己前身,不顧“國立南京大學”與南京大學的正統傳承關係。 1949年8月政府下檔案,將“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政府下檔案規定,全國所有國立大學的校名中,一律去掉“國立”兩字,所以“國立南京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可見南京大學與“中央大學”是一脈相承。1952年開始全國高校院系大調整,南京大學與全國其他高校一樣,學科受到了拆分和重組,工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醫學院等被分出去,學科設定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金陵大學並了進來。由於新成立的南京工學院擴大辦學規模的需要,所以決定新南大把四牌樓校園“讓出”給南京工學院用。
從東南大學官方網站的學校簡介中,可以知道東南大學對校史的核心觀點即“南京大學變成了南京工學院、南京工學院與老南京大學是同一所大學”。南大的文理等科遷出了四牌樓校園。但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1952年“華東區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委員會南京分會”頒布了《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調整方案》,裡面明確規定:“以南大工學院為基礎,合併金大理學院電機、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是1952年建校的,而“中央大學”在1949年改名為南京大學以後就不存在了,因此兩者相隔4年怎么有繼承關係呢?而且老南大(“中央大學”)的所有檔案資料全部由新南大(南京大學)繼承保管。老南大以及所有前身大學,包括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東南大學的校印(公章)全部由新南大繼承保管。
第五招:偷梁換柱
武漢工業大學
武漢工業大學以前身學校創辦期作為校史的起始期不成立,因為中等學校經歷不能作為作為高校校史的起始期。根據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在《中國高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一文中分析,高等學校出現調整合併,凡屬以某一高等學校為主兼併其他高等學校的,該高校可延續為主合併的高等學校的原建校時間;凡屬由兩所以上高等學校在平等的條件下合併,成立新的高等學校的,則由該高校自行協商決定,以合併前其中一校的建校時間或以被批准合併的時間為其建校時間。由中等學校升格成立的高等學校,以其被批准變更的時間為其建校時間。
具有跨地區、多源頭的武漢工業大學,以中南建築工程學校和瀋陽建築機械學校等學校的開辦期為校史起始期。因為兩所學校都創辦於1948年,所以武漢工業大學遂以1948年為校史的起始期。但是這些學校都是中等教育的性質,不可以作為武漢工業大學校史的起始期。儘管其中有的學校稱高工,但其性質與現今高級中學相類似。以諸多前身學校中最早的一兩所學校的創辦期作為校史的起始期實在是十分牽強的。
校史博物館
校史博物館為學校為紀念校史專門設立的博物館。高校校史博物館凝聚著大學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展示大學整體面貌的生動名片,在高等教育發展史的知識拓展及傳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設在老圖書館二、三樓,展廳總面積約600多平方米。校史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第一展廳的時間跨度從創辦
南洋公學直至上海
解放,內分三個時期,即(一)南洋公學初創(1896-1906年);(二)創建現代工科大學(1906-1927年);(三)理工管結合的
交通大學(1928-1949年)。第二展廳的時間跨度從上海解放至今,也分三個時期,分別是(一)建設多學科的新型大學(1949-1960年);(二)建設國防工業院校(1960-1978年);(三)建設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79-1997年)。
兩個展廳共展出珍貴文物、文獻、照片資料等近700件,反映了學校一個世紀來的發展歷程和學研昌盛的豐碩成果。第三展廳為上海交大“兩院”院士圖片資料展和林同炎教授展覽室,“兩院”院士展展出了蒐集到的108位在交大求學或任教過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的照片資料等,以院士們的出生年月先後為排列順序,著重介紹他們的生平簡歷與主要成就。林同炎展室展出了交大著名校友、國際知名結構工程學家、教育家、美籍華裔學者林同炎先生的照片、著作、論文、圖片資料等共300餘件。
校史博物館於1996年4月8日交大百年校慶之際開館,開館以來,每年接待了五萬餘名參觀者。96年4月29日,江澤民總書記回母校參觀了校史博物館,並題寫了館名。1996年11月,校史博物館被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上海交通大學校史博物館作為全國高校第一個校史博物館,自1996年4月8日成立以來,不僅是學校開展飲水思源、愛國榮校傳統教育的永久基地,也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載體。校史博物館每年承擔對新生、新教師入校的第一場校史報告、第一次參觀活動以及平時開展校史、校友人物的專題講座,還要完成各省市青少年學生、海內外校友和國內外政要的數以萬計的接待任務,展現了交大的百年歷史和輝煌功績,成為青年學生的第二課堂和廣大友人的精神家園。近兩年來,根據形勢任務需要和重大紀念活動,在固定展覽外,她還不定期地舉辦“交大風采·校史之最”、“學習校友吳文俊·爭攀科技新高峰”、“民族英雄·科界楷模——錢學森90誕辰”、“歷史的回味——校史博物館徵集藏品採擷”等多個主題鮮明、形式活潑的臨時展覽,擴大了客群面,增添了校園的文化氛圍。據不完全統計,開館以來,參觀校史博物館和臨時專題展的人數已逾20萬人次,充分顯示出校史博物館獨特的文化教育功能、宣傳交大並走向世界的傳媒功能和爭取校友與社會支持交大辦學的融資功能,基本構建成學生愛國榮校教育的立體教育體系。
在成績面前,校史博物館的同志永不滿足。為了提高校史博物館的品位,他們千方百計地搜求珍貴文獻、實物,諸如學校創始人盛宣懷保存的明清字畫、宋慶齡給黎照寰老校長的英文信等有價值的文物紛紛落展校史博物館;為了保持校史博物館的活力,他們不斷地對其調整和更新,相繼調整了第一、第二展廳並更新了第三展廳的版面,增強了展品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在繁重的工作之外,他們還放棄休息時間接待雙休日和節假日裡來訪的參觀者,在百所全國重點中學校長交大行和交大招生諮詢等活動中都安排了接待人員熱情講解和服務。為了擴大交大的社會聲譽,校史博物館還每年十多次為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東方電視台和外省市及香港有關電視台製作電視片的拍攝提供幫助。最典型的是2002年配合東方電視台拍攝《交大有些老房子》的紀實片。校史博物館的同志主動前往西安交大、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市城建館、市檔案館、市圖書館等單位,查閱了7000多卷檔案文獻、拍攝了上萬份史料,積極做好拍攝的前期資料工作,使該片播放時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和較佳的效果,成功地宣傳了交大百年來的辦學傳統。
藉著這些不斷奮起的創新精神,校史博物館以《創建校史博物館,開拓學生愛國榮校教育的新天地》獲得上海市教學成果三等獎、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五次教學科研成果三等獎,開創了全國高校檔案界的先例。
基於上述,上海交大校史博物館以寶貴的文物和史料資料,生動展示了學校豐碩的育人、辦學成果,為百年學府增添了歷史人文氛圍,極大地擴大了百年名校的社會聲望,成為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視窗。因此,推薦其為上海交通大學精神文明創建特色項目。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及數位化校史博物館,1999年5月開始籌建,位於南京大學老圖書館內,使用面積1400平方米,展區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中央大學校長、百歲老人
顧毓琇為校史博物館題寫了館名。校史博物館分“百年校史”、“今日南大”、“百年英才”、“多媒體演示”及“禮品廳”等五個展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