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栘枍、栘𣐿
- 別名:酸栘枍、栘枍李皮、楂子樹
-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活絡
- 用法:外用適量
藥物信息,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食用方法,藥品摘錄,
藥物信息
【注音】yí yī
【別名】酸栘枍、栘枍李皮、楂子樹、栘衣、栘依、栘𣐿(yī)
【性味歸經】
樹皮:苦,涼。
果:酸,涼。
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樹皮0.5~1兩;外用適量,熬膏塗或搗爛敷患處。
果3~5錢,水煎或泡酒服。
食用方法
栘枍樹木高大,果實可直接食用,從幼果至成果皆可食用,幼果脆嫩,略酸;成果酸,回甜,偶有帶澀味。雲南省元江縣片區有大量野生果樹,當地人喜食。因氣候炎熱,而栘枍性涼,深受當地人歡迎。
通常做法有去皮切片生拌當地特產黑辣椒粉、味酸辣十足;或整果洗淨,入罐放水、鹽、少量糖醃製,待醃至澄黃後,洗淨即可食用。醃製之後無澀味,味酸甜,配上當地黑辣椒粉,味道十足。
藥品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常綠喬木,高達3-10米,枝條稀疏;小枝粗壯,圓柱形,幼時密被黃白色絨毛,逐漸脫落,紅褐色,老枝紫褐色;冬芽卵形,先端漸尖,鱗片外被柔毛。葉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8厘米,寬2-3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全緣或稍有淺鈍齒,上面無毛,深綠色,革質,有光澤,下面密被黃白色絨毛;葉柄長約1厘米,密被絨毛;托葉小,披針形,早落。花3-5朵,叢生於小枝頂端;花梗短粗,近於無毛,果期伸長,密被絨毛;苞片膜質,披針形,早落;花直徑2.5-3厘米;萼筒鐘狀,外面密被黃白色絨毛;萼片披針形或三角披針形,長5-8毫米,先端漸尖或急尖,全緣,比萼筒稍短,內外兩面均密被絨毛;花瓣寬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12-15毫米,寬5-8毫米,基部有短爪,白色;雄蕊40-45,花絲長短不等,比花瓣短約三分之一;花柱5,基部合生並密被絨毛,與雄蕊近等長或稍短,柱頭棒狀。果實卵形或長圓形,直徑2-3厘米,黃色,幼果密被絨毛,成熟後微被絨毛或近於無毛,通常有長果梗,外被絨毛;萼片宿存,直立或合攏。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產雲南、四川、貴州。生山谷、溪旁、灌叢中或路旁雜木林中,海拔1000-300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