栒邑縣位於陝西省中部,鹹陽市以北。
栒邑古稱豳,秦孝公時置栒邑縣;秦、漢、三國因之。晉易名邠邑縣。西晉曾分為邠邑(後魏改名為三水)、爰得、高平三縣。南北朝時期,爰得、高平併入三水縣;隋、唐、五代、宋到元朝初年,仍沿用此名。元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併入淳化縣,三水縣不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栒邑縣
- 位置:陝西省中部,鹹陽市以北
- 設定時間:秦孝公時
- 又稱:旬邑縣
栒邑縣位於陝西省中部,鹹陽市以北。
栒邑古稱豳,秦孝公時置栒邑縣;秦、漢、三國因之。晉易名邠邑縣。西晉曾分為邠邑(後魏改名為三水)、爰得、高平三縣。南北朝時期,爰得、高平併入三水縣;隋、唐、五代、宋到元朝初年,仍沿用此名。元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併入淳化縣,三水縣不存。
栒邑縣位於陝西省中部,鹹陽市以北。栒邑古稱豳,秦孝公時置栒邑縣;秦、漢、三國因之。晉易名邠邑縣。西晉曾分為邠邑(後魏改名為三水)、爰得、高平三縣。...
屬京尉郡,仍為栒邑縣。《三輔黃圖》:“王莽分三輔為六都尉,渭城、安陵以西、北至栒邑、義渠10縣,屬京尉大夫。” 東漢(25—220年) 屬司隸校尉部右扶風...
古稱豳,秦封邑,漢置縣,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在此開疆立國,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本作栒邑縣,1964年簡化為旬邑縣。旬邑是革命老區,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黨...
旬邑縣從明萬曆九年(1581)始修第一部《三水縣誌》,到民國26年(1937)續修《栒邑縣志》,356年時間,七修縣誌,平均50.8年修一次縣誌,但保存下來的僅有清康熙志...
栒邑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陝西栒邑(今旬邑)農民舉行的武裝起義。1928年5月,中共黨員許才昇利用栒邑地區農民不堪反動當局壓榨和盤剝的憤懣情緒,在栒邑縣清水源...
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山海經·北山經》 栒邑:古邑名 [Xun town],故址在今陝西省旬邑縣。 參考資料 1. 栒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1] ...
《史記》、《漢書》皆載為“沛豐”,即沛郡豐縣。僅高祖本紀有沛豐邑之說。考秦封泥與漢初簡,秦漢之際,豐縣寫作“酆縣”,與沛縣、留縣、彭城縣等並為四川...
旬邑縣從明萬曆九年(1581)始修第一部《三水縣誌》,到民國24年(1935)續修《栒邑縣志》,354年時間,七修縣誌,平均50.6年編修一次。除明萬曆《三水縣誌》失傳...
【羅將軍墓】羅文貴將軍,陝西栒邑縣人(即:旬邑縣),1980年代收殮白骨時所建。武寧村民間文化 編輯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
蒙定軍(1913—1988),陝西省旬邑縣人。1928年5月參加栒邑起義,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中共秘密情報工作,曾在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三十八軍任中共秘密特派員、...
雍正《陝西通志》說)“魏省栒邑”。西晉(265~316)時,旬邑縣境置有3縣,均屬涇州新平郡,一為三水縣。《中國地名大辭典》於“栒邑”條說:“北魏徙三水來治...
1961年栒邑縣制恢復後,設立湫坡頭人民公社。1984年6月政社分設時,設立湫坡頭鄉人民政府。1998年2月更名湫坡頭鎮人民政府。 [4] ...
旬邑侯姓,祖上是三國曹魏時的北地郡太守侯恕 “上谷郡人”。由於羌胡造反安定郡,北地郡等數郡縣內遷僑置。古北地郡轄地三水縣(現寧夏同心縣,徙縣僑置栒邑...
5月9日——新華社報導,中國登山隊的科學考察組,在西藏定日縣境內,採掘出一批...醴泉縣改為禮泉縣,邠縣改為彬縣,栒邑縣改為旬邑縣,葭縣改為佳縣,鄜縣改為...
1926年加入共青團,次旬邑縣城關鎮東關村人。革命烈士。年轉為中共黨員。1928年參加栒邑農民起義,失敗後轉入地下開展恢復黨組織等活動。1929年在渭北一帶籌建災民自救...
11月23日,國民黨栒邑縣縣長郝登閣率部起義,全德、全普率六連線應,途經張洪鎮時,被國民黨馬鴻賓部八十二師包圍,六連英勇衝殺,浴血奮戰,終因敵眾我寡,馬全德...
當年,他帶領游擊隊長途奔襲栒邑縣城,不久,又智取底廟鎮城,擒拿哨兵,活捉栒邑縣民團團總萬盈山,俘敵30多名,繳獲步槍20支。次年冬,關中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