柵下天后廟

柵下天后廟

柵下天后廟在市區忠義路佛山市紙箱廠東北角,又稱天妃廟,是古代鐵器貿易和內外鐵商祭祀其貿易販運保護神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柵下天后廟
  • 外文名:Gate next day Temple
  • 位於:市區忠義路佛山市紙箱廠東北角
  • 又稱:天妃廟
  • 總面積約:800平方米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明清時期,佛山是嶺南久負盛名的鐵器生產基地,鐵鍋鐵線等產品質優價廉而行銷海內外,數百年來,海內外貿易極為繁盛。

發展歷程

該廟明代稱天妃宮,明崇禎元年(1628),佛山柵下大鐵商李好問與外捷運商多人集資於該址重建天后廟,並於其後進增“公館堂寢”作聚會之所,此後於清乾隆、嘉慶和光緒年間重修,規模越來越大,除主體建築三進外,還有偏殿、牌坊等附屬建築,尤為瑰麗壯觀,總面積約800平方米以上。目前,該廟原有的主體建築已夷為平地,僅餘的偏殿只有兩進,頭門上殘存有“天后元君古廟”灰批題額,內部構築舊貌尚存,無梁架結構,建築為硬山頂,硬山擱檁架構,建築面積約80平方米。最為可貴的是左山牆外側,鑲嵌有光緒二年(1876)重修該廟碑記共十一通。開列有“兩粵鐵商”、“眾鐵商”及鑄鐵爐戶37個、冶鑄行業11個,還有佛山紡織、成藥等其他行業40多個。福建、江西、河南、廣西、湖南及廣州和省內各地商人至佛山開設的商號,加上本地各行業的商號店鋪共3500個以上,是佛山在鴉片戰爭後,經濟開始衰落期間,社會工商業狀況的一個重要的反映,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古時海內外長途貿易販運的唯一手段就是水運,隨著唐宋以來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天后”奉為海上保護神遂應運而生。無論是將佛山鐵貨運銷海內外的鐵商;還是佛山的鐵商和生產爐戶,或其他手工產品的銷售商號,無不奉天后若神明,以求事業的興旺發達。因而,該廟是明清時期佛山冶鑄業興旺發達以及“佛山之冶遍天下”的歷史見證,其價值不僅是建築本身,十一通重修天后廟碑記是重要的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