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陳解托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不居集》上集卷十。為清熱劑。具有解熱祛痰,散寒化濕之功效。主治外感之症,寒熱往來,寒重熱輕,有似虛勞寒熱者。
基本介紹
- 出處:《不居集》上集卷十
- 功用:解熱祛痰,散寒化濕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附註,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柴胡、乾葛、半夏、厚朴、澤瀉各六分,甘草三分,秦艽、藿香各六分,陳皮五分,生薑、大棗、山楂八分。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解熱祛痰,散寒化濕。
主治
外感之症,寒熱往來,寒重熱輕,有似虛勞寒熱者。
方義
此方為小柴胡合二陳湯的加減方,本方所治外感寒熱往來,特點是寒重熱輕,故用柴胡湯取苦寒的黃芩,加偏溫的厚朴;用祛風止痛的秦艽和解肌退熱的葛根一治太陽,二治陽明;用二陳湯祛痰化濕;藿香芳香化濕;山楂化瘀導滯;澤瀉滲濕利水。上藥合用,適宜少陽為病,膽胃不和,痰濕內生之證。
運用
本方原主治正瘧,後世擴大其治療範圍,用治虛勞兼外感,證屬內傷輕而外感重者,症見間歇性寒戰,高熱、汗出、惡寒、氣短、全身乏力、舌苔白膩、寸口脈弦滑浮大。除治療瘧疾之外,臨床上還可用於治療胃腸型感冒。
加減化裁
外邪盛,加防風、荊芥七分,營虛,加當歸八分;氣陷,加升麻五分;脾胃熱或瀉,加白朮八分;腹中痛,加芍藥八分,甘草五分;有汗,加桂枝五分;氣滯,加香附子六分。
附註
附方 小柴胡湯
組成 柴胡半斤(24g),黃芩三兩(9g)、半夏半升(9g),生薑三兩(9g),人參三兩(9g),大棗十二枚(4枚),炙甘草三兩(9g)。
功能 和解少陽
主治傷寒少陽證 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出處 《傷寒論》
重要文獻摘要
此方小柴胡合二陳加減,仿佛乎正瘧之治,以其熱輕於寒,故去黃芩;以其寒重於熱,故加厚朴;有二陳之祛痰、藿香之快氣、山楂之導滯啟胃、澤瀉之分利陰陽,加秦艽以治太陽,葛根以治陽明,倘二經伏有餘邪,而邪無不託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