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門關在甘肅省文縣西40公里。唐時便是扶州(今四川松潘)入蜀必經要道,出此關為南坪界,關前峭壁上刻有“秦蜀鎖鑰,”四個大字。
清修文縣誌上說:“柴門關在縣西一百里,距哈南寨二十里。負山臨河,勢極險隘,峭壁鐫‘秦蜀咽喉’四字。出關五里,即四川南坪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柴門關
- 地理位置:甘肅省文縣與四川省九寨溝縣交界處
柴門關在甘肅省文縣西40公里。唐時便是扶州(今四川松潘)入蜀必經要道,出此關為南坪界,關前峭壁上刻有“秦蜀鎖鑰,”四個大字。唐朝大曆十四年(779年)吐蕃侵龍州過此關,蜀隴以重兵把守,至此,此關常為戍官守之處。
清修文縣誌上說:“柴門關在縣西一百里,距哈南寨二十里。負山臨河,勢極險隘,峭壁鐫‘秦蜀咽喉’四字。出關五里,即四川南坪界。”
柴門關為何稱之為入川之咽喉?九寨溝文士馬忠有詩云:“內似川江外是秦,一夫據險萬夫訓。邊關啟閉曾雄壯,鎖住風光不漏春。”通過詩句,就可看出柴門關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險峻的地勢。
在唐朝時,柴門關就是扶州(今四川松潘)入蜀必經要道,關前峭壁至今還保留著“秦川鎖鑰”,以及清雍正皇帝刻下的“秦蜀交界”的字樣。2006年,在柴門關遺址發現了一塊約3米長、2米寬的石碑,上面記錄了守關卡軍事編制等情況,碑刻上還發現了兩枚古時的印章。現在,這裡已成為阿壩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