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於伏特金斯克市,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
1864年,從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1867年,《第一交響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與梅克夫人開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劇《天鵝湖》首演。1879年,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首演。1880年,《義大利隨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首演。1890年,創作歌劇《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聖彼得堡首演。1893年,創作《第六交響曲》;11月6日,逝世。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其中交響樂創作處於重要位置。他繼承了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的發展成就,同時又注意吸取西歐音樂文化發展的經驗,把高度的專業技巧同俄羅斯民族音樂傳統有機結合,創造出具有戲劇性衝突和濃郁民族風格的作品。
基本介紹
早年經歷,人物經歷,研習音樂,莫斯科時光,生活餘波,重歸生活,最後歲月,個人生活,主要作品,歌劇,芭蕾舞曲,其他舞台作品,管弦樂作品,樂隊與獨奏樂器協奏曲,室內樂作品,鋼琴獨奏,獨唱歌曲,二聲部和多聲部樂曲,宗教音樂,創作特徵,創作階段,總體特徵,交響樂,歌劇,舞劇,人物評價,後世影響,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
早年經歷
1840年5月7日,出生於伏特金斯克市礦業工程師伊里亞·彼特洛維奇·柴可夫斯基之家。1845年11月至12月,開始向女教師芳妮學習彈鋼琴。![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7/69e/MDNlNWZlRTO0UzY4YGOzEGN5EmYxY2M4EmZkZmNxQWOiFTZjZWZ3EmNjd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7/69e/MDNlNWZlRTO0UzY4YGOzEGN5EmYxY2M4EmZkZmNxQWOiFTZjZWZ3EmNjd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柴可夫斯基一家,左一為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1849年,舉家遷居阿拉里約斯克,其父擔任阿拉里約斯克工廠的廠長。1850年7月,隨母親去聖彼得堡;9月,入法律學校學習。
1854年6月13日,柴可夫斯基喪母;秋季,第一次構想創作歌劇,以詩人奧爾霍夫斯基所作獨幕詼諧幻想歌劇腳本為據。1855年,開始隨昆丁格學習鋼琴。1859年5月13日,從法律學校畢業;6月3日,入法務部任職。
人物經歷
研習音樂
1861年7月至9月,出國旅行,途經柏林、漢堡、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倫敦與巴黎,擔任工程師皮薩列夫的秘書和譯員;秋季,開始在俄羅斯音樂協會所設音樂班上隨查列姆巴學習音樂理論。![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d/ef6/MDNxIWMzkzNzMmZhZzMwUWYiFzMmVmM5QjNiFGZlJmZiZmY0YGM0EmZhJW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d/ef6/MDNxIWMzkzNzMmZhZzMwUWYiFzMmVmM5QjNiFGZlJmZiZmY0YGM0EmZhJW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在莫斯科念書時的柴可夫斯基,1863年
1862年9月,進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向查姆列巴學習和聲與對位,並向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配器和作曲;10月,結識拉羅什。
1864年7月至8月,根據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作《大雷雨》創作序曲。1865年10月30日,所作《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演出;12月29日,音樂學院結業式上演出柴可夫斯基的清唱劇《歡樂頌》;12月31日,自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獲銀質獎章。
莫斯科時光
1866年1月5日,赴莫斯科,在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所設音樂班上任教,與尼古拉·魯賓斯坦締交;3月4日,《F大調序曲》(修訂版)在莫斯科演出,並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擔任指揮;9月1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建校慶典上演奏《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鋼琴縮編譜;11月,結識奧勃耶夫斯基、卡什金和尤根遜;12月10日,《第一交響曲》中的詼諧曲在莫斯科演出,指揮為尼古拉·魯賓斯坦。![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2/21e/IDNkRjNkdDOihTMhFDMwkjN1EmZ0cjNyMzNlJDZlFGN0IWYkF2N2MDOxc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img/2/21e/IDNkRjNkdDOihTMhFDMwkjN1EmZ0cjNyMzNlJDZlFGN0IWYkF2N2MDOxcD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尼古拉·魯賓斯坦(左)與安東·魯賓斯坦(右)
1867年3月,開始創作歌劇《司令官》,該劇在1860年首演被其銷毀手稿;12月,結交斯塔索夫。1868年1月,結識作曲家巴拉基列夫;2月3日,《第一交響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2月19日,在賑災音樂會上擔任指揮;3月10日,在《現代紀事報》上發表第一篇音樂評論文章《關於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塞爾維亞幻想曲〉》;3月至5月,在聖彼得堡會晤“強力集團”成員;10月,開始與法國女高音阿托特交往。
1869年1月30日,歌劇《司令官》在莫斯科首演;2月15日,交響詩《命運》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0年3月4日,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莫斯科初次演出;6月,赴曼海姆參加貝多芬誕辰100周年音樂節。![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6/920/IDN1QmZkVWN4EGNzAjNiRjY3UjZ0gzYhVmZwUWNmRmM5ITYzYWMwYWZlV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6/920/IDN1QmZkVWN4EGNzAjNiRjY3UjZ0gzYhVmZwUWNmRmM5ITYzYWMwYWZlV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33歲時的柴可夫斯基
1871年,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莫斯科舉行,曲目中有《第一弦樂四重奏》等;11月,開始擔任《現代紀事報》的音樂評論員。
1873年1月,《第二交響曲》在莫斯科初演;4月24日,歌劇《禁衛軍》在聖彼得堡首次演出。1874年,在三個月內完成《鐵匠瓦庫拉》並完成《第二弦樂四重奏》。1875年10月,《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波士頓首演;11月19日,《第三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首次演出。
1876年1月1日,《第一弦樂四重奏》在波士頓演出;2月8日,在巴黎欣賞歌劇《卡門》,印象頗深;2月,脫離《現代紀事報》;3月11日,《第一鋼琴協奏曲》在倫敦演出;8月,赴拜羅伊特參加理察·華格納音樂會,並與華格納結交;11月24日,歌劇《鐵匠瓦庫拉》在聖彼得堡初演;11月30日,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在維也納上演;12月,在莫斯科結識列夫·托爾斯泰,與梅克夫人開始通信。
生活餘波
1877年2月20日,芭蕾舞劇《天鵝湖》在莫斯科首演;2月25日,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在莫斯科初演;7月6日,與安東尼娜·米柳科娃結婚;11月至12月,與妻不和,出國;11月18日,《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在莫斯科初演;同年,開始接受梅克夫人的經濟資助。1878年,完成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和第四交響曲;同年,辭去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學工作。
1879年1月27日,《第三交響曲》在紐約演出;2月25日,交響幻想曲《暴風雨》在巴黎演出;3月17日,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0月21日,鋼琴《大奏鳴曲》在莫斯科首演;12月8日,《第一組曲》在莫斯科首演。
1880年1月13日,《第四交響曲》在巴黎演出;3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聖彼得堡舉行;12月6日,《義大利隨想曲》在莫斯科初演。
1882年,《弦樂小夜曲》在莫斯科初演;5月18日,《第二鋼琴協奏曲》在莫斯科初演;7月16日,歌劇《奧爾良少女》在布拉格演出;10月18日,《鋼琴三重奏》初次演出。
1883年10月22日,《1812序曲》在莫斯科演出。1884年2月3日,歌劇《馬捷帕》在莫斯科出演;2月4日,《第二組曲》在莫斯科初演。
重歸生活
1885年1月12日,《第三組曲》在聖彼得堡初演;2月10日,當選為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負責人;2月14日,遷居麥達諾沃村(克林近郊),這是他在鄉間的第一所住宅;2月22日,《音樂會幻想曲》在莫斯科初演。![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3/84f/UDNkhTNkJWM0YWZwIWM1MGN1QzMwYTOjRTO3gjZzQDZ4gjNkVDNykzMwQm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3/84f/UDNkhTNkJWM0YWZwIWM1MGN1QzMwYTOjRTO3gjZzQDZ4gjNkVDNykzMwQm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柴可夫斯基像,大約1888年
1886年1月20日,在柴可夫斯基的建議和資助下,麥達諾沃村成立了一所學校;4月18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提比里西舉行。
1887年2月,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巴黎舉行;10月2日,歌劇《女巫》在聖彼得堡初演;11月14日,《第四組曲》(《莫扎特風格曲》)在莫斯科初演。
1888年3月,在歐洲各地(萊比錫、漢堡、柏林、布拉格、巴黎、倫敦)巡迴演出,柴可夫斯基親自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並結交格里格、理查·施特勞斯、馬勒、德沃夏克、古諾等作曲家;4月,從麥達諾沃遷居伏洛夫斯克;11月5日,《第五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首演;11月10日,《哈姆雷特》序曲在聖彼得堡首演;11月24日,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在布拉格上演;12月11日至1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莫斯科舉行。
最後歲月
1889年3月,第二次國外巡迴演出(科隆、法蘭克福、德勒斯登、柏林、日內瓦、漢堡、倫敦),並在漢堡期間結識作曲家勃拉姆斯;4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巴黎舉行;10月14日,拜訪作家契訶夫;10月28日,在莫斯科指揮音樂會演出,曲目中有莫扎特、塔涅耶夫、格林卡和他本人的作品。![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8/282/IDN4EzM0MTN4MDMxMWNxQGM2M2NwY2MxcDOhNzMmF2MwAjNilzM1Q2Mkdz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8/282/IDN4EzM0MTN4MDMxMWNxQGM2M2NwY2MxcDOhNzMmF2MwAjNilzM1Q2Mkdz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1890年1月3日,芭蕾舞劇《睡美人》在聖彼得堡初演;1月19日,開始創作歌劇《黑桃皇后》,總譜於6月8日完成;11月,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舉行柴可夫斯基從事音樂活動25周年慶祝會;12月5日,歌劇《黑桃皇后》在聖彼得堡首次演出;12月,與梅克夫人通信斷絕。
1891年3月2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巴黎舉行;4月至5月,赴美演出,途徑紐約、巴爾的摩與費城。
1892年1月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華沙舉行;1月7日,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在漢堡上演;3月7日,在聖彼得堡俄羅斯音樂協會音樂會指揮本人的作品演出;4月,遷居克林;9月30日,當選巴黎藝術研究院院士;12月6日,歌劇《約蘭達》和芭蕾舞劇《胡桃夾子》在聖彼得堡首演。
1893年1月16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奧德薩舉行;2月4日,開始創作《第六交響曲》,並於3月24日完成;3月1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樂會在哈爾科夫舉行;5月20日,赴英國接受劍橋大學榮譽博士銜;10月28日,《第六交響曲》在聖彼得堡首演;11月2日,患重病;11月6日凌晨,逝世;11月9日,安葬於亞歷山大-聶夫斯基寺院墓地。
個人生活
與梅克夫人的友誼
1876年,富孀梅克夫人經魯賓斯坦介紹認識了柴可夫斯基,決定從經濟上幫助這位受貧窮困擾的作曲家。此後14年,梅克夫人一直給柴可夫斯基以經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勵。1879年,柴可夫斯基在布賴洛夫散步時,突遇梅克夫人,但沒有說話。1890年,梅克夫人向在提比里西的柴可夫斯基寫信宣告停止提供資助,斷絕了兩人的友誼。![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e/e4c/QDNyUDOwcDMmJTZ5Y2NwMzY5U2Y5ITMxEDM3gzYxMjY0QmY4MzNlJDZlJ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e/e4c/QDNyUDOwcDMmJTZ5Y2NwMzY5U2Y5ITMxEDM3gzYxMjY0QmY4MzNlJDZlJG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梅克夫人
主要作品
歌劇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1868年 | 《司令官》 | |
1869年 | 《水妖》 | |
1872年 | 《禁衛兵》 | |
1874年 | 《鐵匠瓦庫拉》(1885年修改更名為女靴,出版時的標題是奧克薩納的任性) | |
Op.24 | 1878年 | 《葉甫蓋尼·奧涅金》 |
1879年 | 《奧爾良少女》 | |
1883年 | 《馬捷帕》 | |
1887年 | 《女巫》 | |
Op.68 | 1890年 | 《黑桃皇后》 |
Op.69 | 1891年 | 《約蘭達》 |
芭蕾舞曲
作品號 | 創作時間 | 作品名 |
---|---|---|
Op.20 | 1876年 | 《天鵝湖》 |
Op.66 | 1889年 | 《睡美人》 |
Op.71 | 1892年 | 《胡桃夾子》 |
其他舞台作品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12 | 1883年 | 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白雪公主》配樂,一首春天的童話 |
Op.67a | 1891年 | 為莎士比亞《哈姆雷特》配樂 |
管弦樂作品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13 | 1866年,新版1873年 | 《第一交響曲》(冬日之夢) |
Op.17 | 1872年,1879年修改 | 《第二交響曲》(小俄羅斯) |
Op.29 | 1875年 | 《第三交響曲》(波蘭交響曲) |
Op.36 | 1877年 | 《第四交響曲》 |
Op.64 | 1888年 | 《第五交響曲》 |
Op.74 | 1893年 | 《第六交響曲》(悲愴交響曲) |
Op.77(後加) | 1868年 | 《命運》(交響詩) |
1870年和1880年修改 | 《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交響曲) | |
Op.18 | 1873年 | 《暴風雨》(交響幻想曲) |
Op.32 | 1876年 | 《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交響幻想曲) |
Op.43 | 1879年 | 《第一組曲》(D大調) |
Op.53 | 1883年 | 《第二組曲》(C大調) |
Op.55 | 1884年 | 《第三組曲》(G大調) |
Op.61 | 1887年 | 《第四組曲》(《莫扎特風格曲》) |
Op.45 | 1880年 | 《義大利隨想曲》 |
Op.48 | 1880年 | 《弦樂小夜曲》 |
Op.49 | 1880年 | 《1812序曲》 |
Op.58 | 1885年 | 《曼弗雷德交響曲》 |
Op.67 | 1892年 | 《哈姆雷特》(幻想序曲) |
Op.71a | 1892年 | 《胡桃夾子》(管弦樂組曲) |
樂隊與獨奏樂器協奏曲
作品號 | 創作時間 | 作品名 |
---|---|---|
Op.23 | 1875年 | 《第一鋼琴協奏曲》 |
Op.44 | 1880年 | 《第二鋼琴協奏曲》 |
Op.75(後加) | 1893年 | 《第三鋼琴協奏曲》(一個樂章) |
Op.35 | 1878年 | 《小提琴協奏曲》 |
Op.33 | 1876年 |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與樂隊) |
Op.56 | 1884年 | 《音樂會幻想曲》 |
室內樂作品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11 | 1871年 | 《第一弦樂四重奏》 |
Op.22 | 1874年 | 《第二弦樂四重奏》 |
Op.50 | 1876年 | 《第三弦樂四重奏》 |
Op.50 | 1882年 | 《三重奏》(鋼琴、小提琴與大提琴) |
Op.70 | 1890年,1892年修改 | 《佛羅倫斯回憶》(兩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和兩把大提琴) |
鋼琴獨奏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1 | 1867年 | 《俄羅斯諧謔曲》 |
Op.2 | 1867年 | 《哈普薩爾紀念曲》 |
Op.4 | 1868年 | 《隨想圓舞曲》 |
Op.5 | 1868年 | 《浪漫曲》 |
Op.9 | 1870年 | 1.《夢幻曲》;2.《沙龍波爾卡》;3.《沙龍瑪祖卡》 |
Op.19 | 1873年 | 1.《夜晚夢幻曲》;2.《幽默諧謔曲》;3.《紀念冊頁》;4.《升c小調夜曲》;5.《隨想曲》;6.《F大調主題變奏曲》 |
Op.21 | 1873年 | 《六首主題曲》:1.《前奏》;2.《賦格》(四聲部);3.《即興曲》;4.《哀樂進行曲》;5.《瑪祖卡》;6.《諧謔曲》 |
Op.37 | 1878年 | 《G大調奏鳴曲》 |
Op.37a | 1876年 | 《四季》,12首 |
Op.40 | 1878年 | 《12首小曲》:1.《練習曲》;2.《悲歌》;3.《哀樂進行曲》;4.《瑪祖卡》;5.《瑪祖卡》;6.《無言歌》;7.《鄉間》;8.《圓舞曲》;9.《俄羅斯舞曲》;11.《諧謔曲》;12.《斷續夢幻曲》 |
Op.51 | 1882年 | 《6首小曲》:1.《沙龍圓舞曲》;2.《波爾卡》;3.《諧謔小步舞曲》;4.《納塔圓舞曲》; 5.《浪漫曲》;6.《柔情圓舞曲》 |
Op.72 | 《18首小曲》 | |
Op.50 | 1869年 | 《50首俄羅斯民歌鋼琴曲》 |
獨唱歌曲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6 | 1869年 | 6首:1.《不要相信,我的朋友》;2.《不要話語》;3.《多么痛苦,多么甜蜜》;4.《眼淚在顫抖》;5.《為什麼?》;6.《誰要是了解四年》 |
Op.16 | 1872年 | 6首:1.《搖籃曲》;2.《再等一等!》;3.《請再考慮一次》;4.《噢,請你再唱一曲》;5.《怎么辦?》;6.《希臘歌曲》 |
Op.25 | 1874年 | 6首:1.《心啊,讓睡夢擁抱你》;2.《就像這篇文字》;3.《迷娘之歌》;4.《金絲鳥》;5.《和她說一句話》;6.《我曾是個傻瓜》 |
Op.27 | 1875年 | 1.《致睡眠》;2.《啊,看天上的雲》;3.《不要離開我》;4.《傍晚》;5.《哀訴》;6.《像一隻鳥》 |
Op.28 | 1875年 | 6首:1.《不,如果我在愛》;2.《紅項鍊》;3.《為什麼在夢裡》;4.《他是如此愛我》;5.《沒有說到你》;6.《小小一句話》 |
Op.38 | 1878年 | 6首:1.《唐璜小夜曲》;2.《那是第一個春日》;3.《舞會當中》;4.《只是一瞬間》;5.《一個死者的愛》;6.《萍萍那拉》 |
Op.47 | 1880年 | 7首:1.《如果我事先知道》;2.《遨遊天空》;3.《黃昏蒙上了面紗》;4.《睡吧,蒙塵的愛》;5.《祝福我,森林和原野》;6.《啊,明朗的一天》;7.《不是一根草》 |
Op.54 | 1883年 | 《16首兒歌》 |
Op.57 | 1884年 | 6首:1.《噢,告訴我,夜鶯在說什麼》;2.《在灰色的田野上》;3.《噢,不要問我》;4.《睡吧》;5.《死神》;6.《只有你一人》 |
Op.60 | 1886年 | 12首:1.《昨夜》;2.《沉默》;3.《噢,你知道嗎》;4.《夜鶯》;5.《樸實的話》;6.《不眠之夜》;7.《吉卜賽之歌》;8.《別了》;9.《夜》;10.《誘惑》;11.《英雄氣概》;12.《星空之夜》 |
Op.63 | 1887年 | 6首:1.《愛情沒有立刻制服我》;2.《打開的窗前》;3.《到那兒去吧,我的夢》;4.《重逢》;5.《小小的燈光》;6.《小夜曲》 |
Op.65 | 1888年 | 6首法文歌曲:1.《小夜曲》;2.《欺騙》;3.《小夜曲》;4.《冬天有如何》;5.《眼淚》;6.《迴旋》 |
Op.73 | 1893年 | 6首德文歌曲:1.《在沉睡的大河旁》;2.《夜》;3.《噢,明月的夜晚》;4.《太陽休息了》;5.《悲傷的時刻》;6.《當我和從前一樣孤獨》 |
二聲部和多聲部樂曲
時間 | 作品名 |
---|---|
1880年 | 6首二重唱:1.《夜》;2.《蘇格蘭敘事曲》;3.《眼淚》;4.《花園裡》;5.《激情》;6.《朦朧》 |
1883年 | 《莫斯科》,康塔塔,次女高音、男中音、合唱與樂隊 |
1889年 | 《夜鶯》(混聲合唱) |
宗教音樂
作品號 | 時間 | 作品名 |
---|---|---|
Op.41 | 1878年 | 《聖人伊萬·撕拉圖斯特禮拜曲》(15樂章) |
Op.52 | 1882年 | 《晚課經:17首教堂歌曲和聲》 |
1884/1885年 | 《9首禮拜合唱曲》 |
以上主要作品參考資料來源
創作特徵
創作階段
創作初期
19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可夫斯基創作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創作的許多優秀作品使他獲得了聲譽。代表作有: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1866),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年初稿,以後兩次修訂),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 1876),《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大提琴與樂隊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 1876),舞劇《天鵝湖》(1876),《第一弦樂四重 奏》( 1871),鋼琴小品幽集《四季》( 1876)等。除創作外,他還擔任了繁重的教學 、評論、演出工 作,編寫了《實用和聲學指南》教科書。
創作中期
自1876年起與俄國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誼,此後接受其年金黨盟長達14年。1877年辭去教學工作,從此時至80年代後期,主要居住鄉間或國外,全力從事創再Z和演出。這時期的作品在題材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結合上達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作有:《第四交響曲》(1877),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1878),《小提琴協奏曲》(1878),《義大利隨想曲》(1880),莊嚴序曲《1812》(1880),鋼琴三重奏《悼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 1882),歌劇《奧爾良少女》(1881)、 《馬捷帕》(1884)和《女巫》(1887)等。
創作晚期
19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屬於柴可夫斯基的創作晚期,其創作進入高峰階段,許多代表作都產生在這個時期。代表作有:《第五交響曲》( 1888)、《第六“悲愴”交響曲》(1893),歌劇《黑桃皇后》(1890)、《約蘭塔》(1891),舞劇《睡美人》(1887)等。
總體特徵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有兩個鮮明特徵:一個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個是強烈的戲劇性。抒情性特徵突出地體現於旋律。柴可夫斯基每一部作品的主題旋律都十分鮮明,線條委婉悠長,運動起伏跌宕,音調親切自然,感情色彩濃郁,可以說是高度藝術化的結晶,是發自內心的傾訴和表白,所以能激起聽眾心靈的共鳴。
戲劇性是柴可夫斯基音樂令人震驚的藝術力量所在。作曲家把自己對時代、社會和人們內心世界的種種矛盾衝突的深刻體驗,通過藝術的提煉和加工,形象化地概括為善與惡、愛與恨、生與死、歡樂與痛苦、理想與現實、幸福與惡運、光明與黑暗的對立衝突。他常常用一個冷酷無情的音樂主題來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礙或敵對勢力。這個音樂主題往往貫穿在音樂作品的始末,象徵人們在追求光明幸福的歷程中,每前進一步,都必然同這個惡勢力發生衝突,必須同它進行搏鬥,主人公要經受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價,甚至犧牲生命。就這樣,對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同窒息人生的黑暗現實之間的不可調和的對立衝突,構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樂作品(例如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和歌劇《黑桃皇后》等)的悲劇性內容。這種來自生活的藝術概括,充分顯示了柴可夫斯基現實主義音樂的藝術力量。
交響樂
柴可夫斯基的創作幾乎涉及了所有的音樂體裁和形式,其中交響樂創作處於首屈一指的地位。他的交響樂作品包括7部交響曲、4部管弦樂組曲、3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 部大提琴與樂隊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若干單樂章交響樂作品,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莊嚴序曲《1812》等。交響樂作品的寫作貫穿了他的一生。
在交響套曲方面,早期寫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交響曲屬於風俗抒情性質的作品,它們承襲了格林卡的傳統,風格近似“強力集團”的創作,滲透了俄羅斯民間音樂音調,表現了俄羅斯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風情。其中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夢幻》較為突出,它以標題音樂的方式和鮮明的民族旋律,表現了俄羅斯獨特的冬季景象和風俗生活。中朔和晚期創作的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和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屬於抒發個人感情體驗、充滿戲劇衝突性質的作品,揭示了黑暗社會的現實與美好理想的矛盾衝突,反映了人生的苦難和對幸福生活的熱切追求,音樂語言突破了單純採用俄羅斯農村民歌的模式,廣泛吸取了城市歌舞音樂素材和借鑑西歐專業音樂成果,以具有濃郁情感和獨特個性的抒情戲劇性音樂傾吐了作曲家內心的隱秘。然而這幾部交響曲的 “結論”各不相同:《第四交響曲》的末樂章用俄羅斯民歌《田野里有棵小白樺樹》的旋律寫成一 首充滿民間節慶氣氛的變奏曲,表明在民眾的歡樂中能夠消除個人的苦悶和孤獨:《第五交響曲》的結尾是一首莊嚴輝煌的進行曲,表現了經過與“厄運” 針鋒相對的搏擊,主人公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第六“悲愴”交響曲》末樂章和《曼弗雷德》交響曲的結尾則是悲劇性的,表明主人公滿懷希望、竭盡全力、奮鬥一生,換來的回報卻是理想的徹底破滅,不得不帶著無限惋惜的心情告別人世,尋求最終的歸屬。
歌劇
歌劇創作對柴可夫斯基來說,其意義及重要性和交響樂創作難分上下。他一生寫了10部歌劇,它們是:《司令官》(1868)、《水妖》(1869)、《禁衛兵》(1872)、《鐵匠瓦庫拉》(1874)、《葉甫銀尼·奧涅金》(1878)、《奧爾良少女》(1879 )、《馬捷帕》(1883)、《女巫》(1887)、《黑桃皇后》(1890)和《約蘭達》(1891)。其中影響範圍最廣、藝術價值最高的是用普希金兩部同名原作改編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后》。
在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柴可夫斯基成功地實現了創作普通人生活戲劇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追求。這是一部樸實無華、生活真實、充滿詩情畫意的歌劇,其重心在於刻畫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抒發他們的內心情感,因此作曲家稱這部歌劇為“抒情場景”。例如第一幕第三景奧涅金的詠嘆調, 既表現了他對培齊亞那的冷淡和無動於衷,又顯露了城市貴族青年的傲慢清高,把他那外表彬彬有禮、內心冷若冰霜的性格鮮明地展現於聽眾面前;第二幕第二景連斯基的詠嘆調,以抒情男高音的憂傷旋律,真切地表露了這位青年詩人決鬥前夕思緒萬千的心情:死亡的預感、甜蜜愛情的回憶、對人生的眷戀和惋惜。
歌劇《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創作成就的集中體現。作曲家以符合普希金文學原著格調的音樂語言,真實地再現時代社會的風貌,深刻地揭示角色的內心世界。
舞劇
柴可夫斯基的舞劇音樂創作不僅在俄國音樂史上具有開創性,而且在世界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三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早就成為雅俗共賞的古典芭蕾舞劇的代表作,經久不衰地活躍在舞台上。他在舞劇音樂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使舞劇音樂戲劇化和交響化,使其具有獨立性,成為舞劇的靈魂,不僅能與舞蹈表演融為一體,而且可以離開舞蹈作為獨立的管弦樂作品來欣賞。
人物評價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柴科夫斯基ПИ)](/img/8/a86/QDN5ADZyUjM5UDM2EmMwM2MiBTOkFGOiNGNhFDOmJWZ0QzN4MzMjBDM2E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具備一種巨大的創造旋律的力量,這種力量構成了他的交響曲、歌劇和芭蕾舞曲的重心。至於說他的旋律質量有時還不夠均衡,我卻覺得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他是旋律的創造者,而這正是一種罕見而寶貴的才能。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並不是每個人聽起來都很俄羅斯,但從根本上說,它卻常常比長期以來標榜莫斯科式詩情畫意的音樂更具俄羅斯特色。(作曲家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評)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和哲學,在我的意識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特別讚賞柴可夫斯基對作品所持的自我批判態度,以及在創作中所追求的明確而高尚的目的。(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評)
後世影響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創始於1958年,地點是莫斯科。每四年舉行一次,時間在6、7月間。曲目以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為主,獎項共分八等。首屆只鋼琴與小提琴兩項,以後增設大提琴和聲樂。中國鋼琴演奏者劉詩昆曾在首屆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中國小提琴演奏者薛偉在第八屆小提琴比賽中獲得第二名。
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
創始於1990年,由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中的明星協會主辦。旨在及早發掘和培育世界各國有天賦的音樂人才。比賽項目包括:鋼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首屆於1991年6月在莫斯科舉辦。1995年,中國鋼琴演奏者郎朗在日本仙台舉辦的第二屆比賽中獲得鋼琴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