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龍崮村

柳龍崮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下轄村,位於萊城東北12公里,地處山區。辛泰鐵路經其西,博萊高速公路經其東。村北距瓜皮嶺村1公里,翻過北面的山嶺與苗山鎮相接連;村南距馬龍崮村1.5公里,山區公路從村內通向東南方向,與原205國道相接;東為龍崮山,西為大崮山。總面積2542畝,411戶,1252口人,盛產花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柳龍崮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萊城東北12公里
  • 戶口:411戶
簡介,人文自然,人物事件,特產展台,

簡介

柳龍崮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12公里,地處山區。辛泰鐵路經其西,博萊高速公路經其東。村北距瓜皮嶺村1公里,翻過北面的山嶺與苗山鎮相接連;村南距馬龍崮村1.5公里,山區公路從村內通向東南方向,與原205國道相接;東為龍崮山,西為大崮山。總面積2542畝,411戶,1252口人,盛產花生。
據《柳氏譜》記載,明末柳姓建村,因處龍崮山西側,冠以姓氏,名柳家龍崮,簡稱柳龍崮。現村內有柳、王、陳、呂、宋五姓,柳、王兩姓人口最多。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本村屬萊東縣九區。當時九區區長柳建堂是柳龍崮村人。柳建堂於1938年入黨,解放後任山東省立醫院書記、院長,後到新泰一中任書記、校長,現已去世。其父柳瀾,開明紳士。柳建堂兄弟四個,柳建堂是長兄;老二早逝;三弟柳延豪是中共黨員,烈士,1947年在章丘虎門區被國民黨特務陷害,犧牲在國民黨監獄;四弟柳延相曾在陳毅部隊任勤務第一股總會計,參加過萊蕪戰役,現已去世。柳建堂家是柳龍崮村“革命第一家”。
柳龍崮村自古以來重視文化教育。解放前柳延聚就在自己家中開設私塾,自任塾師。由於在村子南頭,所以現在一些老人還把他的後人住處叫“前學裡”。解放後,柳龍崮、馬龍崮、瓜皮嶺、西峪四村在柳龍崮合辦國小,1966年還辦了國中,1982年合併於福山學校。柳龍崮國小培育出了很多人才,考入大學、中專的有30多個。
柳龍崮村人熱愛文藝,村民愛唱戲,自發組織了“萊蕪梆子劇團”,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周圍村子的人都說:“柳龍崮的雞也能叫板,唱三板子。”1953年,柳進曾到萊蕪縣梆子劇團應考演員,錄取以後半年,因其外祖父(城裡人)不同意他唱戲,把他硬送回了家。他回家後組織了莊戶劇團,學唱古裝戲,文化大革命時期又學唱現代戲,自編自演小節目。萊蕪梆子《三定樁》就是1973年修新泰鐵路時由柳龍崮村劇團自編自演的;在縣文藝匯演後改編成現代戲。現在柳龍崮村的男女老少都能唱幾句《三定樁》。
柳龍崮地處山區,解放前生產工具落後,木犁老牛拉,木頭耩子兩條腿,沒有水澆條件,轆轤打水,十年九不收,人民生活非常艱苦,討荒要飯的占多半。因生活所迫,去東北謀生的有7戶40多口人,上山西的兩戶十幾口人,還有多數靠出村扛活打短工養家餬口。屋頂漏雨牆透風,全村沒有一間瓦房子。解放後柳龍崮人回響黨的號召,興修水利,改河造地。自1958年以來,在村東、村西各條山溝修建水庫塘壩9座,擴大了水澆地面積,保證了農業年年豐收。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改河造地100多畝。,現在所謂“大寨田”,就是原來的河底。在造地的同時,打機井8眼,修揚水站1處,水渠幾千米,保證了大寨田的用水。社會進步,時代發展,村民丟掉了轆轤,廢棄了水車,用上了抽水機。現在農民已有小型機器抽水機120台,拖拉機耕地,老牛下崗,木犁退休,農村實現了機械化。
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過去下萊城上博山全是步行,推著獨輪車,現在全村青年騎托車上下班,買汽車的有10多戶,電視、電冰櫃等都進入了百姓家,還成了電話村。在改革升放的年代,人們的思路也越來越寬,過去人畜用水是從井裡提水挑到家中,現在家家都有自來水,不用電,也不用水塔,就是用幾百米塑膠管子,把山腳下的泉水引到家中隨時利用。綠水清甜涼爽,是真正的自來水。這是柳玉亭和柳玉昌二人倡儀實施的。
過去柳龍崮村沒有一家企業,沒有一個會掙錢的人。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政策指引下,人們走出了莊稼地,開始了新的生產方式,學著辦起了個體企業。起初興起的是建築業,陳克明、陳立文、柳善福等人開始以一把大鏟一把錘給別人蓋房,後來發展到能組織人員承接樓房,現在發展到有幾十萬元資產的建築公司。大理石企業近幾年發展起來,經常在外裝飾樓房的柳善俊、柳玉昌、柳善收看到大理石在萊蕪的市場好,辦起了大理石工廠。起初只有4萬元的資金,經過幾年苦幹,現在已有幾百萬元的資產。柳善松、柳善禮也辦起了大理石廠。花崗石企業也發展起來,柳玉忠、柳善珍、柳善順都幹得紅紅火火,購賣了大型的機器,固定資產都在幾十萬元以上。由於這些能人的帶動,全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人均分配達到2800多元。

人文自然

村莊南北較大,多數房屋建於東山腳下。村西路邊有古老國槐一株,樹幹中空,三人合圍,中空又生樹根入地,枝葉茂盛。村兩季節性沙河是孝義水庫上游水源。
村的西南角有古廟一處,廟內石碑記載,為康熙三十五年建造。廟內建有北房三間,四梁八柱,小瓦蓋頂起脊,前出廈,據說是由瓜皮嶺、馬龍崮、西峪、柳龍崮四村所建,解放後成為國小,現又重修,廟內塑有神像。圍牆處還建有龍王廟,土地廟各一間。每年古歷三月初三廟會。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柳延豪  1947年在章丘虎門區犧牲於國民黨監獄
柳玉先  南下工作隊犧牲
柳玉高  1952年抗美援朝犧牲
柳善傑  柳玉條  宋尊奠  王其連  呂濟章
二、歷任村支書
1947年-1956年  柳慶曾
1957年-1967年  柳同曾
1968年-1978年  柳玉常
1978年-1991年  柳光明
1991年-1993年  柳玉忠
1994年-1997年  柳善春
1998年-2001年  柳玉田
2001年-  陳克敬
三、歷任村主任
1947年-1956年  柳同曾
1957年-1967年  柳玉常
1968年-1978年  王其芬
1978年-1991年  王光學
1991年-1993年  柳玉田
1994年-1997年  柳玉田
1998年-1999年  柳玉昌
2000年-  陳克敬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柳 波  河南省委副書記、副省級
柳芬曾  東北某軍區副軍級幹部
柳永進  廣州市地級幹部
柳占奎  杭州市縣級幹部
柳善學  萊蕪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室主任(副縣級)
王子賢  四川水利廳任職(省級)
王子聚  南京某軍區任職(團級)
王慶堂  萊蕪市萊城區人大副主任
王子連  武漢鋼鐵公司任職(廳級)
王慶美  安徽省煤炭廳任職(縣級)
王慶勤  萊蕪市交通局副局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柳聖明  萊蕪市教育局高級教師
柳君明  萊蕪市鳳城街道辦高級教師
王子海  萊蕪市特殊教育學校高級教師
六、槐花仙子
在柳龍崮村西,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槐,三人合抱粗的樹身上有一個僅容一人藏身的樹洞。槐花飄香時節,陣陣花香飄滿全村。關於此槐,村里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
不知哪朝哪代了,槐樹下住著一個叫王生的窮孩子,自小就死去了父母,獨身一人為財主王善人扛活。轉眼間到了娶親的年齡,王生也成了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每次勞作歸來,望著草房裡冷清的四壁,小伙子心裡充滿了辛酸。誰家肯到咱這破草房裡落戶呀?一個秋天的晌午,王生拖著疲憊的身子推開了柴門,奇蹟出現了:缸里滿滿的清水,桌上擺滿了熱騰騰的飯菜,瓦盆里倒滿了洗臉水。王生看呆了,是誰幹的呀?一連三天,天天如此。第四天,小伙子沉不住氣了,早晨起來他裝作出去幹活的樣子掩好了柴門,自己則偷偷地躲進柴棚里察看動靜。
約摸快到晌午了,一位十八、九歲的大閨女推開了柴門。這姑娘長得好呀,蓬鬆烏亮的頭髮,兩道彎彎的月牙眉,桃花生生的臉兒,細柳一般的腰。她先打掃屋子,接著淘米做飯,飯做好了,又把水缸里挑滿了水。王生看呆了,猛地跑出了柴棚。姑娘見是王生,一下子羞紅了臉。“你是哪裡的好心人?”“俺是槐花,是鄰村的,俺見你老實厚道,想做你娘子,行嗎?”“行!行!”
自此以後,槐花姑娘便做了王生的妻子,小兩口恩恩愛愛,過著甜蜜幸福的生活。
聽說王生娶了個俊俏的小媳婦,王善人心裡怪痒痒的。一天,他打發王生下了地,便偷偷地來到王生家。
一見槐花俏生生的模樣兒,王善人骨頭都酥了。他一下闖進屋裡:“小娘子,給我做小吧,我保你一輩子富貴。”接著便動手動腳。槐花姑娘躲閃著,王善人一直追到槐樹邊。眼看就要抓住了,這時,槐樹身上忽然開了洞,槐花一下子躲了進去。王善人便探進身子去拉,突然,樹身一合把王善人夾住了,老傢伙沒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
後來聽說,王生的媳婦是槐花仙子,王生也再沒有離開村子,他伴著古槐過了一生,直到後來進山成了仙。
到柳龍崮村里看一看,直到今天,槐樹身上還有一個樹洞呢。
七、戲音繚繞柳龍崮
到柳龍崮做客,找柳龍崮人拉呱,說他啥不會都行,如果說他不會唱戲,無論80老翁或幾歲孩童,肯定會氣沖沖地沖你嚷起來:“怎么,說俺不會唱戲,到場院裡比試比試。”這就是柳龍崮,一個對鄉戲痴迷到足以跟你臉紅的村子。
說起村人唱戲的歷史,66歲的柳近增老漢最有發言權:“聽老人講,建村老祖是位唱戲的藝人,許是受祖宗的影響吧,咱村家家戶戶都愛唱戲,特別是到了1953年,我到縣梆子劇團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培訓。回來後,全村老少都爭著跟我學新戲。那時的人呀,真不知中了什麼邪,就是不吃不喝也跟著學,晚上學戲學到雞叫,真是人人會唱戲,戶戶有戲音,連掉了牙的老婆婆也能哼上幾句萊蕪梆子呢。後來,我們組織了一個莊戶萊蕪梆子劇團,為了湊足買戲衣、樂器的錢,連祖陵里的8棵老白楊都賣了。再後來劇團越辦越大,名聲越來越響。外村人都說:‘把柳龍崮的雞拽出來也能唱萊蕪梆子。’每年從正月初二開始,天天有人請我們去唱戲,一直唱到三月三。”是呀,那時唱戲不講報酬,晚上人家只管一頓飯,是什麼原因使柳龍崮人對鄉戲這樣痴迷,除了天生愛唱之外,重要的是他們熱愛生活,在戲裡能將對新生活的熱愛盡情地表現。說到這裡,柳近增老漢還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1958年冬天,鄉里一位王鄉長來找他:“老柳,東龍崮村有位‘惡婆婆’盡打罵她家媳婦,你們去唱一場‘小姑賢’吧,或許她看了能改好。”第二天晚上,劇,團去了,柳近增演“小姑賢”里那位“惡婆婆”,演得入術三分,台下的“惡婆婆”看了,臊得臉通紅,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打罵她媳婦。
時間到了20世紀90年代。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酷愛唱戲的柳龍崮人更是戲趣大增。在節假日,在農閒,在老人的壽辰,在青年人的婚禮上,鄉戲鄉音不絕於耳,有的公公操琴,媳婦演唱;有的媳婦操琴,婆婆演唱;那姿態,那韻味,真比專業劇團還“專業”。
到柳龍崮,不論在田間地頭,不論在場院街口,只要有人,準能傳出激越的“萊蕪梆子”聲。

特產展台

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保護生態環境,柳龍崮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在西邊大崮山上栽植了幾萬棵松樹、槐樹,使荒山披了綠裝。在東邊龍崮山上栽植了板栗,現在由柳善超承包了整座龍崮山,契約公證30年不變。自2001年到2002年,兩年又新栽植板栗3000多株,還栽植了梨樹、杏樹、冬棗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