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蠣盾蚧是昆蟲綱,同翅目,盾蚧科的一種農業害蟲。若蟲和雌蟲刺吸枝幹,引起枝、乾畸形和枯萎。幼樹被害後3-5年內全株死亡,以致幼林成片枯死。分布於我國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雲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寄主:楊(Populus spp.)、柳(Salix spp.)、榆(Ulamus spp.)、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及多種綠化樹種和果樹等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柳蠣盾蚧
- 拉丁學名:Lepidosaphes salicina Borchs
- 界:動物界
- 綱:昆蟲綱
- 目:同翅目
- 科:蚧總科
- 亞科:盾蚧科
- 分布區域:我國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等地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外形特徵
成蟲
雌蚧殼長3.2—4.3mm,微彎曲,前端尖後端漸膨大,呈牡蠣形,暗褐色或黑褐色,邊緣灰白色。表面附有一層灰白色粉狀物。雌成蟲體長1.3-2.0mm,黃白色,長紡綞形,前狹後寬。臀板黃色。觸角短,具2根長毛。複眼、足均消失,無翅,口器為絲狀口針。雄蚧殼狹長為“I”形,較雌殼稍小。雄成蟲黃白色,體長約為1mm,翅展1.3mm,淡紫色,觸角10節,念珠狀,淡黃色,胸部淡黃褐色。複眼膨大,口器退化。有一對膜質翅,翅脈簡單,後翅退化成平衡棍。腹部末端有長形的交尾器。
卵
長0.25mm。橢圓形,黃白色。
若蟲
1齡若蟲,扁平。長0.3-0.36mm,寬0.15-0.18mm。觸角發達,6節,柄節較粗,末節細長並生長毛,口器發達,具3對胸足。背面附著一層白色絲狀物。蛻皮後,觸角、足均消失,體表分泌蠟質,並與蛻的皮形成深黃色蚧殼。2齡若蟲體紡錘形。
蛹
長約1mm。黃白色,口器消失,具成蟲器官的雛形。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以卵在雌蚧殼內越冬。5月中下旬開始孵化,6月初為孵化盛期。若蟲孵化後從母蚧殼尾端爬出,行動非常活躍,常沿樹幹枝條爬行,選擇適宜場所固定取食。6月上旬初孵若蟲均已固定於枝幹上,逐漸形成蚧殼。活動若蟲有向上的趨性。在林內若蟲多布滿整個樹幹,在林緣、孤立木或鬱閉度較小的疏林內,則多寄生在樹幹北面或背風面。
雄若蟲蛻一次皮後就進入前蛹期,約經8-10天化蛹,蛹期為10天左右。雄成蟲7月上中旬羽化,羽化後以蚧殼後端爬出,常在雌蚧殼上爬行,尋找交尾機會。雄成蟲飛翔能力不強,交尾後1-2天死亡。
雌蟲要經兩次蛻皮,於7月上旬變為成蟲,雌、雄成蟲出現時期大體一致,雌成蟲交尾後,於8月上旬開始產卵,產卵時邊產卵邊向蚧殼頭端收縮,待產卵完畢,雌蟲即死亡於蚧殼的頭端。產卵期約50天,產卵量一般90-100粒,卵當年不孵化即越冬。
防治方法
1.加強檢疫檢驗:柳蠣盾蚧的蚧殼較大,冬、春季直觀檢驗樹幹,枝條及帶皮小徑木表面即可發現。要注意檢查楊、柳大苗、幼樹以及新採伐的帶皮小徑木;對家榆和核桃楸也要嚴格檢查。
2.結合樹木修剪,剪除被害嚴重的蟲枝,並及時處理或將樹皮剝下燒毀。
3.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若蟲孵化期,每隔7-10天向枝幹噴灑一次50%殺螟松乳油600-800倍液或40%氯化樂果乳油1000倍液。在蚧殼形成後而農藥又不易滲透到蟲體時,應避免盲目使用化學農藥,以保護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