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溝寺,又名清涼寺,位於淄川縣南三十五里瑚山下,還有一名曰六宮寺,因蕉莊有一姓孫名柳夏者在此攻讀,後得以重官,榮歸故地重修寺院,改名為柳溝寺。寺廟依山而建,柳溝寺鼎盛時達住戒僧60餘人,膳畝地百餘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溝寺
- 又名:清涼寺
- 位置:瑚山東南,正北橫亘一嶺
- 廟會: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
柳溝寺簡介,柳溝寺的歷史,柳溝寺的傳說,石大夫廟,柳溝寺廟會,
柳溝寺
柳溝寺簡介
柳溝寺,地處瑚山東南,正北橫亘一嶺,東北、西南走向也有一山嶺,形成一山溝,溝底有一小溪,當地人稱大龍溝,與山嶺另一側的小龍溝並稱雙龍溝,柳溝寺即建於此,背靠瑚山,前臨大龍溝,大龍溝山澗九曲婉蜒,直達范陽河。寺廟依山而建,據史料記載,柳溝寺鼎盛時達住戒僧60餘人,膳畝地百餘畝。
柳溝寺的歷史
清代短篇小說家蒲松齡在他的 《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山魈》的文章,其開篇說"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蒲翁所言柳溝寺,即今天博山區域城鎮茜草村北的柳溝寺。
原寺及碑記俱損,始建年代不詳,但民間至今有"先有柳溝寺,後有臥虎山(即瑚山)"之說,瑚山現存最早碑碣是大元至治二年季夏中旬所立的重修碑,據此,可推柳溝寺當為宋朝始建,另從蒲松齡的文章可看出,柳溝寺在明初己頗具規模,也能推出始建當在宋元期間。
柳溝寺的傳說
有關此寺的傳說甚多,民間流傳最廣的故事為:當時寺內小和尚需四處打柴,一小和尚多次在山中遇一少婦幫助,回去告知寺內住持,住持疑心,囑小和尚用針線釘在婦人身上,後隨線得知其為一百年山參,遂挖之,帶回煮之欲食,但遇急事出寺,被燒火小和尚偷食之,怕老和尚怪罪,逃走了。老和尚回寺後,只好將參湯全部服用了,從此法力大增,據說有"撒豆成兵"之術,多次用法術嚇退賊寇。據當地老人講,在五十年前,有人到嶗山遊玩,偶遇一名僧,交談中,該僧還問及柳溝寺的現狀,人們便猜測,該老僧可能是服用參湯長生不老的住持和尚。但因是民間傳說,無從考證。
石大夫廟
柳溝寺舊址無任何碑記,只有長3.8米,寬3.3米的一座小房子的殘垣,村人於1992年在此基礎上修復成了石大夫廟。該廟座北朝南,內供石大夫等神像,同時還新建靈官廟一座。1993年新建碧霞元君行宮和藥王廟,1998年,新建玉皇殿一座。
現已形成大小廟宇五座,依瑚山而建,座南朝北,自下而上分別為石大夫廟、碧霞元君行宮、玉皇殿,三廟在一條中軸線上,相隔25米左右,一廟一層次,側有台階相通。
靈官廟在石大夫廟與碧霞元君行宮中間正東20米處,座西朝東。藥王廟居碧霞元君行宮東5米處,座西朝東。碧霞元君行宮長10米,寬6米,6層台階,玉皇殿長9米,寬6.2米,4步台階。藥王廟長3.3米,寬3米,靈官廟較小,長2米,寬1.5米。五廟錯落有致,院內植有國槐、柳樹、柏樹等樹木。
柳溝寺廟會
每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為柳溝寺廟會,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雲集於此,搭台唱戲,燒香誦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