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地下交通站

柳林鎮在耀縣的西北方向,是一個僅有三百餘戶人口的小鎮,向北約五十公里就是中共陝西省工作委員會(簡稱陝工委)和關中地委所在地馬欄鎮。它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處於接壤國統區的囊性地帶的最南端,是陝甘寧邊區通往國統區的重要通道,也是日用品和土產山貨交易的集散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時期,是國共兩黨的必爭之地。國民黨當局以碉堡封鎖,重兵把守的同時,還設有各種便衣特務組織,加強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和情報工作,陝甘寧邊區在柳林鎮也設立了相應據點,以不同的面目和方式開展工作。柳林聯合客棧就是其中一個據點,在當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完成了掩護接送幹部南下北上,收集傳送情報,購買、運送緊缺物資和軍需用品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柳林地下交通站
柳林是耀縣城以北20多公里處沮河西岸一個小鎮,僅有300餘戶人家。此地因柳樹茂密得名,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關中分區南部的商業重鎮,西邊10公里處便是照金。處在照金蘇區的東部邊界線上。
為了衝破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中央社會部、陝甘寧邊區保全處、關中分區保全處和陝西省委在柳林鎮建立了各種秘密據點,以不同的身份和形式秘密開展工作,為抗日戰爭和解放大西北做出了重大貢獻。
柳林鎮南通國統區西安,向北約50公里就是中共關中分區黨委和陝西省委所在地新正縣馬欄鎮,繼續向北,通往延安,是橫貫陝甘寧邊區的一條交通要衝,也是日用品和土產山貨的集散地,許多重要物質、器材、設備、人員、情報,從這裡秘密通過,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國共兩黨必爭之地,國共雙方在柳林對壘紮營。
柳林鎮最邊沿距耀縣縣城僅10餘公里,國民黨在這裡搞碉堡群,築成長線形的母碉、子碉群,貫以地溝,圍以鹿砦等障礙物,在交通要道、險要關卡,設有盤查哨所。碉堡居高臨下,火力相互支援,胡宗南先後調其嫡系部隊八十師、一二三師、一五六師及雜牌軍騎二師防守。
國民黨當局以碉堡封鎖,重兵把守的同時,在柳林還設有各種便衣特務組織約40多個,加強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和情報工作。這些特務組織發展利用的對象,大都是些無惡不作的兵痞、流氓、土匪、地主、惡霸之流。為了衝破國民黨的軍事、經濟封鎖,陝甘寧邊區在柳林鎮也設立了相應據點,以不同的身份和形式開展工作。其中有中央社會部對外情報聯絡站、延安保全處外勤組、關中保全處外勤組、淳耀縣檢查站,軍隊系統的有聯防司令部駐柳林情報站、關中司令部偵查據點。
另外還有中央農委駐柳林交通聯絡站、中共陝西工委駐柳林交通聯絡據點和情報聯絡站等。他們擔負著國統區的情報蒐集、聯絡、策反及對國統區地下黨的組織工作和出進邊區人員的接待工作,並對保全團進行統戰工作,利用保全團集體武裝經商,向邊區採購運送彈藥、棉花、藥品、通訊器材、鋼鐵、銅錫等急需物資。
這些聯絡據點對外以不同的身份出現,有的以經商為名,有的開設客棧,有的冠以軍事機構名稱,有的以稅務檢查為名,還有中央到地方黨、政、軍、民、學、合作社、貿易公司設在柳林的生產基地,總之,身份形形色色,任務各有不同。由於柳林地域特殊,機構繁雜,經濟繁榮,被人稱譽“小上海”。
    在這種情況下,“柳林聯合客棧”便應時而生,它是關中地委(此前為關中分委)在此建立的密秘據點,其前身是民生客棧(1940年開設的),歸關中保全處領導,1942年改為聯合客棧,後歸陝工委領導,張仲平擔任客棧經理。1945年夏,張仲平調任耀縣工委主持工作,並將部分交通和情報聯絡工作轉移到耀縣工委,客棧繼由邢子舟、劉永端負責。
    柳林聯合客棧以它特殊地理位置和工作條件,在這個紅白交界的咽喉地帶,以經商的合法身份作掩護,和敵人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完成了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它的主要任務是接送幹部南下北上,還肩負著蒐集傳遞情報,做國統區統戰工作,利用統戰關係和保全團集體武裝經商,幫助根據地購買運送彈藥、棉花、藥品、食鹽等緊缺物資和軍需用品。
    客棧負責人多達5人,對外都以經商和接待過往客人為名,實際上任務各有不同。張仲平擔任經理,副經理李甦生主管中央社會部駐柳林情報工作,副經理徐曉東負責陝西西府地區地下黨交通聯絡工作,副經理陳效真負責商洛地區地下黨交通聯絡工作,江平負責陝工委情報工作。他們雖然同住一個客棧,但共同遵守著黨的工作紀律,各自不知對方的具體工作,直到全國解放後,他們才知道當時各人擔任的工作任務。
    1949年陝西全省解放,柳林聯合客棧也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它對革命事業做出的特殊的、突出的、重要貢獻永載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