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渡鎮

柯渡鎮位於尋甸縣西南部,距尋甸縣城72公里,距雲南省會城市昆明82公里。地處東經102°45′——102°57′、北緯25°25′——25°41′間,平均海拔1894米。東連先鋒鄉、六哨鄉,西靠雞街鄉,南接嵩明縣、官渡區和富民縣,北臨倘甸鎮,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較好。

素有“金柯渡”、“板栗之鄉”美譽的柯渡鎮,是鑲嵌在昆明市尋甸縣西南部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東鄰先鋒鎮,西連雞街鎮,北毗六哨鄉、倘甸鎮,南與盤龍區阿子營鄉、富民縣款莊鄉接壤,交通便利,7204公路從境內通過,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尋甸72公里,離省城昆明85公里。全鎮總面積272平方公里,境內地形起伏多變,山區、半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85%,最高海拔2963米,最低海拔1716米,相對高差為1247米;全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達1034mm,立體氣候明顯,晝夜溫差大,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經濟作物有烤菸、板栗、核桃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柯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13個村民委員會
  • 政府駐地:尋甸縣
  • 電話區號:0871
  • 郵政區碼:655200
  • 地理位置:102°45′E——102°57′E和25°25′N——25°41′N之間
  • 面積:272平方公里
  • 人口:39253人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
  • 車牌代碼:雲A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行政區劃,人口,經濟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文地理,科教文衛,

歷史沿革

柯渡,容易與宣威市可渡混淆,兩者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都有明顯的差異。彝語“柯”為“糠”,“渡”是“出”,全意為出糠的地方。
明清時期,為亦郎里七甲、八甲。1949年為桂華鄉,屬邊縱三支隊所轄的尋祿新區。1950年為柯渡五區。1958年為柯渡公社,1963年為柯渡區。1966年為柯渡公社。1984年為丹桂鄉,屬柯渡區。1988年為柯渡鎮至今。

地理環境

柯渡山川秀麗、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次經過柯渡。2009年掛牌為市縣黨風廉政建設教育基地。同時申報紅軍長征過雲南博物館已經批覆,現紀念館正在閉館進行陳列布展,即將開門迎客。同時,雲南丹彤集團投資開發的丹桂紅軍村正有序推進。
柯渡鎮外出務工人員眾多,常年在外人員近萬人,經過多年的磨練和闖拼,一批優秀創業人才創辦的企業已享譽省內外,主要有昆明鼎業集團、雲南融江製藥有限公司、雲南丹彤集團、昆明駿騏商貿有限公司、雲南雄達集團、雲南華興建築有限公司、雲南雲茶集團等。

行政區劃

全鄉(鎮)下轄柯渡、可郎、猴街、丹桂、新村、甸尾、新莊、新沙、磨腮、松林、長箐、樂朗、木刻等13個村民委員會,共184個村民小組。

人口

2006年,全鄉(鎮)總戶數9577戶,人口39253人,其中:農業戶總計8886戶,農業人口37352人;非農戶數691戶,非農業人口1901人。農業人口中,鄉村勞動力資源總數21317個;勞動年齡內人口數19386人;從事農林牧漁業人數15559人;從事第二、三產業人數為4590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3%和22%。

經濟概況

二、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009年來,在市縣的正確領導下,全鎮廣大幹部民眾奮力拚搏、攻堅克難,實行了全鎮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財政收入取得較大突破。招商引資取得明顯成效,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村鎮建設依法有序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成效明顯。
2009年,全鎮轄13個村委會、148個自然村、18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回、彝、苗四個民族,有人口9907戶39297人(農業人口37750人),少數民族比例占總人口的41%。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64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2009年,累計完成縣鄉兩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59.5萬元,招商引資6350萬元。總體來說,我鎮屬於農業鄉鎮,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緩慢,調整產業結構的任務仍然艱巨;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增收困難;山區、半山區面積占全鎮總面積的85%,農村基礎設施薄弱,水利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路子不寬,增收困難,農村經濟仍然落後。
三、2010年發展狀況
2010年是柯渡面對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加快全鎮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我鎮將立足鎮情,樹立信心,增強決心,強化責任,堅持以“543倍增計畫”目標為抓手,對照差距定目標,圍繞目標定措施,真抓實幹促落實,全力推進鎮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大力實施“12343”發展戰略。即緊緊圍繞柯渡經濟社會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這一重中之重,著力破解財政增收和農民增收兩個難題,切實抓住“柯渡入園”、“東煙西進”、“轎子雪山開發提速”三大機遇,全面謀劃“烤菸強鎮”、“工業興鎮”、“旅遊活鎮”、“勞務富民”四大突破,最終實現柯渡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三個目標,努力把柯渡建成經濟強鎮、旅遊名鎮。

自然資源

柯渡全鄉(鎮)總面積272平方公里,土壤主要為紅土、紫紅土、砂土等。境內有高山、河谷和盆地,主要河流有柯渡河、可郎河二條;擁有大小水庫3座,壩塘14個,年畜水量250萬立方米。
柯渡鎮
柯渡山川秀麗、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煤、磷、鈦砂等礦產儲量豐富;現有耕地31692畝,人均占有耕地0.85畝。林地246677.25畝。全年平均氣溫13.2℃,無霜期240天,年平均降雨量達1034mm,立體氣候明顯,晝夜溫差大,適宜農作物生長,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經濟作物有烤菸、板栗、油菜等。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末,全鎮13個村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184個自然村中70個已經實現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五通, 114個自然村尚未通電話,8個行政村已有客車定時往返運輸(經過),村民出行主要乘坐客車,出行交通不便;通有線電視2814戶,入網率29%;有固定電話674戶,占總戶數的7%。全鎮有6577戶通自來水,占總戶數的69%,有1418戶飲用井水。擁有電視機農戶6726戶,占總戶數的70%;安裝有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682戶,占總戶數的38%;其中: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008戶,占總戶數的31%。 全鎮有集貿市場3個。共擁有汽車12輛,農用運輸車200輛,拖拉機130輛,機車858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6591.79畝,有效灌溉率為21%,其中: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300.89畝,人均高穩產農田面積0.2畝。截止2006年末,全鎮建有沼氣池農戶6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0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15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940戶居住磚(鋼)混結構住房;7353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有56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其他結構住房的農戶29戶。

農村經濟

柯渡鎮,歷史悠久,資源缺乏,地理位置優越。鎮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較差。通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板栗、烤菸、養殖業等為主的特色產業,2007年共種植(養殖)板栗面積已掛果的3萬多畝,種植烤菸8900畝,肉豬34166頭,肉牛9951頭,肉羊9768頭,商品家禽100345隻,規劃引導扶持發展烤菸、板栗、養殖、勞務經濟、旅遊餐飲等特色產業。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582.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298.7萬元,占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2905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120頭,肉牛12818頭,肉羊10938頭,商品家禽70558隻);漁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0.1%;林業收入365萬元,占總收入的2.9%;第二、三產業收入6071萬元,占總收入的48%。農民人均純收入1714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全鄉(鎮)外出務工收入為62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133人,在省內務工3010人,到省外務工123人。全鎮環境優美,自然資源豐富,有耕地總面積28786.5畝(其中:水田11749.5畝,旱地19918.5畝),人均耕地0.7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烤菸、馬鈴薯、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36961.9畝,森林覆蓋率達60%;其中:經濟林果21405畝,人均經濟林果0.57畝,主要種植板栗;水面面積達到4022畝,其中:水產養殖面積15畝;其他面積125573.7畝。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礦、鈦礦、磷礦等。

人文地理

柯渡鎮有漢、回、彝、苗四種民族,回族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聖誕節”最為隆重;彝族以“火把節”、“立秋節”最為隆重,其中黑彝族的“火把節”就像漢族過春節一樣;白彝族以“立秋節”最為隆重,不論是“火把節”還是“立秋節”,彝族同胞們都身著盛裝,進行鬥牛和歌舞表演,他們盡情歡歌。
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兩次經過柯渡,對柯渡的社會變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77年10月省政府在丹桂村建立了紅軍長征紀念館,1983年被雲南省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昆明市列為近現代史及國情教育基地。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上萬人到這裡來追憶紅軍長征的革命歷史,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
丹桂原名“朵丹”,彝語意為箐邊喜鵲多的地方。1954年改名為“丹桂”聚落呈乙字形。丹桂紅軍長征紀念館是為紀念1935年紅軍長征路過此地時,毛、周、朱等軍委駐在此村,並具體部署搶渡金沙江計畫。1973年建,1992年1月省定為中國近代國情教育基地。通柏油路。丹桂村有歷史悠久的清真寺和楊家祠堂。
木刻村委會地處柯渡鎮東邊15公里處,是彝、漢混居的行政村,傳說乾隆年間,則啊筷土司(彝語)與新沙白特土司和烏土司兩家開親,因白烏兩家缺水,啊土司故刻木作記,均分白烏兩家用水,而得名。村委會所在地為上木刻村,在上木刻村東面有望魯山,宋朝時為梁王營寨,還能看到紮營時的基石。
回輝村,在明朝時,此地就有回族居往,故名為柯渡回回村,後演變為回輝村。有清真古寺一座,西邊牆上留有紅軍標語1條,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為宏揚民族文化,1991年在本村為起中阿學校一所,設有教室一個,教師2名,學生每年都有。回輝村北部有一個瀑布,名為“大滴水”,從二十多米高的山頂一瀉而下,十分壯觀。該行政村的小集鎮被評為2006——2008年度文明小城鎮。
柯渡鎮
柯渡還有很多風景優美的地方,如鳳鳴大龍潭和朵山大龍潭;柯渡村委會回輝村北部的大疊水瀑布等。

科教文衛

鎮級建有中學1所,校舍面積40887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91人,其中:專職教師78人。建有國小14所,校舍面積93635平方米,有國小教師141人。全鎮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540人,其中:小學生3422人,中學生2118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1%。2006年“兩免一補”共涉及名2356學生,91.875萬元。 鄉(鎮)級和村委會共設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文藝宣傳隊1個。
全鎮總戶數9577戶,總人口39253人,其中:農戶8886戶,共有鄉村人口37352人,農業人口37352人。農村勞動力21317個。鄉村人口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2495人,回族11930人,彝族2566人,少數民族人口占鄉村人口的40%。村民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鎮級建有衛生院1個,有醫生8人,其中;中職以上2人,設有病床24張;建有計畫生育服務站1個,有計生服務人員1人;建有村級衛生所12個,有村醫生28人。2007年獎優免補共涉及486人,24.35萬元。全鄉(鎮)建有公廁1個;垃圾集中堆放場地4個。
柯渡的民眾文化生活開展得很好,全鎮有圖書室2個、有業餘花隊2個,有文聯1個。當地文人寫下了這樣的對聯“紅軍路,長征魂,千軍萬馬踏征塵;紅土地,板栗香,漢回彝苗奔小康”,這是對柯渡人民生活的過去和將來的一個很好的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