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中期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柯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有儀門、享堂、寢堂組成。儀門重檐翹角,前檐下設有木柵欄,內設門坊,大門兩旁有抱鼓石一對,宗祠總建築面積367.5平方米。整個建築結構嚴謹,端莊古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柯氏宗祠
  • 朝代:清代中期明代中期
  • 建築面積:367.5平方米
  • 風格:個建築結構嚴謹,端莊古樸
祠堂簡介,柯村暴動,文物保護,

祠堂簡介

位於黟縣柯村鄉“柯氏宗祠”,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黃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舊址保存完好,屬於清代祠堂建築風格,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前後三進,大門前有廣場約160平方米,整箇舊址現已闢為紀念展館,展示有紅軍革命鬥爭文物,烈士遺物、紅軍使用過的槍械、彈藥等革命歷史文物200多件。前廳、中廳四周布置有當年中共太平中心縣委領導農民舉行“柯村暴動”、創建皖南紅色蘇區的鬥爭過程,及方誌敏率領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抵達柯村紅色蘇區休整,並向民眾發表革命形勢演講的過程。中廳堂上掛有“柯村暴動”形勢圖和太平中心縣委組織機構、皖南蘇維埃政府組織機構簡介圖,後廳大堂懸掛有方誌敏烈士巨幅畫像。
柯氏宗祠
舊址對面300米處,有當年方誌敏居住過並召集皖南蘇區政府負責人開會的民居, 民居正立面尚有當年紅軍留下的革命宣傳口號:“當紅軍光榮”五個大字,離舊址約10餘里處有一旋溪塔,塔上保存有紅軍游擊隊書寫的革命標語。

柯村暴動

柯村距黟縣縣城100餘里,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清溪河和東坑河在村頭交匯後順東直下,是皖南深山戰略要衝,有著革命鬥爭的地理條件。1934年,柯村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秋季田裡幾乎顆粒無收,地主仍向農民逼租。中共太平縣委認為時機已到,於8月21日深夜到22日凌晨,組織上萬農民在100餘名黨員的領導下,舉行了著名的“柯村暴動”。10月,皖南蘇維埃政府在柯村成立,政府舊址就設在柯氏宗祠內。11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方誌敏的率領下,12月18日從石台方向進入柯村休整,受到柯村民眾的熱烈歡迎,方誌敏也對皖南蘇區作了重要指示,柯村暴動的成功與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在閩浙皖贛土地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柯氏宗祠
柯村原屬太平縣管轄。20世紀30年代初,柯村地區80%以上的農民幾乎沒有土地,他們在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長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1934年4月,根據中共“六大”綱領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農民政權,中共太平縣委正式成立。8月12日,太平縣委在中共閩浙贛省委的領導下發動了聲勢浩大、震撼皖南的“柯村暴動”。參加者達3000多人,農民紛紛行動起來,捉拿土豪劣紳,收繳地主武器。10月,在柯氏宗祠成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半年時間裡,東至黟縣方家嶺,南至祁門花橋,西至祁門赤嶺、歷口,北至宏潭佘溪的百餘里範圍內,都發展了黨的組織,成立了紅軍皖南遊擊隊,並進行土地革命,形成了以柯村為中心的皖南革命根據地。皖南蘇區江邊特區革命委員會當時就設在柯氏宗祠。1934年11月下旬,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方誌敏的率領下,12月18日從石台方向進入柯村修整,在柯氏宗祠召集了蘇區幹部會議和柯村地區民眾大會。方誌敏對皖南蘇區革命鬥爭作了重要指示,寫下了“緊握攙槍、任它風暴”八個大字,並幫助建立了紅軍皖南獨立團(獨立團後來成為新四軍的一部分),皖南紅軍獨立團在及其艱苦險惡的條件下,組織與聯合地方游擊隊,同敵人的殘酷“清剿”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後逐漸向休寧、開化、婺源邊界地區轉戰,並在休寧與婺源邊界的郭公山立住了腳跟,為堅持皖浙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創立新功。
黃山市是南方八省區游擊戰的主要戰場之一,當年那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給世人留下了眾多的紅色足跡。
柯村革命暴動是皖南革命鬥爭的一面旗幟,暴動的成功和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緊密地配合了閩浙贛得名根據地反“圍剿”鬥爭,有力地支援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皖南行動,在閩浙皖贛土地革命鬥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文物保護

紅色的柯村,皖南的“瑞金”。1984年,黟縣縣委、正在柯村舉行了柯村暴動五十周年紀念活動,修復了柯氏宗祠,設立了皖南蘇維埃政府革命史料展覽館。當年暴動隊員和紅軍戰士使用過的大刀長矛、槍枝彈藥、辦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現陳列在展覽館裡。展覽館內設有方誌敏同志舊居,展覽館和對面的竹柯村一民居牆上尚有當年紅軍書寫的“當紅軍最光榮”五個大字,十分醒目。孫村漩溪塔上紅軍用敵人的鮮血書寫的標語,還依稀可辨。展覽館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市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2007年並列為安徽省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柯氏宗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