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查布蘇木
- 東徑:106o9'—107 o 41'
- 北緯:38 o 38'一39o 21'
- 總面積:3343平方公里
- 行政區編碼:152529201
- 行政區類型:鄉
地理位置在東徑106°9'—107°41',北緯38°38'一39°21'之間,南北長約70公里,東西寬90公里,總面積3343平方公里,蘇木行政區轄7個嘎查,31個牧業社,有農牧民1540戶4765人。2001年6月30日,有大小牲畜總數17萬頭(只)。有都斯圖河承壓自流水澆地2.4萬畝,居全旗之首,是一個人蒙古族聚居為主的牧業大蘇木。全蘇木農牧業產值6785萬元,財政收入21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79元。當地資源充足,特產豐富,有世界級特大型石膏礦、芒硝、石英砂及畜產品、糧料、油葵、西瓜、麻黃、沙冬青、苦參豆並有豐富的水土資源和水產品養殖水面。境內有烏——靈線三級油路和扎——查線油路過境“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齊備,投資環境具佳。自治區恐龍足跡自然保護區與布龍湖溫泉旅遊各具特色,是一方神奇富饒的土地。
查布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海拔高度在1100~1200 m之間,常年乾旱。雨水充沛的年份,大面積的草地鬱鬱蔥蔥。該區普遍存在風蝕窪地和沖溝,地層傾斜不大,傾角一般不大於10b。基底為白堊系灰綠色、紫紅色砂頁岩,上覆新生界灰綠色、紫紅色粘土岩,流水侵蝕和風蝕作用常常使白堊系灰綠色砂岩直接出露地表,由於地層傾角不大,所以常常呈大面積出露,在砂岩表面上保存著大量的恐龍足跡和鳥足跡化石。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量的足跡化石會被風化剝蝕,但隨著水流侵蝕和其他風化作用的繼續進行,又有新的足跡化石不斷暴露出來。
查布地區的恐龍足跡化石很早就被當地牧民注意到,首次被科學界發現是在1979年夏天(高尚玉等,1981),中國沙漠研究所在鄂托克旗查布地區進行第四紀地質調查時,在白堊系岩層層面上發現了一批恐龍足跡化石,當時,只對其中一個地點的28個足跡進行了測量和初步描述。
1984年8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館聯合到查布地區進行調查,又發現了40個足跡,組成6條行跡,均為三趾型獸腳類足跡。這個地點出露的岩層上面有1 m左右的蓋層。這次調查除了對足跡及行跡進行測量外,沒有做任何描述。1984年晚些時候,內蒙古博物館再次來到查布地區進行調查,又發現了新的足跡化石點,並對其中一個地點的50多個足跡進行了採集(保存在內蒙古博物館),未見任何報導和描述文章。北京自然博物館在1989年報導了化石產地(Zhenet al., 1989),但那時只注意到了大量的獸腳類化石,沒有提到後來發現的蜥腳類和鳥類足跡化石。20世紀90年代,中國和比利時聯合考察隊對這裡的恐龍足跡進行了考察。2000年8月,中國、美國和日本從事足跡學研究的科學家聯合對查布地區的恐龍足跡進行了詳盡的調查,共發現化石點10餘處,詳細測量6個地點,並首次在內蒙古發現了白堊紀鳥類足跡和蜥腳類足跡化石。2002年8月,北京自然博物館再次對查布地區的恐龍足跡進行調查,主要是完成2000年調查時尚未完成的對內蒙古博物館採集化石點的測量和繪圖,同時又新發現一個獸腳類足跡和蜥腳類足跡保存在一起的化石點,並進行了詳細的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