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岱村,距安徽省黃山市柘林距鄉1.5公里。傳統農業以糧油為主,盛產水果花紅,韭菜白,蒜苗。人文勝跡有舊曆村人祭祀五穀神的柘林大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柘岱村
- 地點:安徽省黃山市
- 名勝古蹟:星岩寺
- 特產:水果花紅,韭菜白,蒜苗
- 主要收入來源:青蒜苗和韭菜白生產
- 人均收入:2780元
基本概況,農村經濟,
基本概況
距安徽省黃山市柘林距鄉1.5公里,南有虎形山盤踞,自[明]許國假墳在此下葬後,改稱許閣山,山前一片坡地遠古時系漸江母道,地殼強烈變動後,江中凸起,江底變陸地,演成滿山坡的鵝卵石。北有漸江水自西向東廻繞,濤濤奔流,江中舟崖疊成焦山(後稱小南海),蟠延數里,山上古木參天,佛教勝跡“星岩寺”藏於其間。村北植有蔥蔥竹林鞏堤利岸,設有渡埠兩處,渡船兩艘勾通岑山渡村,西南與柘林倍村轄地相接,東有洲地良田數百畝。舊時,程、方兩姓為爭聚財氣,各立村口土地廟、財神廟5處,如來佛柱4處,以鎮出口。今有朱山水泥公路繞村北穿行。
唐以前在虎形山腳居有吳姓,祖墳葬於山腰,後來吳姓人丁慚旺,生火做飯,炊煙四起,漫遍虎形山,淹沒祖墳和閣老墳。吳家顧忌煙燻激怒虎神,引發橫禍降臨,卜居山前坡地,(後人稱吳家嶺),數世後吳姓日衰。至南宋德祜2年(1275),徐、王兩姓遷入吳家嶺之北居住,(其中王姓由婺源遷來),南宋後又有潘、葉、江、孫、范、凌六姓遷入,前人把徐、王、潘、葉、江、范、孫、凌八姓稱之柘林最早定居的八大姓,眾姓將村東一片柘木林命為村名,分別取有“結林”和“柘林”,(解放後統稱柘林)。至元、明兩朝有方、程、張3姓遷入,方、程 兩姓於明清兩朝遂衍成蕃族。村人把各姓居住分布情況,概括為“程家程一村,方家方一巷,王家王一宕,張家張一泐”。
唐置永昌鄉,宋隸永豐鄉,屬37都10圖,28都9圖,清隸37都5圖,民國30年屬政達鄉,民國33年改義達鄉,民國35年屬政達鄉。1952年屬朱村17區,1954年屬王村區,1958年隸徽州從民公社朱村管理處,1961年成立雄村人民公社後,為柘林大隊,1983年分鄉後劃為雄村鄉柘林大隊,轄13個生產隊,1992年並分後為雄村鄉柘林村,轄13個村民組。
王姓原由山西遷江西婺源,至唐未宋初婺源王氏第10世孫王演遷柘林居住,王演號王希翔,為柘林王氏第一世祖,後世建一廳。名“恆裕堂”內廳上方懸“尚義之家”一匾,系明嘉靖年間王建中(23世)助造古歙新城一架有功,本邑府衙所贈。至27世有府衙為王應棋之妻贈“幼節貞醇”一匾,和王應炸之妻“節孝垂芳”一匾。王姓自23世始用輩字,為承、夢、三、鳴、應、兆、學、昆、良、加、大、進、文、錦、恩、仁。王姓數代單傳,繁衍不熟,今雖已衍至39世(仁字),只有20戶,80人。(男39人)。
程姓與岑山渡(對河)程氏同一宗系,以槐塘元潭公為肇基祖(新安一世祖),至43世程城於[元]至正(1338)年,由大程村遷入岑山渡為岑山 渡派始祖,衍至47世有三房梅公曾孫昂宗公(嘉靖丙年)卜居柘林。因岑山渡地處來龍山腳地窄所限,故48世御史祠和官廳只能卜擢柘林興建。迨51世大功(字子懋)鹽莢起家,於岑山渡沿河築堤54丈,建坦6畝,又扶砌溪磅50丈,擴基膳建宗祠。柘林世代列祖亡靈同納本祠神座,並登入宗譜,後裔每逢祭日紛紛渡河入祠供奉。自56世始用福、春、余、國;澤、希、培、新;良、嗣、宏、謀 ;治、國、有、方;繼、祖、賢、德;同、振、中、華;萬、世、永、昌28字排輩,今已衍65世、嗣字。
方姓以(宋)方桂為一世肇基祖,迨[元]至正丙午年(1365)由羅田方氏13世方寧信(號祥六)卜居柘林,為柘林方氏一世始祖,寧信生有三子,長子仁佑,次子椿佑,三子顯佑,各立上、中、下三門,上門以顯佑為門祖,中門以椿佑為門祖,下門以仁佑為門祖。上門後裔一支遷壽縣,一支遷柘林倍(紹汪戶),現本村無存。中門後裔有月明、觀明、玉坤三支,月明生有社保、竹仂、周瑜。觀明生老安、老四、玉坤(生建國)。下門繁衍最為昌盛,分有七房,其中15世保童一房今已衍至32世昌忠之孫。上三房設有“怡安堂”,後裔有方浩然、方園、方方等戶。下三房中設有“光啟堂”,衍至32世有社慶、社祥、社坤三支,其曾孫已達35世。乘餘5 房無考。方姓自26世起始用國、彥、宏、業,永、傳、昌、熾,博、大、光、明,慶、流、俊、祀,茂、衍、在、茲,敬、承、先、世字輩。今衍最低輩明字。2006年,柘林自然村有378戶,1316人,其中程姓64戶、255人(男126人),方姓有99戶、366人(男181人)。
歷史人物有明嘉清年間,進士欽授戶部山東清吏司主事王之臣,敕戶部主事王尚,被明王朝定為“海盜”的王直,弘冶年間有河南道監察御史,首劾逆瑾而遭權奸身亡的程材。成化14年,濟南知府方進(字惟新)。清朝有杭州知府,精隸書善畫梅的徐榮,精佛家經典修膳星嚴寺的徐同善。撰修四庫全書,翰林院編修程晉芳,還有晚清詩人,分撰歙志的徐丹甫。現代有教授級工程師,被全球漢詩學會、世界書畫家協會、中日韓新加坡書畫家友好聯盟等團體,聘為理事和藝術顧問的徐步雲。
人文勝跡有舊曆村人祭祀五穀神的柘林大社,柘林上社,五登社(無存),祭祀方氏門祖的上、中、下三廳,(其中下門廳最為壯觀)、禱求平安的周王廟(現存)系清期方順才致富後所建。明嘉清年間有諭祭河南道程材的御史祠和官廳。有為許國墳而建的露天兵馬俑,(存殘跡)。尚有五代吳天佑八年興建的周流寺,(俗稱小南海),寺坐落於漸江之中的岑山,山周潺潺流水,山上經冬不凋加木,康熙八年里人程族呈請皇上御書“星岩寺”橫額,並題柱聯“山靈鐘瑞氣,溪色映祥光”。同治間徐司馬同善重修,旋有應山將軍兵敗遠來入佛,靜修禪理戒律,光緒初年其妻到寺尋蹤,拒不見面,應山和尚終年圓寂金身,供龕寺中。“星岩寺”歷經五朝,香客不斷,既是佛教聖地,又是旅遊勝境,招來[元]著名學者鄭玉,[明]殿試榜眼程敏政,著名詩人王寅,江注等名流墨客登山觀景賦詩。還有清詩人徐丹甫贊“小南海十景”。
民間俗興、社日、保全會、菩薩開光、九華會、端午節、重陽節。(方姓作農曆9月2日,程姓作農曆9月8日)。舉行有嬉龍、地戲、舞獅、跳鐘馗等藝術活動,其中嬉龍與別村不同,有板龍和滾龍兩種,並同時進行。板龍由35節木板製成,節間拴以龍骨自由運轉,節板上燃有蠟燭4隻並覆蓋龍罩,每節由壯夫舉拿,入場時配有火爛200把,火光輝煌,穿街游巷,威風凜凜。方家的舞獅別具一格,除演獅童,大獅生小獅,獅子滾球外,在抗戰期間還加進了獅子登柱和獅子翻眼和繡在獅子胸部的“東亞醒獅”四字,以展示覺醒的中華民族不再是“東亞病夫”的氣概。由於技藝高超,常被聘演,1945年後又時興京戲演出,演出的節目受鄰村刮目。
傳統農業以糧油為主,盛產水果花紅,韭菜白,蒜苗頗有名於城鄉,舊時有碾磨坊五座,磨船二艘。歷史上一直有夾秋旱,明末建有大塘(豬婆塘)制旱。1969年架通高壓線後建有50KV電灌站一座,灌溉農田430畝,1999年新建水泥渠道3000米。1982年開始大面積栽桑養 蠶,和大面積種植茶園,90年代後茶桑收入占農業收入65%以上。2001年建水塔一座解決全村飲用水。2005年農民擁有新建樓房262幢,農用車3輛,貨車一輛,轎車2輛,越野車一輛,為治理河岸水土流失,築建水泥堤岸400米,同時又築建了水泥公路和水上碼頭,村民的衣食住行有了顯著改觀。近年隨著勞務收入增加,村里經濟結構又發生了深刻變化。2006年外出勞務320人,收入256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780元。
農村經濟
柘林村自清光緒年間開始重視種植蔬菜和銷售蔬菜,尤其是青蒜苗和韭菜白生產頗有名於鄉里,也具歙縣名菜之內,一百多年來一直成為柘林村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柘林村位於漸江江邊,泥質肥沃,土中帶沙,既疏鬆又具良好的空氣通透性,長出來的青蒜苗和韭菜粗壯細嫩,特別是韭菜一年能生產二至三次,產量高,易賣價錢好。冬季前是培育韭菜白關鍵一環,菜農們在地里將韭菜一棵棵綑紮施肥,然後從河邊挑來細沙,精心撫育培沙,來年春天扒開沙土,露出既白又嫩的韭菜,人們稱作“韭菜白”。韭菜白在春節時是俏手貨,銷路好,價錢高。人們把韭菜白配以肉絲、冬筍炒製成一道顏色佳、味道鮮、香氣誘人的菜餚。80年代春節時招待親戚好友的八個菜中,這碗菜被視為上等好菜,客人總是把它先吃完。青蒜苗與精肉配製,炒成大炒,也是受人青睞的一道佳菜。然而柘林菜農抓住這兩個菜種的需求量,瞄準市場,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面積種植,凡宜種植的地塊都得種上,多者1—2畝,少則也有半畝之餘,因此除農忙外,每戶不是一天或隔二天就得進城銷售一趟,菜市場內十人中有三人便是柘林賣菜人,獨占精菜一席之地。
柘林菜農有二句諺語“一年360天,起早三更不見天”“賣菜老儒吃菜皮,買菜人家吃菜心”這是對柘林菜農辛苦勞動的真實寫照。柘林距城二十里,菜農為趕市場,無論天寒地凍還是酷暑炎熱,每天三更起身,肩挑一百多斤,手提馬燈,過渡船,翻雙嶺越豐隆,流出一身汗,到了菜市場天才蒙蒙亮,賣完後轉身急忙返回家中準備第二天的菜。“賣菜老嫗吃菜皮,買菜人家吃菜心”這句話也不之為過,菜農都是把次菜留下自用,挑選上等的挑去賣,想圖個好價錢。
70年代後七雄公路拓展通車,柘林菜農的運輸方式開始轉變由肩挑改腳踏車載帶,減輕了肩挑之苦,他們在腳踏車後架兩側加上貨耳,再裝上兩隻大扁筐,多者能裝菜二百來斤,少者也有一百多斤,還可向更遠的城鎮銷售。80年代後期,由於各地採用了大棚種植蔬菜,柘林的青蒜苗和韭菜白逐漸地不像以前那樣暢銷了,從而慢慢地少種起來。但菜農們並不放棄蔬菜生產,又從外地引進了新菜種—荃蔥,荃蔥配製肉類炒之,也是一種味道爽口的上等好菜。荃蔥菜產量高,價格好,又適應柘林沙土生長,故而柘林菜農實行大面積種植,種植大戶年產5—6千斤以上,收入高達4—5千元。
90年代,七雄公路整修,七王公路開通,又給柘林菜農帶來了機遇,外地許多菜販直接駕車到柘林僅一河之隔的岑山渡收購荃蔥。每當初冬,岑山渡長坦停車場車水馬龍,柘林埠頭和河灘擺滿了各種蔬菜,岑山渡長坦和柘林埠頭成了菜販與菜農的交易市場。
2004年朱山鄉村公路繞柘林村而過,又給柘林菜農帶來了更多的方便,菜販直驅柘林與菜農進行購銷交易,從而使柘林的蔬菜生產又一次得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