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洲邊村

柏洲邊村

柏洲邊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區鎮北,距離鄉鎮政府約8公里。相鄰自然村有東與峽口社區相連,西與上橋社區相鄰,北臨運河、東江,南接莞龍路、環城路。2015年末,柏洲邊村戶籍人口820人。

明朝,柏洲邊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二都。1999年,屬柏洲邊行政村。2003年,屬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2015年,柏洲邊村經營電子、模具、家具、塑膠等行業,有企業146家、個體戶123家,村集體經濟收入1492.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收入、股份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洲邊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中心區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820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明朝,柏洲邊村屬東莞縣文順鄉第二都。
清朝,屬於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二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榴花鄉。
1977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柏洲邊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柏洲邊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柏洲邊管理區。
1999年,屬柏洲邊行政村。
2003年,屬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行政區劃

柏洲邊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柏洲邊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柏洲邊村,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區北部,距東城區街道辦約8千米,東與峽口社區相連,西與上橋社區相鄰,北臨運河、東江,南接莞龍路、環城路。
柏洲邊村

地形地貌

柏洲邊村地處沿江地帶,內有山嶺王大嶺、朱肝坑、下丁,海拔最高30米。

人口

柏洲邊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鐘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820人,其中男421人,女399人;80歲以上19人,最年長者94歲(女)。外來暫住人口4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9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

經濟

柏洲邊村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大頭菜、甘蔗、花生等作物,盛產荔枝、龍眼、樁果、香蕉等水果。改革開放初期,村中開辦玩具廠、服裝F,後來陸續開辦爆竹廠、牛肉加工廠、碾米廠等。2015年,經營電子、模具、家具、塑膠等行業,有企業146家、個體戶123家,村集體經濟收入1492.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收入、股份分紅、房屋出租等。柏洲邊村有銀行、超市、餐飲店、醫療服務站等機構,還有綜合辦公樓、文化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婦女學校、婚育學校、青少年活動中心、幼稚園、展覽室、燈光球場、公園、廣場等文體設施。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1965年,柏洲邊村通電,198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6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1999年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柏洲邊村有國道廣深高速、省道莞龍路、縣道東江大道、鄉道柏洲邊大道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由於柏洲邊村建於長滿柏樹的東江河沙洲旁邊,故名“柏洲邊”。
  • 本地方言
柏洲邊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古樹
柏洲邊村有三級古樹109年樹齡筆管榕和118年樹齡細葉榕各1棵。
  • 傳統民居
柏洲邊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存約60座,主要是紅磚瓦房,亦有少量青磚瓦房,占地約4000平方米。村中有堅立鐘公祠和鐘氏宗祠,其中堅立鐘公祠占地200平方米,始建於清末;鐘氏宗祠,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重建於2012年,占地面積400平方米。
  • 其他建築
“奕世”進士牌樓,明武宗朱厚照為嘉獎鐘紹,於明正德五年(1510年)賜牌樓一座,其含“歷朝科第”“奕世進士”牌匾一對,“奉天敕命”石碑一對、石麒麟浮雕一對。牌樓年久失修,後被洪水沖毀,於1992年重建,是柏洲邊村地標建築。
文武科甲坊門樓,始建於清朝,是為了紀念參加科舉考試中秀才、舉人、進士的村民而建。據說,以前在文武科甲巷旁邊有一間地財屋,裡面擺放這些科舉高中的先人靈位,後來不知其由被拆除,無從考究。
豬牯嶺遺址,為一個戰國晚期的生活區,東西走向150米,南北走向120米,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考古面積1250平方米,在遺址發現水井3口,柱洞6眼,以及可能是建築物牆基槽的遺蹟。還發掘出大量殘破的陶器碎片,並經過對陶器碎片的整理、修復,修復好30多件陶器,包括陶斧、紅衣陶鼎、陶缽、陶罐、瓮、原始青瓷甑、素麵陶杯等,其中有一個帶耳的陶缽。該遺址為市級不可移動保護文物。
  • 民俗文化
柏洲邊村有廟三座,其中科甲巷土地廟供奉土地爺爺,每逢清明、重陽、春節、農曆初一及十五等,村民會前來祭拜。土地像前有對聯“多福多壽多男子,曰富曰貴曰康寧”。運河路旁土地廟於2012年重修,供奉土地爺爺。文昌廟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2012年,為鐘氏宗祠附屬建築,供奉文昌菩薩,每月農曆初一、十五民眾自發性祭祀。
  • 碑刻
柏洲邊村代表性碑刻有“明正德奉天敕命石碑”,鑲嵌於柏洲邊村文甲巷6號糧倉正門牆壁兩邊,明武宗朱厚照為表彰鐘紹的父母教導出才識兼備、行高守正、孝義廉節並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好兒子而御賜的聖旨,是“奕世”進士牌樓的建築構件,為區級不可移動保護文物。
  • 歷史事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農曆五月初二,東江洪水暴漲,柏洲邊民居多被沖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大旱,米價暴漲,柏洲邊出現大饑荒。
1980年,柏洲邊大隊取消工分制,實行包產到戶。
1984年,柏洲邊大隊興建第一家服裝廠。
1986年,洋安玩具廠落戶柏洲邊村,成為該村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
1986年,泰升製造廠成立,成為柏洲邊的龍頭企業,對柏洲邊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地方特產

柏洲邊村特色農產品有大頭菜、荔枝、龍眼。特色傳統食品有月餅、艾角、裹蒸粽、年糕、臘腸、臘肉、荔枝幹、龍眼乾。

榮譽稱號

2008年12月,柏洲邊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