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橋社區
- 行政區類別:居民社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中心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1385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明朝時期,上橋社區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朝,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屬第一區鳳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六鳳鄉。
1963年,屬附城人民公社上橋大隊。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上橋管理區。
1999年,屬上橋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上橋社區。
行政區劃
上橋社區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轄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橋社區
地形地貌
上橋社區地處沿江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有大王嶺和韭菜嶺,平均海拔約30米。
自然資源
上橋社區境內河沙、紅石蘊藏量豐富。
人口
上橋社區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李、莫、洪。2015年末,上橋社區戶籍人口1385人,其中男687人,女698人;80歲以上43人,最年長者96歲(男)。外來暫住人口189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4人。
經濟
上橋社區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甘蔗、木薯、黃麻、花生、黨參、生地等作物。改革開放初期生產爆竹,建有糧油、紅磚、榨糖、碾米等加工廠,到了1984年後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有工業區1個,企業40家,大型商場1個,涉及電子、鞋類、印刷、飲食、燈飾、食品、五金等行業,經營總產值260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末,上橋社區有上橋幼稚園、益民幼稚園、益民學校。
文體事業
2015年末,上橋社區有籃球場、松崗公園、上橋公園、老人活動中心、上橋劇場、公共電子閱覽室(2015年藏書約2000冊)等文體設施。
基礎設施
1975年,上橋社區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和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和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上橋社區有省道莞龍路、縣道東江大道、鄉道上橋工業大道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上橋社區始建於明朝中期,當時被稱為“板橋”。由於上板橋與下板橋兩村之間有一條小河涌,並根據東江水自然流向為準,位於上游的為“上板橋”,位於下游的為“下板橋”,故名為“上板橋”,簡稱“上橋”。曾用名為“李屋”,別名有“上板橋”。
- 本地方言
上橋社區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上橋社區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主要為青磚瓦房和紅磚瓦房。存青磚瓦房7座,紅磚瓦房15座,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 民俗文化
上橋社區村民自發在清明節和重陽節籌資購買祭品祭拜先祖。上橋村清康古廟(原大王廟),始建於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重修於1994年,供奉大王爺和康帥府。村中的老人、婦女一般會在每年的春節、農曆初一和十五攜帶水果、壽桃、柚子、香油到廟前拜祭以及添香。農曆二月拜斗(一種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的儀式),婦女拿家中兒子衣服到廟中祭祀後在衣服上蓋紅印。
- 歷史事件
民國六年(1917年)5月,上橋村民與下橋村民因打魚發生械鬥,參斗者1000餘人,持續1個多月,國民政府遣兵制止村民械鬥。
民國十二年(1923年)9月,東江水漲,堤圍崩決,東城沿江各村一片汪洋。
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莞城至石龍公路竣工通車,途經下橋、上橋等村。
1959年6月,連降暴雨導致東江水漲,上橋村水災嚴重,塌房多間。
1980年底,上橋村開始推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
2000年12月26日,東莞市社保局向立新、牛山、上橋等22個村首批6602名農民發放基本養老保險金,每人每月150元。
2001年12月,東進照明有限公司在上橋村成立,占地面積約66000平方米。
2003年1月3日,上橋社區居委會成立。
地方特產
上橋社區特色農產品有杭果、荔枝等;特色傳統食品有荔枝幹、龍眼乾、鹹粽、艾角、油角、松糕、糖環、扭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