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尾村

涌尾村

涌尾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區北,距離鄉鎮政府約8公里。相鄰自然村有東與峽口社區相連,西與柏洲邊村相鄰,北臨運河、東江,南接莞龍路、環城路。2015年末,涌尾村戶籍人口279人。

明朝,涌尾村屬東莞縣文順鄉。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柏洲邊管理區。2003年,屬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2015年,涌尾村以製造業為主,含電子、模具、五金、家具、汽配、塑膠等產業,有企業23家,個體戶30家,集體經濟收入884.6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涌尾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中心區北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279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明朝,涌尾村屬東莞縣文順鄉。
清朝,屬於缺口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榴花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第二區榴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榴花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凹峽大隊。
1977年,屬附城人民公社柏洲邊大隊。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柏洲邊管理區。
2003年,屬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

行政區劃

涌尾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柏洲邊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柏洲邊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涌尾村,位於東城街道中心區北部,距東城區街道辦約8千米,東與峽口社區相連,西與柏洲邊村相鄰,北臨運河、東江,南接莞龍路、環城路。
涌尾村

地形地貌

涌尾村地處沿江地帶,海拔較低,境有鵝嶺山,海拔25米。

人口

2015年末,涌尾村戶籍人口279人,其中男138人,女141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000人。有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0人。

經濟

涌尾村傳統經濟以水稻種植為主,兼種植大頭菜、甘蔗、花生等傳統作物。同時,也種植荔枝、龍眼、杜果、香蕉等水果。2015年,以製造業為主,含電子、模具、五金、家具、汽配、塑膠等產業,有企業23家,個體戶30家,集體經濟收入884.6萬元。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涌尾村建有燈光球場1個、公園2座(大塘公園、涌尾公園)、活動中心1個。

基礎設施

1965年,涌尾村通電,1985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6年通自來水,1987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涌尾村有省道莞龍路、縣道東江大道、鄉道涌尾路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宋朝,柏洲邊村建成後,逐漸有鄰近村落的居民移居此地而立村。因建於柏洲邊村的沙涌旁,故名“涌尾”。
  • 本地方言
涌尾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古樹
涌尾村有樹齡128年的細葉榕三級古樹1棵。
  • 歷史事件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農曆五月初二,東江洪水暴漲,涌尾民居多被沖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大旱,米價暴漲,出現大饑荒。同年冬,偽軍李潮帶領數十人進入涌尾村搶劫。
1980年,柏洲邊大隊取消工分制,實行包產到戶。
1991年,涌尾村興建第一棟廠房,引入港商投資富麗酒店。

地方特產

涌尾村特色農產品有大頭菜、粘仔米、龍眼、荔枝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月餅、艾角、裹蒸粽、年糕、臘腸、臘肉、荔枝幹、龍眼乾等。

榮譽稱號

2008年12月,涌尾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