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四國外長會議,1954年1月25日—2月18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林四國外長會議
- 舉辦時間:1954年1月25日 至 1957年2月18日
柏林四國外長會議,1954年1月25日—2月18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
柏林四國外長會議,1954年1月25日—2月18日,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外長在柏林舉行會議。2月18日,四國發表了《蘇、美、英、法四國外長柏林會議公報》,達成了下列協定:(1)同年4月26日,由中、蘇、美、英、法以及其他有關國家和地區在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2)蘇、...
該構想由美國國務卿貝克首先提出,即由兩個德國討論和解決德國統一的“內部問題”;由兩個德國和四國外長組成2+4會議,討論和解決德國統一後的“外部問題”。第一次會議於5月5日在波恩舉行,主要討論如何為德國統一創造“外部條件”,即統一後的德國聯盟歸屬、德波邊界、四個戰勝國對整個德國和西柏林的權利和責任問題...
參見:柏林危機、第一次柏林危機、第二次柏林危機。背景與動機 1948年史達林時期蘇聯挑起柏林危機,目的是為了通過封鎖西柏林的交通,迫使西方三國的軍隊撤出西柏林,改變西柏林的四國共管的地位,從而徹底根除西方國家在東歐的殘餘影響,確保蘇聯在東歐“安全帶”的建立。赫魯雪夫時期,蘇聯國內外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
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1954年2月18日,蘇、美、英、法四國外長在柏林會議達成協定,建議在日內瓦召開由中、蘇、美、英、法以及有關國家參加的會議,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會議分為兩部分,交叉進行。...
波茨坦會議是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美、英、蘇3國首腦杜魯門、邱吉爾(1945年7月28日以後是新任首相艾德禮)和史達林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戰時第三次會晤,史稱“波茨坦會議”又叫“柏林會議”。波茨坦會議的背景是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但在遠東對日作戰還在激烈...
蘇聯對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放低了調子,表明六個月的期限非最後通牒,並希望透過國家領導人會晤改善東西方關係。美國表明如果蘇聯能先收回六個月的最後通牒及由蘇聯先舉行外長會議,美國將同意召開新一輪四國首腦會議,討論柏林問題,蘇聯接受,第二次柏林危機稍稍緩和。第三次危機 1961年6月3日及4日,美國總統甘迺迪與...
歐洲國家保障歐洲和平和安全會議是1954年在莫斯科舉行的會議。歐洲國家保障歐洲和平和安全會議,1954年11月29日—12月2日在莫斯科舉行。與會國為蘇、波、捷、民主德國、匈、羅、保、阿爾巴尼亞八國。1954年2月蘇聯政府在蘇、美、英、法四國柏林外長會議上提出《保障歐洲集體安全的全歐條約》草案,建議所有歐洲國家都...
第一次柏林危機,又稱柏林封鎖(德語:Berlin-Blockade,1948年6月24日——1949年5月12日)是冷戰時期的第一次重大國際危機,並首次造成了人員傷亡。事件簡介 “柏林封鎖”,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蘇聯封鎖西方占領區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國際危機。根據二戰期間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四國的協定,四國分區...
會議進行時,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之部隊已經到達柏林40英里外地方,史達林自信可在會議上採取強勢以爭取條件,而羅斯福則希望史達林承諾蘇聯加入聯合國。“對於俄國人來說,波蘭問題不僅是榮譽問題,而且是安全問題。在整個歷史上,波蘭一直是敵人入侵俄國的走廊,波蘭是關係到俄國生死存亡之問題。”因此,史達林表達他對於...
”蘇、法、英、美四國外長會議定 於一月二十五日在柏林召開,法英美三國政府在致蘇聯的照會中已同意討論召開五 大國會議問題,因此,中國人民一致認為,由四國外長會議導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 參加的五大國會議,將會有利於緩和國際緊張局勢及保障國際的和平與安全。周恩來外長於一月九日發表的重要聲明,對於當前解決戰俘...
第五章 柏林四國外長會議前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 第六章 試探東西方新關係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1954年1月至2月柏林外長會議 第七章 歐洲防務集團的垮台 第八章 為克服由於歐洲防務集團失敗而產生的危機所作的努力——召開倫敦九國會議 第九章 倫敦九國會議 第十章 巴黎會議——恢復主權 第十一章 圍繞巴黎協定的...
雙方在一系列問題上(包括解除封鎖應否以推遲建立聯邦德國政府為條件)相持不下。8月23日西方三國外交代表再次會見史達林,就同時取消西柏林幣制改革和解除封鎖的原則達成了一致,但史達林所提由四國外長會議決定聯邦德國政府建立問題這一建議遭到拒絕。結果,上述原則未得到實際貫徹,柏林問題上的僵局依然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