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納回憶錄:1945-1963

阿登納回憶錄:1945-1963

《阿登納回憶錄:1945-1963》是201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登納回憶錄:1945-1963
  • 作者:(德)康拉德·阿登納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20815085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阿登納回憶錄》是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1963年退出政壇後撰寫的回憶錄,記載了他在1945—963年期間所經歷的國內外主要歷史事件,以及他個人的主要觀點。全書共四卷,其中第四卷為其家人根據阿登納遺稿整理而成。阿登納一生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時期、盟國占領期和聯邦德國五個重大歷史時期,從政經歷豐富,回憶錄內容豐富而龐雜,它展現了德國作為一個戰敗國,如何面對新的政治、社會問題,如何進行思考和行動。由於阿登納異常豐富的經歷和他對德國在戰後複雜的形勢下重新快速崛起及在倡導法德和解、歐洲統一上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再加上聯邦德國在冷戰初期所具有的獨特地位,《阿登納回憶錄》自出版起就成為國際政治、德國史、歐洲史和整個世界史領域的廣受關注的重要文獻。

圖書目錄

阿登納回憶錄(1945—1953)
目錄
出版說明. . . 1
中譯本序. . . 邢來順1
引言. . . 1
章深沉的壓抑,但沒有斷裂. . . 1
1. 戰爭的結束——美國人的占領. . . 1
2. 由美國人任命為科隆市長. . . 5
3. 英國人進駐科隆. . . 12
4. 科隆市參議會次會議. . . 15
5. 被英國人解除職務和禁止從事政治活動. . . 19
6. 對德國局勢的構想和考慮. . . 24
第二章督民主聯盟,它的原則和要求. . . 32
1. 1945年崩潰後德國的初期政治生活. . . 32
2. 需要建立一個具有世界觀完全基於倫理原則的政黨. . . 34
3. 英占區督民主聯盟次大會. . . 38
第三章從1946年英占區諮詢委員會的活動看德國困難的
情景. . . 46
1. 英占區行政組織的逐步建立. . . 46
2. 1946年占領區諮詢委員會的活動. . . 47
3. 對這段困難時期的一般看法. . . 63
第四章德國崩潰後的各戰勝國. . . 64
1. 無條件投降和1945年6月5日的盟國宣言. . . 64
2.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的波茨坦會議及其對德國的
意義. . . 66
3. 盟國之間日趨明顯的緊張局勢. . . 69
4. 1946年4月和1946年6—7月巴黎外長會議——1946年
7月10日莫洛托夫的講話. . . 72
5. 處在兩大國家集團之間的我們的境遇. . . 75
第五章明朗. . . 77
1. 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建立. . . 77
2. 英占區和美占區在經濟上統一成為雙占區. . . 82
3. 美國國務卿伯恩斯1946年9月6日在斯圖加特的演說
. . . 84
4. 前美國總統胡佛1947年春關於歐洲局勢的報告. . . 85
第六章轉折. . . 87
1. 1947年春莫斯科外長會議. . . 87
2. 杜魯門主義——美國總統1947年3月11日的聲明. . . 90
3. 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 . . 92
4. 英美占領區1947年8月26日的工業修正計畫——拆除
設備——馬歇爾計畫對德國西方占領區的影響. . . 97
5. 1947年11月25日至12月15日的倫敦外長會議. . . 101
第七章1948年6月7日的“倫敦建議”. . . 108
1. 關於德國發展的新建議. . . 108
2. 基民主聯盟對“倫敦建議”的態度. . . 115
3. 結束占領區諮詢委員會的活動. . . 117
第八章議會委員會. . . 120
1. 議會委員會的由來及其目的和任務. . . 120
2. 議會委員會的工作. . . 125
3. 有關聯邦和各州之間的關係的爭論. . . 127
4. “法蘭克福事件”. . . 131
5. 談判的後階段. . . 134
6. 妥協還是不妥協. . . 136
7. 下達占領法規和批准基本法. . . 139
8. 選定聯邦首都. . . 143
9. 選舉法. . . 144
10. 簽署基本法. . . 145
第九章柏林——西方的堡壘. . . 148
第十章普遍困難依然存在——1949年3月23日在伯爾尼的講話:
當時局勢的特徵. . . 152
第十一章任重道遠. . . 163
1. 基民主聯盟. . . 163
2. 英國占領當局和教民主聯盟. . . 164
3. 基民主聯盟和其他政黨之間的關係. . . 169
4. 搞計畫經濟嗎?. . . 175
5. 歐洲. . . 179
6. 1949年的聯邦議院競選. . . 180
第十二章聯邦共和國的建成. . . 191
1. 1949年8月21日勒恩多夫會議. . . 191
2. 聯邦共和國的建成. . . 199
3. 高級專員們的構想——占領法規的生效. . . 201
4. 占領法規. . . 203
5. 今後的政府工作——開始聯邦一級的議會活動. . . 203
第十三章展開外交攻勢. . . 210
1. 德國對外政策. . . 210
2. 拆除設備. . . 213
3. 魯爾專署. . . 214
4. “衝破緊箍圈”的嘗試. . . 217
5. 艾奇遜在波恩——一位外長的首次來訪. . . 227
6. 1949年11月9、 10兩日巴黎外長會議的結果. . . 229
7. 彼得斯貝格議定書. . . 235
8. 1949年11月24至25日聯邦議院會議. . . 245
第十四章歐洲在新的道路上. . . 256
1. 1950年1月與羅貝爾·舒曼在波恩會見. . . 256
2. 解決薩爾問題的想法. . . 263
3. 1950年3月3日的“薩爾協定”. . . 264
4. 1950年3月我的關於建立一個歐洲政治聯盟的建議. . . 270
5. 我們應參加歐洲委員會嗎?. . . 275
6. 舒曼計畫. . . 284
7. 1950年5月倫敦外長會議促成的進展. . . 289
8. 會見讓·莫內. . . 292
9. 聯邦議院有關參加歐洲委員會的決定. . . 293
第十五章在爭取全部主權的道路上. . . 297
1. 對《克利夫蘭實話報》的談話. . . 297
2. 韓戰的爆發對德國的影響. . . 301
3. 為了聯邦共和國的安全——1950年8月17日在彼得斯貝格
的會談. . . 305
4. 1950年8月29日,聯邦政府就安全問題和關於重新調整聯邦
共和國與占領國關係的問題向西方國家遞交備忘錄. . . 310
5. 1950年8月31日同高級專員們繼續會談. . . 313
6. 1950年9月紐約外長會議作出重要決定. . . 316
7. 1950年晚秋的局勢. . . 326
8. 德國人民內心對防務問題的態度. . . 332
9. 1950年11月16日與高級專員們的會談. . . 337
10. 繼續討論德國的防務貢獻. . . 339
11. 1950年12月15日的蘇聯照會. . . 341
12. 布魯塞爾會議前的會談. . . 342
第十六章德國重新武裝. . . 346
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理事會1950年12月布魯塞爾會議. . . 346
2. 美國的形勢——孤立主義的傾向. . . 352
3. 德國社會民主黨對德國重新武裝問題的態度. . . 359
第十七章1951年4月我作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總理兼外交
部長次訪問巴黎. . . 368
1. 舒曼計畫的意義. . . 368
2. 舒曼計畫的後討論——薩爾問題——撤銷魯爾專署——
煤鋼聯營高級機構總部的所在地. . . 372
3. 一般印象——舒曼計畫的簽署——“十字勳章”. . . 380
第十八章關於歐洲防務集團的討論. . . 384
1. 1951年2月15日在巴黎開始討論組織歐洲防務集團. . . 384
2. 1951年4月5日同高級專員們的會談. . . 391
3. 1951年4月和6月同麥克洛伊的談話. . . 394
4. 普利文計畫會議的臨時報告. . . 398
第十九章進展. . . 402
1. 1951年3月6日修改占領法規——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為
歐洲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結束戰爭狀態. . . 402
2. 三國聲明和有關1951年9月外長會議公報. . . 407
3. 世界形勢的分析. . . 408
4. 1951年9月24日同高級專員們的會談. . . 412
5. 同高級專員們的談判經過. . . 419
第二十章英國和歐洲的發展. . . 426
1. 從世界政治觀點看英國的處境. . . 426
2. 1951年3月29日和英國政務次官亨德森勳爵的會談. . . 428
3. 1951年5月19日同英國外交大臣摩里遜的談話. . . 431
4. 1951年12月訪問倫敦. . . 435
5. 1951年12月4日同英國首相邱吉爾會談. . . 439
第二十一章德國條約和歐洲防務集團條約. . . 446
1. 1951年11月22日在巴黎草簽稱為德國條約的“一般性
條約”. . . 446
2. 外交政策上的困難——薩爾問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 . 449
3. 1952年2月訪問倫敦——排除困難. . . 455
4. 條約檔案簽字前德國國內的麻煩. . . 458
5. 簽署條約. . . 461
6. 總的想法. . . 464
7. 條約的內容. . . 470
8. 條約的意義. . . 475
第二十二章1953年春季的世界政治形勢. . . 479
1.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更迭——艾森豪接替杜魯門
. . . 479
2. 1953年2月杜勒斯訪問波恩. . . 480
3. 史達林之死. . . 486
4. 歐洲防務集團條約的關鍵問題. . . 487
第二十三章1953年4月在美利堅合眾國的友好訪問. . . 491
1. 首次赴美. . . 491
2. 與艾森豪總統的會談. . . 495
3. 與國務卿杜勒斯的會談. . . 497
4. 喬治城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 . 505
5. 在美國全國記者俱樂部的演說. . . 507
6. 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演說. . . 509
7. 在阿靈頓無名戰士紀念碑前. . . 512
人名譯名對照表. . . 514
阿登納回憶錄(1953—1955)
目錄
作者前言
章 德國國防軍無條件投降後的德國命運
第二章 蘇聯的照會攻勢
第三章 盧森堡協定—調整我們同猶太人的關係
第四章 德國國內圍繞實行武裝是否符合憲法規定的一場爭論
第五章 柏林四國外長會議前蘇聯和西方國家的關係
第六章 試探東西方新關係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1954年1月至2月柏林外長會議
第七章 歐洲防務集團的垮台
第八章 為克服由於歐洲防務集團失敗而產生的危機所作的努力——召開倫敦九國會議
第九章 倫敦九國會議
第十章 巴黎會議——恢復主權
第十一章 圍繞巴黎協定的爭吵
第十二章 首腦之間
第十三章 莫斯科之行
人名譯名對照表
阿登納回憶錄(1955—1959)
目錄
章 歐洲聯合的必要性
第二章 日內瓦外長會議
第三章 內政形勢的明朗化—日內瓦外長會議的不幸結局
第四章 動盪
第五章1956年6月訪問美國
第六章 和尼赫魯會晤
第七章 雷福德計畫
第八章 危機
第九章 羅馬條約
第十章 在原子危險的陰影里
第十一章 自由世界陣營的問題
第十二章 同蘇聯的接觸—對目前的德國政策有選擇餘地的可能性嗎?
第十三章第四共和國的崩潰—任命戴高樂
第十四章 西方面臨考驗—赫魯雪夫的柏林後通牒
第十五章 1959年的聯邦總統選舉
人名譯名對照表
阿登納回憶錄(1959—1963)
目錄
前言(阿登納家屬)
大事記一(1959年5月11日一1959年12月2日)
章1959年12月1日和2日巴黎會談札記
大事記二(1959年12月7日一1959年12月21日)
第二章1959年12月底巴黎會談札記
大事記三(1960年3月4日一1960年3月15日)
第三章1960年春的世界旅行
大事記四(1960年3月23日一1960年5月17日)
第四章1960年5月破裂的東西方首腦會議前夕
大事記五(1960年5月19日一1960年7月30日)
第五朗布依埃
大事記六(1960年8月11日一1960年10月8日)
第六章 法國對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批評的要點
大事記七(1960年10月13日一1961年2月11日)
第七章 歐洲和美國
大事記八(1961年2月16日一1961年4月17日)
第八同甘迺迪總統初次會晤
大事記九(1961年4月17日一1961年5月20日)
第九章 歐洲必須做出一個開端!
大事記十(1961年5月31日一1961年12月9日)
第十章聯邦新政府組成後會見戴高樂
大事記十一(1961年12月11日一1962年2月15日)
第十一章 對歐洲政治合作的新倡議
大事記十二(1962年2月19日一1962年7月8日)
第十二章1962年7月在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同戴高樂的會談
大事記十三(1962年7月9日一1962年9月9日)
第十三章1962年9月戴高樂在聯邦共和國的回訪
大事記十四(1962年9月10日一1963年1月22日)
第十四章1963年1月22日德法條約
大事記十五(1963年1月24日一1963年7月5日)
第十五章 德法條約規定的協商會談序幕
大事記十六(1963年7月19日一1963年10月15日)
附錄
前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博士為回憶錄記下的這段筆記系根據1964年1月14日德法條約簽訂周年時所作的一篇電視講話寫成
1967年2月16日前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博士在馬德里文化協會會堂的演講

作者簡介

康拉德·阿登納(1876-1967),聯邦德國首任總理,並三度連任至1963年,同時期兼任聯邦德國外長。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納粹時期、盟國占領期和聯邦德國五個重大歷史時期。在他的領導之下,聯邦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蹟”。他是德國恢復和再次快速崛起的主導者、法德和解的關鍵倡導者和歐洲統一的主要締造者,在德國現代史上深深地打上了他的印記。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偉大的德國人,阿登納與卡爾·馬克思和馬丁·路德一起位居前三位,其影響至今仍到處可見。
阿道夫·希特勒短暫地把德國帶上前所未有的但迅速地掉落進無盡的深淵。與二戰後的日本不一樣,德國被完全重新洗牌,國家被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分割占領。剛被從蓋世太保監獄釋放的康拉德·阿登納,剛回到家就遇到打上門的美軍,經過一系列事情他成了雛形西德的負責人,有時開會的地點都沒有一張床供這個年過70的老人睡,他面對飢餓、失敗、民族主義情緒殘餘的民族,該怎樣重振民族,如何在美蘇英法四大勢力中周旋,一切都在考驗這個老人。或許這就是他被評為受德國人愛戴的領導人(力壓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原因吧!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