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塔

柏子塔

柏子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麻城市區東北約10 公里的九龍山上,轄地屬閻河鎮柏子塔村。柏子塔為六邊形樓閣式磚塔,蓮花形平座以及直欞窗為唐代盛行的建築風格,而球紋窗又具有五代風格。原為九層。日寇侵華時,將塔頂及八、九層炸毀,現存七層半,殘高34.72 米,保存總體狀況較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柏子塔
  • 外文名稱:Bai Zi ta
  • 地理位置:湖北省麻城九龍山
  • 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高度:34.72 米
文物簡介,製造年代,製造材料,建造地址,建造過程,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地理環境,諸侯爭霸,麻將軍城,佛家建築,修塔傳統,人為破壞,柏舉之戰,九龍山風景區,

文物簡介

據(《麻城縣誌》康熙九年刻本)載:“唐德宗四年(783 年),虛應禪師建塔,九級,頂覆以鐵鑊,鑊側一柏蟠根而生,每立秋日午,塔身無影”。
故稱“柏子秋陰”是“麻城八景”之一。塔旁有“唐王洞”、“龍井”、“寺院”。塔南50米處是“九龍寺”,為三開磚木結構建築。
內有僧人兼作柏子塔保護人。另外,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講學、著述的龍潭寺、釣魚台遺址,亦在附近。

製造年代

柏子塔建於唐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距今有1200多年了。
塔基在九龍山。九龍山為火山岩構成。
遊客立於塔頂,只見九條貧瘠紅石山崗,綿延而來,寸草難生,柏子塔正好立於中央山頂。

製造材料

石頭、青磚

建造地址

湖北麻城市閻家河鎮柏子塔村九龍山,九龍山國家地質公園內。

建造過程

唐建中四年(783)由虛應禪師始建,後代多有修繕。
麻城縣誌(光緒60年版)麻城縣誌(光緒60年版)
光緒60年版《麻城縣誌》說:“柏子塔名也,創自唐代,九丈九尺,為一邑之望”。同時,該志還記載了“柏子秋陰”的傳說。
六角九層樓閣式磚塔,現存七層,殘高34.7米,底邊長5米,逐層內收。
塔門面南,拱券形,內壁設佛龕,二層以上相間設半圓形單券門窗,一至五層為穿心式樓梯,五層以上為螺旋式樓梯。
塔檐和腰檐置斗拱,塔檐一至六層用七踩斗栱承托,七層以上改用五踩斗拱。
明代哲學家李贄曾在此開壇講學十餘年。如今,這裡已經開闢為九龍國家地質公園。
2006年5月,柏子塔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

麻城市東北十公里,有一座九龍山,蜿蜒九條山脈,交匯於一地,匍匐於千年柏子塔之下。 柏子塔相傳為唐德宗年間虛應禪師所建,蜀樓閣式磚塔,塔平面為正六邊形,內有螺旋踏道。每年立秋日午時,塔四周無影,謂“柏子秋陰”。
民間傳說,此地九龍纏頂,有帝王之氣。
唐時有位風水先生,死前囑咐兒子,將自己的屍體用9條草繩纏住,閉門49天后移葬九龍山,然後回家,向北方連射3箭。
可惜兒子耐不住母親斥其久不幹活,第48天就射出寶箭,3支箭從唐王頭上、肋下和胯襠穿過。
唐王震怒,遂在九龍山建塔,用來鎮壓。
柏子塔下,有一寺廟,滿山無樹,獨廟前存一片竹園,兩株古柏,一口石塘,靜謐清幽,遠遠望去,恰似一巨龍之龍頭狀,實是奇山奇景。

歷史故事

地理環境

威武雄壯的大別山,沿鄂豫皖邊界彎成一道扇形,南面坡上的泥土經雨水沖刷而下,日積月累成肥沃的舉水平原,孕育出美麗富饒的閻家河歷史文化名城。
柏子秋蔭柏子秋蔭
湖北麻城閻家河鎮位於舉水上游,境內山雄水秀,四季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美,是舉水文明的主要發祥地。
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來這裡,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繁衍生息,薪火相傳。

諸侯爭霸

北控天中,五關形勝,東引吳會,禁止江淮。閻家河的山山水水,是中國早期歷史上群雄逐鹿的戰場和諸侯爭霸的目標。
公元前506年,吳楚兩國軍隊對峙於閻家河境內,軍事家孫武率領吳軍,搶先越過舉水,以柏山為點將台,排兵布陣,激勵3萬吳軍勇猛作戰,以弱勝強,大敗20萬楚軍。
兩國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周圍1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至今,九龍山一帶的山脈,依然是由表至里一片殷紅。
柏舉一戰,楚國大國地位消失,從此一蹶不振,而吳國卻北上中原,與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

麻將軍城

閻家河一帶,秦朝時屬於南郡,漢朝時屬於西陵。東晉末年,天下大亂,石勒割據稱皇,派遣大將麻秋來到閻家河。
麻秋在這裡大興土木,據城以守,號曰麻城。隋文帝統一中國後,定麻城為縣名,閻家河由此成為麻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直到公元1330年左右,習慣騎兵作戰的元朝統治者為了減少地方勢力和農民起義的威脅,拆掉以山為屏來水為障的閻家河古城,將縣城搬遷到如今所在地。
麻將軍城由此被遺棄,成為一片廢墟。然而,值得閻家河驕傲的是,作為縣城的歷史,她要比現在的城區所在地長200多年。

佛家建築

塔是一種佛家的建築,在古印度是供奉舍利的地方,是佛的象徵。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這種外來的建築形式也隨之傳入,開始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出現。
閻家河九龍山上的柏籽塔,是佛教在麻城盛行的歷史見證。它造型優美,結構精巧,工藝綺麗,除少量橫木外,全部由特製青磚砌成。
塔身由外壁、迴廊、塔心三部分構成,自下而上逐漸縮小,整體輪廓為正六角錐形。每層外壁依內廊旋轉,每邊依次砌有靈窗、神龕和塔門,除第一層利用岩石面南,鑿一券頂門外,其它相間門窗皆屬假設。
塔心內部,每層左右上角各置二小龕,中間供有佛像,布局疏朗而巧妙。塔內還有由青磚砌成的螺旋踏道,供遊人登高遠眺。
塔頂有一株柏樹,幡根而生,相傳每年立秋日午時,塔四周無影, “柏籽秋陰”由此成名。
塔旁有“唐王洞”、“龍井”、“寺院”,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講學、著述的龍潭寺、釣魚台遺址,亦在附近。
與柏籽塔建造的精緻綺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九龍山上土地貧瘠,寸草難生。
歲月的風侵雨蝕,早已把山上的泥土沖刷乾淨,留下斑駁的岩石和楮紅的粘土,裸露在空氣當中,呈現出蒼涼的雅丹地貌。
九龍山雖然山勢不高,卻輪廓分明,威武崢嶸,九條山脈,猶如九條蜿蜒的巨龍,訇伏在主脈周圍,象九個忠誠的衛士,拱衛著千年柏塔。
佛塔傳入中國後,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逐漸演變為一種風水建築,成為凝聚人文、鎮壓妖邪、保境安民的象徵。
在眾教徒的眼裡,它是佛的象徵,代表的是一種信仰、一種昭示;在文人墨客的眼裡,塔是精神的象徵,象一支拔地而起的紐帶,可以將天和地、山與水維繫在一起,給人一種高低錯落、動靜相宜的藝術享受。在普通百姓的眼裡,塔又是一種力量和權利的象徵,它威鎮一方,顯赫一時,可以鎮一方妖邪,佑一方平安。

修塔傳統

古人有盛世修塔的傳統。建塔的地址,一般選在縣城附近風光秀麗的地方。閻家河一度是麻城的經濟文化中心,她三面環山,河流交錯,阡陌縱橫,在經濟並不發達的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可以想像,盛唐之時,善男信女和遷客騷人們前往柏籽塔頂禮膜拜的盛況。只是到了近代,隨著水陸交通的日益發達,宋埠、白果等地的經濟相繼崛起,使得經濟中心南移,才有了後來的縣城搬遷。
古塔有鎮山塔、鎖水塔、文峰塔三種類型。柏籽塔屬鎮山塔,它的建造年代有兩種說法。麻城縣誌記載,由唐德宗年間一位稱為虛應禪師的高僧所建。
民間傳說則要早100多年,是唐太宗年間大將竇建德負責建造。古人建塔,講究與周圍環境的和諧。
柏籽塔一帶繁榮富庶,山清水秀,惟獨九龍山上寸草難生,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將柏籽塔修建在九龍山上,頓時為荒涼的山體增添了幾分精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變得統一起來。
有了山的襯托,柏塔也顯得更加高大與卓爾不凡。讚嘆之餘,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大智大慧。

人為破壞

1200多年來,柏塔一直巍然聳立在九龍山上。它可以經受歲月的滄桑,卻不能承受住人為的破壞。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為了炫耀他們的淫威,用小鋼炮炸掉了上面的兩層半,惡意摧殘祖先遺留下來的文明,這已經為我們留下了永遠的遺憾。可嘆的是,還有心懷不軌者,憑空想出尋寶之念,將塔里的橫木抽走,青磚掏空,全然不顧柏塔的安危。外邦的污辱,國民的愚昧,使千年古塔產生不能承受之痛,變得搖搖欲墜起來。如今,前來觀光的旅客,再也不能象以前一樣,登臨塔頂,極目遠眺了。
閻家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柏籽塔建成以前,一直是戰亂不斷。奇怪的是,柏籽塔建成以後,這裡再也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戰爭和災難了。千百年來,柏籽塔象一個默默無語的老人,以一身脫俗的風骨,穿過風雨飄搖的歷史,靜靜地佇立在九龍山上,默默地教化著前來瞻仰他的子民。
群山開氣象,表表立千尋。不識亭松路,猶瞻塔柏林。有心來日午,無影問秋蔭。石上久徘徊,飛花一寸深。昨天,古人在這裡供奉信仰;今天,我們來這裡憑弔古人;明天,這裡還有後人值得牽掛的符號嗎?
麻城古樸而清秀,雅致而綺麗,生態而現代,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寸土地都散發著大別山明星城市所獨有的光輝與魅力。

柏舉之戰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二虎相鬥,終有一傷”。春秋時期,長江流域的楚國、吳國幾乎同時崛起,雙方在相互擴張、發展過程中,相遇於鄂皖贛交界的吳頭楚尾之地,因利益充突,兩國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與較量。
九龍山九龍山
公元前515年,雄才大略的吳國闔閭繼位後,招納賢臣良將,著名軍事家伍子胥、孫武等人皆被重用,他們幫助吳國訓練軍隊,使吳國戰鬥力大增。與此同時,楚平王昏庸無道,楚國內文恬武嬉,軍備不振,一幅江河日下的衰落境況。
公元前512年,闔閭、伍子胥、孫武等認為消滅楚國的時機成熟,率領精兵強將大規模出征伐楚。一路過關斬將,迅速打到小別山(今河南光山縣南)與大別山(今英山縣北)一帶,深入楚境。
楚國軍隊在統帥囊瓦的率領下倉促抵抗,囊瓦懦弱無能,竟準備臨陣逃跑,經大夫史皇痛斥,方才硬著頭皮,率領楚軍主力十萬布陣於柏舉。同時,闔閭、伍子胥、孫武等也率吳軍主力約六萬人,乘勝進至柏舉,準備與楚軍決戰。
柏舉戰場在今麻城市九龍山(原名柏子山)與龜頭山之間,龜頭河畔,這裡背倚險峰疊起的龜山,面對一望無涯的舉東平原,是十分理想的戰場。
楚軍主力列陣柏舉時,其大將遽射率領的援軍也到達柏舉,但他與囊瓦之間的矛盾很深,竟不聽統一指揮,擅自安營紮寨,使楚軍兵力分散,互不協調,犯兵家大忌。
11月19日,吳楚兩軍決戰開始,吳軍先鋒將領夫概窺探出楚軍內部不和的情況,當即向吳王建議“先伐之,其卒心奔,而後大師續之必克。”吳王不敢冒險,夫概回營後,對所屬將士說:“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戰)死,楚(郢)可入也”,便指揮五千先鋒隊,直搗囊瓦的楚軍大營,楚軍本來就軍心渙散,遭此突然一擊,陣腳大亂,闔閭、伍子胥、孫武等見楚軍主力已亂,便趁勢指揮吳軍主力全力衝殺。
柏舉戰場上天昏地暗,喊聲震天,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最後,十萬楚軍潰敗,主力盡被殲滅,囊瓦狼狽逃脫,史皇力戰身亡。遽射見楚軍主力已敗,竟不許援軍參戰,而自行撤退。
柏舉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大戰役。此役以後,楚軍精銳盡喪,吳師入郢,曠日持久的吳楚爭衡局面結束,吳國臻入強盛,楚國卻失去了霸主地位,從此改變了春秋戰國時的戰略格局。

九龍山風景區

唐代古塔柏子塔所在的九龍山風景區原來光禿禿一片,近年來通過科學規劃,種植桃樹和楓香等樹種三千餘畝,每年三月,桃花恣意開放,將“桃林春色”和“柏子秋蔭”兩大景象融為一體,吸引大量遊人前來觀光、踏青,農家生態游在當地逐漸興盛,“十里桃花紅,閻河看九龍”已經成為了閻家河響亮的口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