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水經》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註解認為,“這裡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出洪鐘般的聲響。”這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餘音裊裊,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裡的石頭用“鐘”來命名,這是什麼原因呢? ——《石鐘山記》作者蘇軾
基本介紹
讀音,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