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殼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枳殼丸
  •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
  • 主治:脾有實熱,心腹壅滯
《重訂嚴氏濟生方》,《衛生寶鑑》卷四,《聖濟總錄》卷一七六,《聖惠》卷六十五,《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重訂嚴氏濟生方》

1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皂角1挺(去黑皮,微炒) 枳殼(去瓤,麩炒) 川大黃60克(銼,微炒) 羌活(去蘆) 木香(不見火) 橘紅 桑白皮(蜜水炙) 香白芷各60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時用米飲或生薑湯送下。
【主治】脾有實熱,心腹壅滯,四肢疼痛,兩脅脹滿,大小便不利。

《衛生寶鑑》卷四

2
【來源】《衛生寶鑑》卷四。
【組成】三棱(炮) 廣茂(炮) 黑牽牛(炒)各90克 白茯苓(去皮) 白朮 青皮各45克 陳皮(去白)36克 木香 枳殼(麩炒) 半夏(炮) 檳榔各30克 。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後用溫薑湯送下。
【功用】理氣消食,祛痰逐飲。
【主治】中焦氣滯,胸膈痞滿,飲食遲化,四肢睏倦,嘔逆噁心。

《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3
【名稱】枳殼丸
【別名】牽牛子丸(《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牡丹1分,黃柏半兩(銼),桂心1分,牽牛子半兩(生用),甘遂1兩(煨微黃)。
【來源】《聖惠》卷八十八。
【主治】小兒癖氣,脅下妨悶,手足微腫。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2丸,以溫水研破服之,1日2次。

《聖惠》卷六十五

4
【組成】枳殼4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8兩(銼)。
【來源】《聖惠》卷六十五。
【主治】一切風熱生瘡疥。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食後以溫酒送下。

《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5
【組成】枳殼(去瓤,麩炒)2兩,牽牛子(揀擇)4兩(1半炒,1半生,搗羅取粉1兩半,余者不用),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檳榔半兩(銼),木香1分。
【來源】《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主治】三焦約。少腹腫痛,不得大小便。
【功效】調順三焦,平勻氣脈,消痰滯,利胸膈,祛風,利大小腸。
【方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量】每服15-2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欲利加丸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