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日本園林景觀樣式)

枯山水(日本園林景觀樣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枯山水日本園林的一種,由中國漢代傳入日本,但也是日本畫的一種形式。一般是指由細沙碎石鋪地,再加上一些疊放有致的石組所構成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偶爾也包含苔蘚、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並沒有水景,其中的“水”通常由砂石表現,而“山”通常用石塊表現。有時也會在沙子的表面畫上紋路來表現水的流動。枯山水字面上的意思為“乾枯的景觀”或“乾枯的山與水”,通常出現在室町時代桃山時代以及江戶時代的庭園中。

枯山水常被認為是日本僧侶用於冥想的輔助工具,所以幾乎不使用開花植物,這些靜止不變的元素被認為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枯山水
  • 外文名:Japanese rock garden
  • 國家日本
  • 發展高峰:13世紀
  • 典型代表: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
  • 象徵:自律精神
  • 寓意:驅邪避災
自律精神,13世紀,寓意,空間特徵,歷史,結構,15世紀,交相調諧,運動韻律,岩石,技巧,庭園營造,須彌山石,石燈籠,龜島鶴島,石塔,

自律精神

13世紀

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枯山水

寓意

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於極致——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蔭蔽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空間特徵

庭園與建築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人不能進入庭院,只可以從旁觀賞猶如大型盆景,即後期的枯山水,石景的平面布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無論石景的總體或者局部的石組.,都具有明確的主客之勢、韻律之感的構圖美。而這些構圖美同時也表現了宗教的種種象徵寓意。譬如:達摩石為達摩面壁的象徵。佛盆石寓意佛說法的故事.橋石則寓意於心往彼岸世界的接引橋等等。
元素:細細耙制的細沙,石組、石燈籠、常綠樹、苔蘚等靜止不變的元素。

歷史

  •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鎌倉時代(1192年-1333年)、中國唐朝(618年-907年)水墨畫傳入日本。
  • 平安時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首次記錄了枯山水。
  • 鎌倉時代末期,與禪宗相應的以追求自然意義和佛教意義的寫意園林發展固定為枯山水形式。
  • 南北朝(1333年-1392年)時代,枯山水的實踐時期,一般與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於一個園林中,以真山水為主體,枯山水為輔。
  • 室町時代(1393年-1573年),枯山水逐漸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並逐步與真山水分離開來。枯山水的顛峰時期,出現了枯山水的雙璧大德寺龍安寺
  • 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以茶道宗匠千利休所創立的草庵風茶室為代表的日式茶庭興起。
  •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多以小型枯山水為主,以枯山水、真山水和茶庭相互融合園林形式出現。

結構

15世紀

建於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而這裡的“石庭”,據說是最具深意的一幅寫意抽象畫,它占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名為“虎負子渡河”的枯山水,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但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都會看不到其中一顆石頭,只有身處主持的位置,方可將15尊石頭盡收眼底。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
龍安寺枯山水龍安寺枯山水

交相調諧

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似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義。

運動韻律

岩石

你可以將這樣一個庭園理解為河流中的岩石,或傳說中的神秘小島,但若僅從美學角度考慮亦堪稱絕作;它對組群、平衡、運動和韻律等充分權衡,其總體布局相對協調,以至於稍微移動某一塊石便會破壞該庭園的整體效果。

技巧

由古岳禪師在16世紀設計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東北庭,通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岩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裡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台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庭園營造

須彌山石

景石分作九個山頭來象徵須彌山:佛教的宇宙觀倡導天動說,據說須彌山被視為世界中心的高山,按風輪、水輪、金輪的順序疊為三層。相傳它是一座了不起的聖山,可以保佑萬物的平安。

石燈籠

日語中有“淨火”一詞,是指神前淨火,意味著用火去淨化萬物。每當人們在保留火種時就愈感到火具有的神奇魅力。人們不願讓這神聖的火種熄滅,就用籠去罩住它。石燈籠罩住的聖火一般被置放在寺廟內,它後來演化為日本園林景觀中的重要元素。它預示著光明和希望,會給人帶來好運。

龜島鶴島

由六尊矮石按龜首、龜足、龜尾的形式組成龜島 六景石(一鶴首石、兩鶴羽石、兩鶴足石、一鶴尾石)組成一個抽象鶴島。據說,中國戰國時代的帝王、霸王和武將都期望自己能成為仙人—— 能像仙鶴一樣自由飛翔,像海龜一樣潛入海底,並且還會長生不老。後來,這些願望就作為象徵寄托在龜鶴身上,以龜島為例的虛幻想像以及對它的憧憬,成為一種蓬萊神話傳入日本。

石塔

原為佛教意義上的建築。在古代印度,用石頭壘砌成塔狀以供奉佛舍利,以求平安。受佛教文化影響,日本也建造了許多石塔作為供奉。江戶時代以後,石塔便被作為古色古香的藝術品引入園林。石塔不僅美觀,而且有鎮宅一方之暗喻,還有驅災避邪保佑平安的寓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