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果饌盤盒
- 地理標誌:莆田市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盤盒介紹,歷史記載,工藝流程,技藝分類,
盤盒介紹
荔城區後洋果饌盤盒製作技藝,是指黃石鎮後洋吳氏家傳的特種技藝。清代乾隆初年,著名藝人吳賢製作的貼金透雕花籃被興化知府選為貢品,至今還完好保存於故宮博物館。從清代中葉起,後洋果饌盤盒技藝名播遐邇。其作品以選材考究、造型奇妙、雕工精細為特徵,綜合運用鏤通雕、圓雕、上漆貼金、金漆線描等工藝,成為一種極其珍貴的藝術品。其用途廣泛,即可作為傳統祭祀活動中用於盛放祭品的器物,又可作為富裕之家置放水果和乾點的器具,還被藝術品收藏家視為寶物。
歷史記載
黃石後洋果饌盤盒製作工藝在宋代就名傳遐邇,被譽之為“後洋工”。宋元時代,因社屋廟宇祭祀時供品擺列的需要,果饌盤盒製作工藝不斷提升。至明代,因廷倡導禮制,莆田境內社屋廟宇眾多。據明代周瑛、黃仲昭《興化府志》記載:明季莆田設立府、縣社稷壇,郡縣、里社厲壇,府、縣、衛城隍廟、衛所旗毒廟、天妃廟、吳公廟、裴觀察廟、太和廟、李宏廟、鄉賢祠及道觀、寺廟多達360多座。常年的祭祈活動使果饌盤盒擁有廣闊的市場。加上明代莆田科舉鼎盛,冠於八閩,中舉人進士者3000多人。僅黃石就有吳彰德、戴日升、吳教、林汝明、黃瑛、鄭義等60多人中科舉人或進士。這些人“學而優則仕”、“仕高祿而富”,成為莆田的名門望族後,家庭排場考究,注重待客禮儀,果饌盤盒開始成為家庭擺列使用的器具。因此,後洋流傳著一句“不須賜子千金,只須教子雕藝”的諺語。
至清代,後洋果饌盤盒製作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清乾隆初年,興化知府把後洋木雕大師吳賢製作的一件硬木漆金透雕果盒作為貢品進獻皇帝,乾隆大悅。此作品至今還完好地保存在國家博物館裡。莆田、仙遊各地的媽祖廟至今保留著三十多件清代“後洋工”果饌盤盒。民國時期,後洋果饌盤盒開始被收藏家作為藝術品廣泛收藏,身價倍增。仙遊、涵江、福州、泉州、廈門、上海等都有收藏家專門珍藏“後洋工”果饌盤盒。
後洋果饌盤盒製作所用的材料大都是金絲楠木、紅檀、黑檀、黃檀、紫檀和酸枝、龍眼木等,其造形有長方型、正方型、菱型、隋圓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通常由底坐、果盤或饌盒、盒蓋或盤蓋三部分組成。外表種類有黑漆飾金、五彩飾金、本色素雕之分。製作過程為取材、打樣、雕刻、磨光、拼裝、表飾、成型等共有十幾道,十分細緻繁雜。作品通常有人物花鳥長方形饌盒、木雕漆金菱形饌金、淺雕果盤、透雕果盤、五福臨門果饌提盒
工藝流程
後洋果饌盤盒製作技藝選材考究,雕工精細,造型別致,色彩艷麗。其工藝流程大致如下:
1、木料乾燥。古代木匠師傅乾燥木材通常於陰涼乾燥處或地下室讓其自然陰乾。但是這樣的傳統的乾燥處理在南方多變的環境之下,常常會造成材料的乾燥質量不穩定,形產生材料浪費比較嚴重的現象。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後洋匠師開始使用現代的乾燥技術,比如先進的乾燥房等,這樣可以縮短乾燥的時間,提高幹燥的質量,提高木材的使用效率。
2、取勢定圖。選好的木塊經過“平直”師傅進行必要的砍削刨光後,根據盤盒製作不同部位制出不同的形狀,再在其上面用墨筆描繪出所要雕繪的圖案或形狀大樣,或者在宣紙上描出所要雕繪的圖案或形狀大樣,貼上於木塊表面,不同位置、不同層次的圖案,圖形可用不同色線代表。
描圖在傳統木雕技藝中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頭手”或“二手”木雕師傅幾乎都能繪畫,對於各種傳統圖案十分熟練,信手拈來就能組合成一幅生氣勃勃的畫面。“後洋工”描圖遵循我國傳統的“有圖必有案,有案必吉祥”的原則,多以龍鳳、花鳥、故事人物為首選。有的熟練藝人對於一些遍體雕花的部位,也只需一面描圖,就能雕刻出精美的圖案。
3、雕鏤刻畫。在盤盒的雕刻工具的運用上,除常用的雕刀、鑿子、錘、推刨、斧、鋸、錐、銼等外,根據不同情況還須專門製造一些特殊的工具如勾刀、鑽子、線鋸、各種鑿子、銼子等。由於雕刻時需要的工具較多,所以許多木雕藝人常常要依照實施工藝所需打制各種工具,以保證各類複雜圖形能夠雕鑿成型。
4、細部打磨。雕好的木頭有許多稜角、刀觸,外形較粗糙,因而需要精細打磨。以前的打磨工具常用木工銼、細質砂石、動物生皮、樹皮纖維、木賊草、毛樹葉等硬度或韌性較高的自然物為之,現在常用砂紙進行打磨,有的則採用砂光機進行打磨。
5、光面與上料。果饌盤盒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光面或上料(上漆)。其間又有很多道工序,如:磨灰—打色—上底膠—磨膠—上漆。明代的盤盒多是不上漆的,為了防止其開裂、滲水和腐壞,或刷一層紫土、桐油,或刷數道酒精,或擦抹少許生香油。清代,受福州漆器工藝和漳州黃金漆畫的影響,開始採用先上漆再繪黃金畫的工藝。
後洋盤盒精緻之處還在於所用的材質以黃花梨、紫檀、酸枝木為主,還有雞翅木、龍眼木、鐵力木等名貴木材。
黃花梨
黃花梨又稱老花梨,其學名為“海南降香黃檀”。顏色由淺到紫赤,色彩鮮美,紋理清晰而有香味。明代比較考究的盤盒多用黃花梨木製成。黃花梨木的這些特點,在製作工藝品時多被匠師們加以利用和發揮,一般採用通體光素,極少雕飾,從而突出了木質紋理的自然美,給人以文靜、柔和的感受。
紫檀木
在各種木料之中,紫檀木質地最為堅硬緻密,適於雕刻各種精美的花紋;紋理纖巧浮動,變化無窮,色調深沉,色澤沉靜,顯得穩重沉穆,不喧不躁,美觀大方,有“木中黃金”之稱。紫檀木生產緩慢,生長期長,不宜成材,所以成才大料的紫檀木是極難得到的,即便並不成為料的紫檀木,也是“一寸紫檀一寸金”,其名貴不言而喻。
酸枝木
酸枝木大體分為三種:黑酸枝、紅酸枝和白酸枝。它們的共同特性是在加工過程中發出一股食用醋的味道,由於樹種不同,有的味道濃厚,有的則很微弱,故名酸枝。酸枝之名在廣東一帶使用較廣,長江以北多稱此木為“紅木”。在三種酸枝木中,以黑酸枝木最好。其顏色由紫紅至紫褐或紫黑,木質堅硬,拋光效果好。有的與紫檀木極接近,常被人們誤認為是紫檀。惟大多紋理較粗,不難辨認。紅酸枝紋理較黑酸枝更為明顯,紋理順直,顏色大多為棗紅色。白酸枝顏色較紅酸枝要淺得多,色彩接近草花梨,有的極易與草花梨相混淆。
技藝分類
後洋果饌盤盒製作大致可分為陰刻、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體雕等五大類。
(一)陰刻:陰刻通常是在一塊刨光處理後的平板上,運刀劃劃,以線條刻劃圖形輪廓之方式,將圖案呈現出來的技法,類似圖畫之白描手法。它以構圖簡潔明朗,主題簡單明確為原則。陰刻過程,寡料較少,因此多用於不損傷木料直接承受載重的構件上,此雕法常用於饌類提盒和名貴木料製成的器具。
(二)淺浮雕:將圖案以外區域先作清底,在有限有厚度上雕刻,讓圖形浮現凸出,並具有立體感,多繪以花鳥、松梅、菊竹等吉祥圖案。
(三)深浮雕:利用較厚材料,表達多層次而且圖形複雜的技法,其中一部分需要運用鏤空雕法圖案的結構。由於背後並未透空,裡層圖案運刀雕刻極難,實為雕刻師傅技藝一大考驗。
(四)透雕 :也稱鏤空雕,即將圖案以外的部分鑿空,讓背後透光,若只就正面觀賞,已接近圓體雕法。此雕法常用於果盤製作。
(五)圓雕:也稱“立體雕”,是古代木雕技藝最難的一種,明末清初,一兩百年里圓雕技藝皆以莆仙地區最為出眾。如今,蒲洋佛像有限公司的圓雕技藝之傑出為業內同行所公認。
後洋果饌盤盒製作技藝已有近300年的傳承歷史,經歷代代傳承發展,其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這種技藝特別在代表性傳承人吳文忠的多年潛心研究、致力發揚下,愈加顯出無限的藝術魅力。該技藝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是因為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在祭祈活動和家居生活中有著普通用途,因此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又因它源自清代,精美的藝術創造是莆田民間工藝的歷史佐證,其產品多採用生動的歷史故事、吉祥圖案為裝飾,寄寓了謳歌先賢、嚮往美好的文化理念,所以它又具有寶貴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