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林香齋是一座宮殿式的兩層樓房,琉璃瓦頂,金碧輝煌。它的黑底金字的牌匾,懸掛在二層正中,遠在百米以外就映入眼帘。內部設施相當考究,有混合餐廳、風味餐廳,外賓餐廳,壁飾吊燈,燙畫屏風、琳琅滿目,沙發地毯,鮮花盆景,陳列新穎,大小四個餐廳可同時接納五百位顧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香齋豫菜館
- 方式:宮殿式
- 位置:解放路鬧市區
- 遷移時間:1983年1月10日
菜館再次營業,菜館發展歷史,新菜館介紹,
菜館再次營業
1983年1月10日,林香齋飯店從南倉巷北口喬遷到寬闊的解放拒估棄路鬧市區——寬銀幕電影院對過兒的一幢新型宮殿式樓內營業了。要說喬遷,這可真是林香齋的一大喜事,因為這已是林香齋開業幾十年來的第六次懂墓淚了。
菜館發展歷史
宋朝-林香齋創立
據傳宋朝年間,在開封通往長安的官道旁,有一大片松林,松林深處有人開設了一間酒店,過往的客商老遠就會聞見林中的酒菜香味,因而都樂於到此飲酒納涼,美餐一頓。久而久之,人們就不約而同地將這座酒店譽為“林香齋”。清朝末年,有個河南人借用這個美名,在太原開設了“林香齋”飯店,並請山西解州的一位解元,為最早的林香齋寫了塊顏體的匾額。匾額雖長不足三尺,寬不過尺半,但黑底燙金,倒也講究。從此,“林香齋”這個名稱在太原地區開始出現。
民國-林欠妹禁市香齋名聲鵲起
民國四年,河南杞縣人許振江先生在太原市陰陽巷胡同對面開了個餛飩套凳連館,也取名林香齋,門臉只兩間,房屋狹小,內設五六張小方桌,經營著餛飩、醬肉、擦酥餅子等小吃。品種雖然極其單調,但由於許掌柜手藝好,善於經營,確也招徠不少生意。三十年代初,為了滿足常食者的喜好,除在餛飩館增加了擦酥糖餅子和小碗的罐子肉、醬梅肉、米粉肉等扣碗菜外,又在老鼠窟窿斜對面偏東開了個“東林香齋”。
西、東林香齋的發展
東林香齋內設單間雅座,圓桌十餘張,備棗嬸經營著酒席包飯和大眾小吃。新設的東林香齋由許振江先生的兄弟老二掌管。西邊原有的餛飩館由老四掌管。可是舊社會的買賣太難做,東林香齋幹了二年多就垮了台,餛飩館也難得周轉,許老四隻得把買賣交給許振江,自己回河南老家去了。“七七事變後”,許振江把餛飩館給了同鄉好友徐文斌經管,自己一度離開山西去西安,在那邊另起爐灶,開了個林香齋飯店。1940年,他又把西安的家當遷回太原經營。此時的林香齋,除經營小吃外,還包辦“十大碗”的酒席,很受顧客歡迎。但因地點所限,直到太原解放,也和促說才無甚擴大和發展。
現代林香齋的發展
1952年鐘樓街擴展馬路,餛飩館房屋拆除,林香齋遷入陰陽巷1號,房屋擴大到五間,並吸收了三反五反中倒閉的“雙香齋”、“雙星齋”、“梁園春”等店的技術人員,更充實了技術力量,開始經營河南風味菜。1956年,許振江先生主動把買賣交給了社會福利公司,接受國家投資,開設了公私合營林香齋飯館。1956年公私合營高潮中,為了擴大營邀阿業場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林香齋從陰陽巷遷到了帽兒巷83號。這時營業範圍由原來的八十個客座增加到一百五十個客座。技術力量有陳海香、孫廷棟、邱喜波、匡茂才、劉新平、張永傑、何建玉等廚師。經營品種發展到山珍海味,雞鴨魚肉,應有盡有。林香齋已由一個普通只賣餛飩小吃的小飯館,逐漸發展成太原市當時的三大飯店之一(三大飯店是晉陽飯店、上海飯店、林香齋)。在社會主義改造中,由於林香齋作出過一定的貢獻,1959年由當時的副經理趙乾臣同志代表飯店出席了全國群英會。1960年飯店進一步擴大時,又從帽兒巷83號遷到了75號同益泰木器店舊址(現實習飯店),使林香齋從而顧客盈門,遠近馳名。
文化大革命中林香齋的生死存亡
“文化大革命”中,林香齋作為老大難單位於1972年被“請”出了帽兒巷,遷到了南倉巷北口,肢解分割,一下子分成了五個門市部,技術人員調的七零八落,從而降格為太原市一般小吃店。打倒“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為了繁榮社會經濟,繼承、挖掘和發揚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烹飪技藝,於1979年破土動工,新建了如今的樓房,成為林香齋飯店的新址。
新菜館介紹
現在,不但從四面八方調來許多豫菜名廚,而且專門派人到廚師之鄉——河南省長垣縣等地學習豫菜烹飪技藝。諸如汴京烤鴨、鐵碗烤蛋、豫香雞丁,灌湯包子等150餘種正宗大菜,應有盡有。喬遷以來,就餐的顧客從早至晚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真可謂“佳肴迎賓至,美味不勝收”。
文化大革命中林香齋的生死存亡
“文化大革命”中,林香齋作為老大難單位於1972年被“請”出了帽兒巷,遷到了南倉巷北口,肢解分割,一下子分成了五個門市部,技術人員調的七零八落,從而降格為太原市一般小吃店。打倒“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為了繁榮社會經濟,繼承、挖掘和發揚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烹飪技藝,於1979年破土動工,新建了如今的樓房,成為林香齋飯店的新址。
新菜館介紹
現在,不但從四面八方調來許多豫菜名廚,而且專門派人到廚師之鄉——河南省長垣縣等地學習豫菜烹飪技藝。諸如汴京烤鴨、鐵碗烤蛋、豫香雞丁,灌湯包子等150餘種正宗大菜,應有盡有。喬遷以來,就餐的顧客從早至晚熙熙攘攘,絡繹不絕,真可謂“佳肴迎賓至,美味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