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散文/經典文存

林語堂散文/經典文存

《林語堂散文:經典文存》收錄林語堂先生的散文精品數十篇,主要講了五個部分:分別為人生的哲學、人生的態度、人生的享樂、治學的藝術、東西方化比較……這些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各異,構思精巧,文筆精巧、語言幽默、內蘊深厚、風格恬淡,充分顯示了林語堂先生的文學功底及豐富的人生閱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創作風格,非常值得一讀。

基本介紹

  • 書名:林語堂散文/經典文存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頁數:311頁
  • 開本:32
  • 品牌:浙江文藝
  • 作者:范炎
  • 出版日期:2009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3928926, 753392892X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人生的哲學
發現自己:莊子
情、智、勇:孟子
玩世、愚鈍、潛隱:老子
中庸的哲學:子思
人生的愛好者:陶淵明
以放浪者的理想人
悠閒生活的崇尚
中國人對於悠閒的理論
人生的態度
與塵世結不解緣
人生像一首詩
論不免一死
論夢想
論解嘲
論幽默
論東西文化的幽默
論幽默感
做文與做人
一篇沒有聽眾的演講
一團矛盾
論年老——人生自然的節奏
人生的享樂
快樂的問題
心靈歡樂嗎?
看電影流淚
茶和交友
酒令
食品和藥物
安臥眠床
坐在椅中
論偉大
論樹與石
論花與花的布置
喬近
紀紐約釣魚
治學的藝術
讀書與看書
論讀書
讀書的藝術
寫作的藝術
我的圖書室
談話的藝術
讀書與風趣
文章無法
東西文化比較
中國的國民性
中國文化之精神
中國人之德性
臉與法治
英國人與中國人
說紐約的飲食起居
論性的吸引力
家庭和婚姻
理想中的女性
談中西文化

文摘

人生的哲學
發現自己:莊子
在現代生活中,哲學家差不多是世界上最受人尊崇,同時也最不受人注意的傢伙,如果這么一個傢伙真的存在著的話。“哲學家”已經僅僅變成一個社交上恭維人家的名詞了。任何一個莫名其妙,深奧不易了解的人都被稱為“哲學家”。任何一個不關心目前狀況的人也被稱為“哲學家”。然而,後者這種意義中卻含著相當的真理。當莎士比亞在《皆大歡喜》(AsYouLikeIt)一劇里使丑角達士東(Touclistone)說“牧羊人,你也懂得一點哲學吧”時,他是用後者這種意義的。由這種意義說來,哲學不過是對事物或一般人生的一種普通而粗淺的觀念而已,這種觀念每一個人多少都有一些。一個人如果不願承認現實的全貌的表面價值,或如果不願相信報紙上所刊載的每一句話,他多少是一個哲學家。他是一個不願被欺騙的人。
哲學始終含著一種如夢初醒的意味。哲學家觀察人生,象藝術家觀察風景一樣——是隔著一層薄紗或一層煙霧的。生硬的現實的瑣事已經軟化了一些,使我們可以看出它的意義。至少中國藝術家或哲學家是這樣想的。所以,哲學家是和那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完全相反;徹底現實主義者為俗務所纏,碌碌終日,相信他的成功和失敗,贏利和損失是絕對的,真實的。這么一種人是沒有救藥的,因為他連一些懷疑的念頭也沒有,因為他根本是空洞無物的。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在孔子少數的有意的諧語之中,這是我所發現的一句。
我打算在這一章中介紹中國哲學對於生活的一些觀念。這些哲學家的意見越是參差,便也越是一致——他們都認為人類必須有智慧和勇氣,才能夠過著幸福的生活。孟子那種比較積極的觀念和老子那種比較圓滑的和平觀念,調和起來而成為中庸的哲學,這種中庸的哲學可說是一般中國人的宗教。動和靜的衝突結果產生了一種妥洽的見解,對於一個很不完美的地上天堂感到滿足。這種觀念造成了一個智慧而愉快的人生哲學,終於在陶淵明——據我看來,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與最和諧的性格——的生活上形成的一種典型。
一切中國的哲學家在不知不覺中認為唯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怎樣享受人生?誰最會享受人生?我們不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我們不尋找那些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不要求知道那些不得而知的東西;我們只認識不完美的,會死的人類的本性:在這種觀念之下,我們要怎樣調整我們的人生,使我們可以和平地工作著,曠達地忍耐著,幸福地生活著呢?
我們是誰呢?這是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幾乎是無法答覆的。可是我們都承認在我們日常活動中那么忙碌的自我,並不完全是真正的自我。我們相信我們在生活的追求中已經失掉了一些東西。當我們看見一個人在一片田野里跑來跑去在尋找東西時,智者可以弄出一個難題給一切旁觀者去解答:那個人失掉了什麼東西呢?有的猜一隻表;有的猜一支鑽石胸針;其他的人則作其他的猜測。智者委實也不知道那個人在尋找什麼東西;可是當大家都猜不中的時候,他會對大家說:“我告訴你們吧。他失掉了一些氣息了。”(lostsome-breath——即“上氣不接下氣”之意)沒有人會否認他的話是對的。所以我們在生活的追求中常常忘掉了真正的自我,象莊子在一個美妙的譬喻里所講的那隻鳥那樣,為了要捕捉一隻螳螂而忘掉自身的危險,而那隻螳螂又為了要捕捉一隻蟬而忘掉自身的危險:
莊週遊於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
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
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
見利而忘其真。
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啐之。
莊周反入,三月不庭;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清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俗。'今吾游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游於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為戳。吾所以不庭也。”
莊子是老子的得意門生,正如孟子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一樣,兩人的生存年月和他們的老師隔離差不多一百年。莊子和孟子同時,老子大約和孔子同時。可是孟子和莊子一樣認為我們已經失掉了一些東西,哲學家的任務是去發現並取回已經失掉了的東西——據孟子的見解,這裡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這位哲學家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認為文明的人為的生活,對於人類天生的赤子之心的影響,有如山上的樹木被斧斤伐去一樣: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情、智、勇:孟子
一個熱誠的、優遊自在的、無恐懼的人,是最能夠享受人生的理想性格。孟子以“智、仁、勇”為他的“大人”的三種“成熟的美德”。我想把“仁”字改為“情”字,而視“情、智、勇”為大人物的特質。我們在英語中幸虧找得到“passion”這個字,其用法跟華語中的“情”字差不多一樣。這兩個字開始都含著“情慾”這種狹義,可是都有更廣大的意義。張潮日:“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盡屬多情。”又日:“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情,我們便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做人生的出發點。情是人生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中的韻律,花中的歡樂,禽鳥的羽毛,女人的美艷,學問的生命。談到沒有情的靈魂,正如談到沒有表情的音樂一樣地不可能。這種東西給我們內心的溫暖和豐富的活力,使我們能夠快快樂樂地面對著人生。'
我把中國作家筆下的“情”字譯為“passion”,也許錯了,我應該用“sentiment”一字(代表一種較溫柔的情感,較無暴風雨般的熱情那種騷動的性質)去譯它嗎?也許“情”這一字有早期浪漫主義者所謂“sensibility”的意義,是一個有溫情的、大度的、藝術化的人所具有的質素。除愛默生、愛彌爾、朱伯爾和伏爾泰之外,西洋哲學家對於熱情很少說過一句好話,這是可怪的事。也許我們僅是用詞不同而已,我們所指的是同樣的東西。可是如果“熱情”(passion)和“情感”(sentiment)意義不同,而專指一種暴躁的騷亂的情感而言,那么中國語文里便找不到一個字可以代表它,而我們只好依然用“情”這個字了。這是種族脾性不同的表征嗎?這是中國民族缺乏那種侵蝕靈魂、造成西洋文學中悲劇材料的偉大熱情的表征嗎?這是中國文學中沒有產生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的原因嗎?這是中國悲劇角色在危急的時候飲泣吞聲,讓他們的情人給仇敵帶去,或如楚霸王那樣,先殺死情人,然後自刎的原因嗎?這種結局是不會使西洋的觀眾感到滿意的,可是中國人的生活是這樣,中國文學自然也是這樣的了。一個人和命運掙扎,放棄了鬥爭,在事過境遷之後,悲劇才在回憶、徒然的後悔和渴望的洪流中產生出來。正如唐明皇的悲劇那樣,到他下令使他的愛妃自殺,以滿足叛軍的要求之後,便成天在夢境裡思念她。這種悲劇的情感是在那出中國戲劇的故事結束之後,才在一個悲哀的巨流中表現出來的。當他在流放生活中旅行的時候,他在雨中聽見鈴聲隔山相應,因而做了那首《雨霖鈴曲》以紀念她;他所看見或捫觸到的東西,一條余香未散盡的小領巾,或她的一個老婢,都使他想起他的愛妃,在這戲劇結束的時候,他正在仙境和一些道士尋覓她的神魂。這裡便是一種浪漫的敏感性,如果我們不可以把這種情感當做熱情的話。這可說是一種圓熟的,溫和的熱情。所以,中國哲學家有一種特點,就是他們雖然貶視人類的“情慾”(即“七情”的意思),卻不貶視熱情或情感本身,反而使之成為正常人類生活的基礎,因此他們甚至於視“人倫以夫婦之情為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