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自仁父子文集書系2:真水無香》指出從林先生尋師到訪師三篇記事中可以看出:自青年時期在師範學校辭師離校到年逾古稀,半個多世紀的念師、尋師歷程,林先生的確把尊師重道做到家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輟學只是因為要回鄉侍奉他的祖父(他們父母都在此時英年早逝了)。林老先生陽光的一生、仁愛的一生也是他為文的主題。兒子向陽在給妹妹愛華的信中寫道:“對我們來說,誰也寫不出爸爸用品德加良知做出來的文章,這是歷史交響的畫卷,這是精神文明的樂章,這是向善向美的追求,這是留給今天、明天、後天的財富,這是人生寫意的卓傑之作,集一生之大成,豪華落盡,白璧無瑕。”
基本介紹
- 書名:林自仁父子文集書系2:真水無香
- 出版社: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作者:林愛華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林自仁父子文集書系2:真水無香》由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序
沃土與良知
寫給女兒
正篇
甘井
當教師的父親
啃春
抹不掉的記憶
又逢辭舊迎新時
毛秦營子
門風兒
應應山
命若琴弦
看扎花兒
穿過小樹林
火盆邊的故事
看戲
走馬京城
耕讀
柏山深處有人家
花祭
融融秋雨天
青青竹
難訴留戀
鄉村的女人們
槐花又飄香
人間情分
落葉紛飛時
那一碗雞蛋糕兒
吃巧面飯
三寸金蓮
花事
心中的水鄉
野菊花
二叔
串門記事
老家的燕子
牽掛
冬晨
村晌
李家兄弟
柳婦
舅爺
想有個書櫥
母親的遺憾
家——為香港回歸所作
難忘小人兒書
菜園
家的含義
經營
守門人
紅樓情結
麻地
拜年
貓
牽手
又見故鄉
學校
響泉遊記
老宅
母親鑲牙
歲末斷想
特殊的東方之子
老戲重提
樓上的歌聲
走天街——鳳凰山小記
父親的車
讀解蘇東坡
“魏大爺”其人
年味兒
一條床褥
心結
信任
兩代人的堅守
愛就一個字
老師的腳踏車
書緣
讀《死亡日記》
祝福千年
酒事
一元錢的愛情
懷念謝子安先生
綿石槽
讀你
鮮花的背後(配樂散文)
綠色之愛(配樂散文)
一封家書(情景散文)
揭示平凡中樸素真實的美——林愛華散文讀後
繡一顆細膩的女兒心——林愛華散文談片
真水無香——記散文作家林愛華
跋
沃土與良知
寫給女兒
正篇
甘井
當教師的父親
啃春
抹不掉的記憶
又逢辭舊迎新時
毛秦營子
門風兒
應應山
命若琴弦
看扎花兒
穿過小樹林
火盆邊的故事
看戲
走馬京城
耕讀
柏山深處有人家
花祭
融融秋雨天
青青竹
難訴留戀
鄉村的女人們
槐花又飄香
人間情分
落葉紛飛時
那一碗雞蛋糕兒
吃巧面飯
三寸金蓮
花事
心中的水鄉
野菊花
二叔
串門記事
老家的燕子
牽掛
冬晨
村晌
李家兄弟
柳婦
舅爺
想有個書櫥
母親的遺憾
家——為香港回歸所作
難忘小人兒書
菜園
家的含義
經營
守門人
紅樓情結
麻地
拜年
貓
牽手
又見故鄉
學校
響泉遊記
老宅
母親鑲牙
歲末斷想
特殊的東方之子
老戲重提
樓上的歌聲
走天街——鳳凰山小記
父親的車
讀解蘇東坡
“魏大爺”其人
年味兒
一條床褥
心結
信任
兩代人的堅守
愛就一個字
老師的腳踏車
書緣
讀《死亡日記》
祝福千年
酒事
一元錢的愛情
懷念謝子安先生
綿石槽
讀你
鮮花的背後(配樂散文)
綠色之愛(配樂散文)
一封家書(情景散文)
揭示平凡中樸素真實的美——林愛華散文讀後
繡一顆細膩的女兒心——林愛華散文談片
真水無香——記散文作家林愛華
跋
後記
這本書是獻給我的故鄉、我的父母親人的。
不知別人有沒有這種體會,在城市裡住久了,有時心裡會產生一種空落落的感覺。對我來說,那種感覺就像夕陽西下在曠野里剜菜的小女孩突然找不到家的恐慌與無助。每到這時,我就知道自己又想念鄉下的老家了。其實,時間久了,那個一般意義上的家已經從一座青石灰瓦的老宅、至親至愛的親人,發展成鄉村那片乾淨的天空、踏實的土地,還有溫暖厚道的人情。儘管離開故鄉很長時間了,儘管那裡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只屬於故鄉。只有回到那裡,我才會有一種真正回家的感覺。那清新的空氣、樸實的鄉音總在內心深處吸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常常能夠在繁華與喧囂中找到迷茫的自己,並帶自己回家。
我相信,融入生命中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比如對我而言的故鄉。在那片孕育我生命的土地上,我度過了最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享受到了對現在的城裡孩子來說近乎奢侈的無憂無慮、無拘無柬的放縱與自由,並把自己完成學業後最初的既稚嫩又執著的一段青春獻給了那片土地。那裡有太多太豐富的記憶與美好,即便是苦澀與疼痛,也仍然在我沉靜後的心靈中閃爍著露珠般晶瑩動人的魅力,它們是我窮盡一生筆墨也寫不盡的眷戀。那種厚厚的鋪墊,是任何校園學府里都無法學習和積累到的,所以我從不因為自己來自鄉村而有任何的自卑,相反卻感謝上蒼給了我這方豐厚的土壤,讓我在認知生命與友愛的過程中成長起來。感謝故鄉!
我的父母是天下最普通的父母,他們靠著半工半農辛苦養育了我們姐妹兄弟。父親正直儒雅,母親潑辣堅強。他們對於我們的教育是在東鄰西舍的借取來往中進行的,是在揮汗如雨的田間地頭完成的。父母對於我們的期望非常簡單實際,那就是:懂道理,長大能自己掙碗飯吃。為此,他們用行為告訴我們。做人要厚道,做事不要妄想省力氣兒。現在我們都有了自己的飯碗,有能力回饋父母的養育,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這幾年,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人卻越變越小了。他們很聽我們的話,就像我們小時候很聽他們的話一樣。我們開始在他們身上付出更多的精力,他們的一顰一笑左右著我們的視線,他們的健康牽動著我們的每一根神經。有時候,為了哄著他們高興,也挺累。但是能夠隨時圍攏在他們身邊嘮些家長里短的嗑兒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為了這幸福,我們做什麼都願意!
感謝雁征兄10多年前給我的訪談用了一個我特別喜歡的題目——真水無香。當時編審這篇訪談的時候,石學副總編誇獎雁征兄真有才,給林愛華的訪談起的名兒真好,真適合。我聽說這件事後,歡喜了好多天,心裡悄悄地借著雁征兄的光兒領了石學老師的誇獎。同時告誡自己,得好好做人作文,對得起這個題目,對得起師長們的看中。那時我就決定,等出散文集就用這個題目當書名。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感謝這么多年來給予我關愛幫助的領導、老師、同事、朋友,我總是有緣遇到很多我生命中的貴人,我珍視這一切。感謝我的親人給予了我含斂不露的親情,儘管我認為只做不說的感情才是最貴重的,但我仍然想說:我愛你們!
感謝所有為本書出版付出辛苦努力的朋友們,謝謝!
不知別人有沒有這種體會,在城市裡住久了,有時心裡會產生一種空落落的感覺。對我來說,那種感覺就像夕陽西下在曠野里剜菜的小女孩突然找不到家的恐慌與無助。每到這時,我就知道自己又想念鄉下的老家了。其實,時間久了,那個一般意義上的家已經從一座青石灰瓦的老宅、至親至愛的親人,發展成鄉村那片乾淨的天空、踏實的土地,還有溫暖厚道的人情。儘管離開故鄉很長時間了,儘管那裡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但我仍然覺得自己只屬於故鄉。只有回到那裡,我才會有一種真正回家的感覺。那清新的空氣、樸實的鄉音總在內心深處吸引著我、警醒著我,讓我常常能夠在繁華與喧囂中找到迷茫的自己,並帶自己回家。
我相信,融入生命中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比如對我而言的故鄉。在那片孕育我生命的土地上,我度過了最快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享受到了對現在的城裡孩子來說近乎奢侈的無憂無慮、無拘無柬的放縱與自由,並把自己完成學業後最初的既稚嫩又執著的一段青春獻給了那片土地。那裡有太多太豐富的記憶與美好,即便是苦澀與疼痛,也仍然在我沉靜後的心靈中閃爍著露珠般晶瑩動人的魅力,它們是我窮盡一生筆墨也寫不盡的眷戀。那種厚厚的鋪墊,是任何校園學府里都無法學習和積累到的,所以我從不因為自己來自鄉村而有任何的自卑,相反卻感謝上蒼給了我這方豐厚的土壤,讓我在認知生命與友愛的過程中成長起來。感謝故鄉!
我的父母是天下最普通的父母,他們靠著半工半農辛苦養育了我們姐妹兄弟。父親正直儒雅,母親潑辣堅強。他們對於我們的教育是在東鄰西舍的借取來往中進行的,是在揮汗如雨的田間地頭完成的。父母對於我們的期望非常簡單實際,那就是:懂道理,長大能自己掙碗飯吃。為此,他們用行為告訴我們。做人要厚道,做事不要妄想省力氣兒。現在我們都有了自己的飯碗,有能力回饋父母的養育,不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這幾年,父母年紀越來越大,人卻越變越小了。他們很聽我們的話,就像我們小時候很聽他們的話一樣。我們開始在他們身上付出更多的精力,他們的一顰一笑左右著我們的視線,他們的健康牽動著我們的每一根神經。有時候,為了哄著他們高興,也挺累。但是能夠隨時圍攏在他們身邊嘮些家長里短的嗑兒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為了這幸福,我們做什麼都願意!
感謝雁征兄10多年前給我的訪談用了一個我特別喜歡的題目——真水無香。當時編審這篇訪談的時候,石學副總編誇獎雁征兄真有才,給林愛華的訪談起的名兒真好,真適合。我聽說這件事後,歡喜了好多天,心裡悄悄地借著雁征兄的光兒領了石學老師的誇獎。同時告誡自己,得好好做人作文,對得起這個題目,對得起師長們的看中。那時我就決定,等出散文集就用這個題目當書名。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感謝這么多年來給予我關愛幫助的領導、老師、同事、朋友,我總是有緣遇到很多我生命中的貴人,我珍視這一切。感謝我的親人給予了我含斂不露的親情,儘管我認為只做不說的感情才是最貴重的,但我仍然想說:我愛你們!
感謝所有為本書出版付出辛苦努力的朋友們,謝謝!
序言
這是一個曾被遼寧省婦聯授予“和諧家庭”標兵戶、被全國婦聯授予“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光榮稱號的書香之家。關注林家父子與我曾經戰鬥過的“白山黑水”有關,這爺仨的文字充滿了東北人的厚道和良知。
林愛華的父親林自仁是一名在鄉村執教36年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孩子有當過工人經過商的,有當農民的、有在政府機關專事文化工作的,還有當兵衛國的,這樣把工農商學兵行業做全了的書香之家並不多見。書稿之外一摞發黃的剪報本更證實了這個家庭的榮譽是兩代人半個多世紀洗鍊出的征痕。《中國文化報》《文藝報》《中國人口報》《中國老年報》《教師報》《遼寧日報》《人生》等報刊發表過的文章可謂是這位70多歲老人的人生寫照。無論求學、種田還是教書育人,從農村到城市,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個土生土長的家庭始終把文化之根扎在城鄉社會的泥土裡,開出樸素花,結出豐盛果。
他們的文字沒有杜撰的印痕,卻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從林先生尋師到訪師三篇記事中可以看出:自青年時期在師範學校辭師離校到年逾古稀,半個多世紀的念師、尋師歷程,林先生的確把尊師重道做到家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輟學只是因為要回鄉侍奉他的祖父(他們父母都在此時英年早逝了)。林老先生陽光的一生、仁愛的一生也是他為文的主題。兒子向陽在給妹妹愛華的信中寫道:“對我們來說,誰也寫不出爸爸用品德加良知做出來的文章,這是歷史交響的畫卷,這是精神文明的樂章,這是向善向美的追求,這是留給今天、明天、後天的財富,這是人生寫意的卓傑之作,集一生之大成,豪華落盡,白璧無瑕。”
林先生長子向陽(筆名北月)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當過國小教師、戰士、報導員、巡邏艇艇長、宣傳幹事、政工科長、出版社編輯。他的筆下洋溢著軍人特有的陽剛之美。“槍不肯在奔流架起的溫床沉睡,在夢訪兒女情長時候唱響國歌”是他界江生活的人生寫照。這名在黑龍江上當過水兵的青年軍旅作家也算是“北大荒”的傳承人吧!
“為什麼戰機駕長空?雄鷹說:天是地的囊。為什麼戰艦出海洋?巨鯨說:水是地的養。為什麼軍徽紅勝火?朝霞說:人是神的槍。為什麼花兒這樣鮮?春天說:我為秋成長。為什麼春色是戎裝?和平說:使命運國防。為什麼旗幟這樣紅?紅星說:那是華夏漿。為什麼葵花不迷茫?太陽說:光是我最亮。為什麼長征那么長?長城說:我是中華牆。為啥義勇軍還歌唱?歷史說:血是肉的梁……”
人民軍隊的赳赳之氣,昂揚之威在作者的筆下氣宇非凡。志氣可佳,豪氣可佳,精神可佳。正是有這些子弟兵捍衛精神的傳承,我們的長城才堅不可摧。
林愛華系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當過鄉村教師、編劇,現在朝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她的筆下洋溢著愛的溫情。伴著自己成長曆程的鄉土散文作品語言質樸、細膩,敘事自然流暢,文筆溫和、恬淡,鄉村故土的、醇厚自然風情躍然紙上,透射出中國傳統的親情友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舅爺》的字裡行間滾動著善良的眼淚,情深意長。《鄉村的女人》寫得靈動,似一縷山風撲面而來,似一股清泉汩汩躍動,把鄉土人風刻畫得活靈活現。
林家父子深愛自己偉大的國家,他們把文章做到了真處,把人做到了好處,做在了家裡,做在了軍營,做在了民間。他們能在逆境中成長起來,是因為他們滿懷希望、滿懷求索與理想,在各自的崗位上自覺擔當起呼喚時代良知的責任。這不啻是一種植根於千家萬戶的精神道德之精華,也是古樸善良民風之濃縮,閃耀著民眾文化的智慧之光。
理想和人格的追求是這個家庭的主題,他們崇尚英雄和先進精神,他們的作品取材於農村、城鎮、部隊、家庭等領域親歷親為的生活,視野中的時代感讓我們體會到發展的力量。從這種力量中我們發現了主流大眾精神生活的富有,也從貧與富的反差中捕捉到了道德精神的歸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好人的質樸、正義二直在痕痕冰冷的理性中悄悄地回歸自然。
置身於民間而以社會的責任感去書寫、評說社會問題,無疑是最不平凡的一面,那是在為不正常的心靈尋找出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基層文學的常青樹,是這個社會伸張正義、正氣與反映各個時代人生主流生態的代言人。無論貧窮或富有,他們都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們都在自己的道德操守中吐納良知、洗鍊精神,身體力行。他們的文章告訴我:人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比一代強。在改革開放後日趨繁榮的今天,林家父子的筆下都寫著向前向上的成分,盛開的都是向陽花。
止筆封序之際,索性借用林自仁先生的話與讀者共勉:
“只要能力許可,我願意幫助更多渴望得到愛護的孩子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鼓與呼,是我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
林愛華的父親林自仁是一名在鄉村執教36年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孩子有當過工人經過商的,有當農民的、有在政府機關專事文化工作的,還有當兵衛國的,這樣把工農商學兵行業做全了的書香之家並不多見。書稿之外一摞發黃的剪報本更證實了這個家庭的榮譽是兩代人半個多世紀洗鍊出的征痕。《中國文化報》《文藝報》《中國人口報》《中國老年報》《教師報》《遼寧日報》《人生》等報刊發表過的文章可謂是這位70多歲老人的人生寫照。無論求學、種田還是教書育人,從農村到城市,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無論世事如何變遷,這個土生土長的家庭始終把文化之根扎在城鄉社會的泥土裡,開出樸素花,結出豐盛果。
他們的文字沒有杜撰的印痕,卻打上了歷史的烙印。
從林先生尋師到訪師三篇記事中可以看出:自青年時期在師範學校辭師離校到年逾古稀,半個多世紀的念師、尋師歷程,林先生的確把尊師重道做到家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輟學只是因為要回鄉侍奉他的祖父(他們父母都在此時英年早逝了)。林老先生陽光的一生、仁愛的一生也是他為文的主題。兒子向陽在給妹妹愛華的信中寫道:“對我們來說,誰也寫不出爸爸用品德加良知做出來的文章,這是歷史交響的畫卷,這是精神文明的樂章,這是向善向美的追求,這是留給今天、明天、後天的財富,這是人生寫意的卓傑之作,集一生之大成,豪華落盡,白璧無瑕。”
林先生長子向陽(筆名北月)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當過國小教師、戰士、報導員、巡邏艇艇長、宣傳幹事、政工科長、出版社編輯。他的筆下洋溢著軍人特有的陽剛之美。“槍不肯在奔流架起的溫床沉睡,在夢訪兒女情長時候唱響國歌”是他界江生活的人生寫照。這名在黑龍江上當過水兵的青年軍旅作家也算是“北大荒”的傳承人吧!
“為什麼戰機駕長空?雄鷹說:天是地的囊。為什麼戰艦出海洋?巨鯨說:水是地的養。為什麼軍徽紅勝火?朝霞說:人是神的槍。為什麼花兒這樣鮮?春天說:我為秋成長。為什麼春色是戎裝?和平說:使命運國防。為什麼旗幟這樣紅?紅星說:那是華夏漿。為什麼葵花不迷茫?太陽說:光是我最亮。為什麼長征那么長?長城說:我是中華牆。為啥義勇軍還歌唱?歷史說:血是肉的梁……”
人民軍隊的赳赳之氣,昂揚之威在作者的筆下氣宇非凡。志氣可佳,豪氣可佳,精神可佳。正是有這些子弟兵捍衛精神的傳承,我們的長城才堅不可摧。
林愛華系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當過鄉村教師、編劇,現在朝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工作。她的筆下洋溢著愛的溫情。伴著自己成長曆程的鄉土散文作品語言質樸、細膩,敘事自然流暢,文筆溫和、恬淡,鄉村故土的、醇厚自然風情躍然紙上,透射出中國傳統的親情友愛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舅爺》的字裡行間滾動著善良的眼淚,情深意長。《鄉村的女人》寫得靈動,似一縷山風撲面而來,似一股清泉汩汩躍動,把鄉土人風刻畫得活靈活現。
林家父子深愛自己偉大的國家,他們把文章做到了真處,把人做到了好處,做在了家裡,做在了軍營,做在了民間。他們能在逆境中成長起來,是因為他們滿懷希望、滿懷求索與理想,在各自的崗位上自覺擔當起呼喚時代良知的責任。這不啻是一種植根於千家萬戶的精神道德之精華,也是古樸善良民風之濃縮,閃耀著民眾文化的智慧之光。
理想和人格的追求是這個家庭的主題,他們崇尚英雄和先進精神,他們的作品取材於農村、城鎮、部隊、家庭等領域親歷親為的生活,視野中的時代感讓我們體會到發展的力量。從這種力量中我們發現了主流大眾精神生活的富有,也從貧與富的反差中捕捉到了道德精神的歸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好人的質樸、正義二直在痕痕冰冷的理性中悄悄地回歸自然。
置身於民間而以社會的責任感去書寫、評說社會問題,無疑是最不平凡的一面,那是在為不正常的心靈尋找出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基層文學的常青樹,是這個社會伸張正義、正氣與反映各個時代人生主流生態的代言人。無論貧窮或富有,他們都能面對現實、接受現實。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們都在自己的道德操守中吐納良知、洗鍊精神,身體力行。他們的文章告訴我:人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代比一代強。在改革開放後日趨繁榮的今天,林家父子的筆下都寫著向前向上的成分,盛開的都是向陽花。
止筆封序之際,索性借用林自仁先生的話與讀者共勉:
“只要能力許可,我願意幫助更多渴望得到愛護的孩子們。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鼓與呼,是我為之奮鬥終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