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正(台灣斫琴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立正
  • 國籍:中國
  • 祖籍:山東萊陽
林立正祖籍山東萊陽,幼年隨家人來台,因為家貧,高中畢業後常年出海捕魚。如今雖已年過古稀,但對與古琴的緣起,他至今還歷歷在目。
為製作一床好琴,林立正選擇了他所知“最好的木頭”——阿里山檜木。根據對古琴內部結構的推測,花了近兩年時間,林立正的第一床琴總算完成了,但琴弦又該上哪去買呢?後來他輾轉找到古琴名家孫毓芹,經指點才慢慢摸到制琴門道。
憑著對制琴的熱情,林立正放棄出海,研究木質、漆性,到處尋找木頭,進校園旁聽木材化學、物理課程,想盡一切辦法彌補短板。他坦言“當時就想著一頭鑽進去,沒這個狂熱是做不下去的。”
制琴是一個傳承久遠的行業,斫琴師向來多是密技自珍,唯恐技藝外流而被人學習超越。而在林立正看來,制琴技術屬於人類,他只是幸運地發現了一些別人沒注意到的細節罷了。基於將技藝傳之於世的責任感,1996年他決定開班授徒,至今已培養百餘名學生。
他回憶說,雖然第一批只有8個學生,但實現了教學相長。通過教學,他修一個琴面的時間從原來的兩天縮短至兩小時。“刀子下去就知道位置在哪,閉著眼睛,敲一下摸一摸就知道到什麼程度了,就像大醫院的小醫生,熟能生巧。”他說。
古琴製作首重選材。“好材料要舉之輕、擊之松、折之脆、撫之滑,木紋要直,要達到這些條件,最起碼年代要久遠。”他說。
製作工序也很關鍵。林立正認為,好琴的特質首先是聲音要好,其次外形雅致、結構堅固。“古琴製作需要先做好琴面再試音,試音發現哪邊悶,然後從裡面修,表面不動。這樣才能讓木頭和琴弦共鳴的效果發揮到最好。”
他還嘗試用古法改進琴的結構。“古人的心血我們不能糟蹋了。”他舉例說,老木頭在空氣中久了會“呼吸”,夏天會吐水分,帶樹脂出來,日復一日,樹脂越來越少,木頭與弦的共鳴空間就越來越大。如果用現代技術,拿膠填滿幾百年好不容易“長”出來的小縫,那聲音就完了。
1990年,時任台灣和真琴社社長的林立正赴成都參加古琴藝術交流會,兩年後又率團赴大陸演出,是兩岸古琴交流的先行者。此後,他還在台灣參與、主辦過多屆古琴演奏會,邀請大陸代表來台演出。
如今,他幾乎每年都赴大陸參加古琴交流活動。他認為,兩岸應加強在古舊材料鑑定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林立正還打算去北京開工作室。他認為大陸老琴多,古材料資源豐富,他希望努力讓更多古琴“復活”。
林立正的次子林法是他最默契的夥伴與知音。林法自幼學習古琴,曾赴北京就讀中央音樂學院古琴演奏專業,畢業後在吉林藝術學院任教。他還與父親一起制琴,開設“太古琴館”教授彈琴。
就像古琴講究溫潤涵蘊,對自己的藝術成就,林立正總是謙虛以對。他相信,所有堅持都是為制一床傳世之琴,正如唐代制琴家雷威所言:“選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