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明(革命烈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玉明,化名邱琳、林楓、林鳴風等,1912年出生於廣東省梅縣丙村鎮竹筒壩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林玉明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其父林公武,為人憨厚老實,一貫在鄉間替人抄寫書信,賣文為生;其母謝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勤勞儉僕,性格溫柔,待人和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玉明
  • 別名:林炳曾、邱彬、林楓、林鳴鳳等化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梅縣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42年
  • 職業:江西省委執委兼統戰部長
  • 畢業院校丙村中學
  • 信仰共產主義
林玉明(1912—1942年),家名林炳曾,參加革命後曾用過邱彬、林楓、林鳴鳳等化名,梅縣丙村竹筒壩人,1912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19年春,林玉明便開始在本村族人開辦的正本學校讀書。1926年春,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丙村中學。這時,一批先期丙中畢業,在梅城讀書的校友由黨團組織派回母校丙中進行革命串連活動,在他們的影響和幫助下,林玉明從中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進步{艮陝。1926年冬,和溫文根等一批同學加入了共青團,並成立共青團丙村支部,書記溫文根,林玉明等為委員。
1927年5月12日,梅城工人舉行武裝暴動,丙鎮工人在丙鎮工會領導下也於13日舉行武裝暴動,攻占了警察署、區公所,取得了暴動的勝利。但不久,在國民黨反動派鎮壓下,丙村暴動也遭失敗。武裝被迫分散隱蔽,黨團組織轉入地下秘密活動,運用各種鬥爭方式,破壞通訊設施,散發傳單標語等。在丙村黨團支部領導下,林玉明做了許多工作。1927年下半年,隨著中共丙村區委成立,共青團丙村支部也升格為區委。溫文根為書記,林玉明與郭潛分任宣傳、組織工作。1928年春,為便於領導丙村地區的革命鬥爭,根據上級決定,黨團組織合併,由中共丙村區委統一領導,林玉明被推為中共丙村區委委員,負責聯繫丙鎮工人支部的工作。由於白色恐怖的加劇,特別是‘扎田事件’梅縣黨組織被敵破壞後,國民黨反動派到處搜查黨團花名冊,造成黨團員不斷走失。為健全團縣委工作,1928年夏秋間,林玉明奉組織之命,調團梅縣縣委工作,先任宣傳部長,後任緝織部長、書記。那時,黨團梅縣縣委剛剛恢復,工作重點仍放在梅城鎮學生青年中。經過一段動亂之後各中學團員思想都比較複雜,支部工作面臨極大困難。為儘快把團組織恢復和健全起來,林玉明經常秘密奔忙於梅城各中學之間指導、督促和檢查各支部工作。
1929年10月,朱德率領紅四軍來梅,玉明和梅縣縣委同志一起做了大量組織工作,紅軍退出梅城後,反動勢力又漸囂張,到處捕人、殺人,白色恐怖很猖狂。林玉明由於革命工作需要經常出頭露面,也引起了當局的懷疑、涉嫌,因而被捕入獄。在獄中,因反動當局未抓到證據,他也拒不承認參加革命活動,直至1930年6月,經當時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同族鄉紳林一岳利用與當時剛上任的縣長江璇的親戚關係保釋出獄。其後,在家養病調理了半年多時間。這期間,他又秘密與他曾領導過的丙村地下黨組織發生了聯繫。當時革命形勢處於低潮之中,丙村地下黨組織與上級已失去聯繫,轉入更為秘密的活動。組織上考慮他在丙村活動已不適應,加上其家中父老也不放心他在丙村,令其外出南洋做生意,於是決定他外出暫避風聲,派陳孟仁、陳慰慈和他一起到上海去尋找組織。1931年8月初,他們揚言往南洋謀生離開丙村,到香港後不久,“九·一八”事變發生。考慮形勢已變化,家鄉黨組織仍需要有人負責聯繫,於是又決定陳孟仁留下回鄉,林玉明則與陳慰慈轉而去土海。
1933年初,林五明、陳慰慈從上海回到梅縣鬆口松西中學任教。這年8月,他應老共青團員、老同事張榮德邀請,作《鬆口周報》報社編輯。任編輯期間,一面保持與中共丙村地下黨組織的聯繫,一面通過辦報,宣傳進步思想,廣交朋友,團結周圍進步青年。1935年春,林玉明、陳慰慈和在鬆口周報》任編輯時結識的王勉、陳海萍、謝影等老黨員老團員,組織一批進步青年,成立了“鬆口青年讀書會”,學習馬列經典著作、哲學、社會科學書籍及其它進步書刊。讀書會還經常召開時勢座談會和學習黨提出的抗日救國方針及其有關抗日救國文章,使廣大青年認清抗日形勢,提高了政 治覺悟。
1935年夏,鬆口青年讀書會已擴大到上百人,為了有一個供青年集中和聯繫的中心,林玉明決定自己創辦一間報社,作為宣傳進步思想和聯繫、團結民眾的機關。於是,玉明等利用鬆口有名紳士溪口的謝作人、橫山的楊榮、謝卓云為爭取民眾提高身價辦報社的欲望,創辦起《梅東民報》社,親任總編輯。他夜以繼日地緊張工作。
《梅東民報》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報導全國各地愛國運動訊息,揭發社會的黑暗面,讚揚當時社會上好人好事,成為當時鬆口較進步的一家私人報紙。
1935年冬,《梅東民報》因登了—:則鬆口倒車地方劣紳因分贓不均,造成狗咬狗的風波,引起國民黨地方政府的藉口干涉。林玉明等為了保存基地起見,主動將《梅東民報》更名為《東方民報》,由周刊改為半月刊。
報社改名後,迎來振奮人心的紅軍勝利到達陝北的喜訊。不久又傳來北京學生在黨的領導下,發動了12月9日舉行的愛國示威遊行運動。為了回響北平學生的愛國行動,林玉明在《東方民報》的頭版頭條上登於這則新聞,並發動各愛國團體回響北平學生的愛國主張,迎來了波瀾壯闊的1936年愛國運動高潮。
1936年初,“青年讀書會”在林玉明等積極工作下,已發展為200多個,為更廣泛地團結廣大進步民眾,“青年讀書會”改名為“大眾讀書會”。並以讀書會為基礎,成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抗戰爆發以前梅縣革命鬥爭的領導核心,也是領導救亡運動及團結廣大愛國人士的組織,這個“共產主義小組”直至1937年1月恢復重建梅縣黨組織後才消失。
1936年9月,《東方民報》遭到梅縣國民黨當局無理封閉。《東方民報》被封閉後,在“共產主義小組”的領導下,當即成立了《平報》報社,繼續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及有關各地愛國運動,林玉明仍為報社主要負責人。1936年12月下旬,他參加了中共韓江工委書記李碧山領導下的梅縣抗日義勇軍。1937年2月,經李碧山批准,他恢復了黨籍。此後受組織委派,到松源六甲中學任教。9月,他回到丙村活動,與謝影等在丙村成立“回鄉工作團”等進步組織,積極開展抗日活動。
1938年2月,丙村黨組織通過老共青團員、白渡悅來公學校長葉夢友和在丙村的悅來公學校董事會的關係,派林玉明到悅來公學教書,開展革命活動。他首先恢復和發展-了葉夢友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共悅來支部,不久又發展為中共悅來中心支部,轉歸梅屏區委領導。以支部為領導核心,成立以悅來公學教師為主的“梅屏區各屆抗敵後援會”、“梅屏區教師抗敵同志會”,在學生中則組織了黨的外圍組織“悅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校外,悅來各鄉村辦起20多間宣傳抗日救亡進步思想和讀書識字的夜校。每個夜校通過“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隊員領導,利用晚上深入到各個村落進行演戲,每逢圩日,夜校學員到街上進行演講,使抗日救國道理家喻戶曉。在黨組織領導下,悅來農村還發動和掀起“一個銅板的抗日救國運動”,把募捐的數百元錢直接寄往延安,支援抗日,因而受到梅屏區委、梅縣縣委表揚,悅來鄉被譽為“小延安”,悅來公學成為當時梅縣抗日救亡活動最為活躍的一間學校。
1939年冬,中共梅縣中心縣委改組,林玉明被提名為宣傳部長,因他不願意擔任此項工作,受到組織的批評,他感到難於接受,於是提出調動工作,後經上級組織批准,1939年下半年,隨原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的郭潛到江西省委工作,被任命為江西省委執委兼統戰部長,但因長期艱苦的工作,積勞成疾,到江西不久,便患嚴重肺病,住院治療。1941年春,由於叛徒出賣,在醫院治病的林玉明被敵特監視。1942年七八月間的—天,兩名國民黨便衣特務闖進他的病房,威逼他承認共產黨員並交代黨的組織,但他至死不允。特務無計可施,便凶相畢露,對病重的林玉明拳打腳踢,大打出手,最後被特務殘暴地用雙手活活掐死。時年僅3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