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承

林炳承

博士,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90年代致力於毛細管電泳研究,近十年從事微流控晶片實驗室研究,並以生物醫學和藥學為主要套用對象。已發表論文260餘篇,出版《微流控晶片實驗室》《圖解微流控晶片實驗室》等著作7部,申請或持有微流控晶片領域發明專利50餘項。獲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遼寧省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獎項。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約50名。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2002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炳承
  • 出生地:浙江寧波
  • 出生日期:1944年11月21日
  • 職業:博士生導師
個人信息,個人簡介,工作簡歷,獲獎情況,代表論著,

個人信息

林炳承林炳承
林炳承,1944年11月21日出生於浙江寧波,1962年考入南京工學院動力工程系,1968畢業後,在鞍山化工研究所工作十年,1978年被錄取為中科院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1986年獲博士學位。現任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個人簡介

林炳承80年代從事色譜研究,90年代起從事毛細管電泳研究。毛細管電泳是分析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作為主流測序技術已對人類基因組工程的提前完成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並被視為當前正在迅速發展的微全分析系統(μ?TAS,又稱晶片實驗室)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晶片毛細管電泳為代表的μ?TAS技術正以強勁的勢頭向生命科學的各個相關領域滲透。1991年起以毛細管電泳為主要手段,以生命科學中基因、基因表達產物蛋白質和藥物(特別是手性藥物)為主要對象,針對它們的分離、分析和相互作用問題,開展基礎理論、方法發展及各種套用研究。其中包括篩分理論、篩分介質及其在基因分析和其因診斷中的套用;親和理論、親和介質及其在蛋白質分析、蛋白質與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套用;拆分理論、折分介質及其在145種商用手性藥物拆分中的套用;臨床毛細管電泳及其在代謝產物分析中的套用以及毛細管電泳分離模型理論等。
1999年起開始生命科學中的晶片毛細管電泳研究。
他迄今為止已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1992年後發表關於毛細管電泳的論文130餘篇(約50%在國外刊物發表,被SCI收錄),曾出版《毛細管電泳導論》、《高效液相色譜在生命科學中的套用》等著作5部,申請專利6項,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遼寧省科技進步獎3項。1999年4月在美國《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雜誌發表的關於腫瘤標記物測定的文章,被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ry)作為當月主要新聞在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美聯社、路透社、新華社和國內外諸多報紙競相介紹。1999年8月,《美國實驗室》(American Laboratory)雜誌從頭版起以"Chinas Dalian Institute Promote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中國大連研究所推進毛細管電泳發展)"為題發表三版的文章,介紹他所領導的研究集體在毛細管電泳領域作出的貢獻和主持第二屆亞太毛細管電泳會的成果。
1991、1993、1995、2000年林炳承曾先後四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1997、2001年先後兩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此外他還承擔了科學院的多項任務,參與973課題1項。
與此同時,共培養或正在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30餘名,博士後1名,其中2名博士生獲中科院院長獎,1名博士生科院冠名獎。1名入選"200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並為當年全國分析化學領域唯一一篇獲此榮譽的博士論文。
林炳承現為中國化學會毛細管電泳專業組組長。1999年起任國際《電泳》(Electrophoresis)雜誌編委。1999、2001年先後兩次主持專輯編輯。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部分析環境組評審委員(1996-1999),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審委員。
他曾為德國洪堡基金(AvH)研究員(1987-1988、1994)。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UB)訪問學者(1989)。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研究員(1999)。1992-2000年先後受聘為香港大學生化系、德國Tübingen大學、香港大學化學系、美國Truman州立大學、香港大學兒科系訪問教授;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兼職教授。曾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毛細管電泳會(1993、1995、1998、2000)和第一、二、三屆亞太毛細管電泳會(1996、1998、2000)主席或主席之一。曾應邀在近20次國際會議作大會邀請報告,在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國內的北大等50餘所大學或研究機構講課或作學術報告。

工作簡歷

德國 Tübingen大學、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訪問學者;德國 Tübingen大學、美國Truman 州立大學、香港大學、義大利科學院客座教授;德國洪堡基金(AvH)、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 Fellow。 第一至八屆全國微納生物化學分離分析會議主席或主席之一,全國毛細管電泳專業小組組長;第一至第五屆、第九屆亞太國際微分離分析學術會議和第一屆亞太國際晶片實驗室學術會議主席或主席之一,Electrophoresis 雜誌副主編,“Miniaturization in Asia Pacific”專輯客座主編 ,Lab on a Chip雜誌編委,JBBM 等雜誌編委。

獲獎情況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
2002年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

代表論著

1. Bo Ma, G.H. Zhang, J.H.Qin, B.C.Lin, Characterization of drug metabolites and cytotoxicity assay simultaneously using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device, Lab on a chip, 2009,9(2), 232-238, (cover image)
2. W.W.Shi, J.H.Qin, N.N. Y, B.C.Lin, Droplet-based microfluidic system for individual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ssay, Lab on a Chip, 2008 ,8(9), 1432-1435, (cover image)
3. N.N. Y, J.H.Qin, W.W.Shi, Xin Liu, B.C.Lin, Cell-based High Content Screening Using an Integrated Microfluidic Device, Lab on a Chip, 2007,7(12), 1696-1704, (cover image)
4. 林炳承 秦建華著,《圖解微流控晶片實驗室》,科學出版社, 2008),9
5. 林炳承 秦建華著,《微流控晶片實驗室》,科學出版社,2006,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