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炯燦,祖籍揭西,出生於香港米商家庭。這位“香港米王”、今日香港的超級富豪,從70年代開始,對他經營的米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小包米”到“真空包裝”,這些富有創意、與眾不同的舉措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也使他的米業生意直線上升。他擁有的財富據有關資料估計逾5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炯燦
- 籍貫:廣東省揭西
- 出生地:香港
- 介紹:香港的超級富豪
基本資料,個人簡介,職業生涯,影響與評價,
基本資料
姓名:林炯燦
籍貫:廣東省揭西
個人簡介
林炯燦的父親林拔中,自少年時便在廣州一間鋼鐵廠當小工,後來到星洲學藝,再返回廣州進捷和鋼鐵廠工作,升任至副經理。
1946年,林拔中在香港創辦了“源隆行”,經營水果、成衣、電池等,1955年取得食米商牌照,為林家米業的發展奠下了基礎,也為這個家族積累了第一筆財富。
林炯燦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成長了他的兒童、少年時期。自幼他十分頑皮,無心向學,轉了好幾個學校都是父親頗費口舌,才能勉強升級。父親一氣之下在他12歲時便把他送到澳洲讀寄宿學校。遠離家庭的林炯燦卻發憤起來,苦讀書本,每次考試都不過前7名,後考入了澳洲新南威爾省立大學進修經濟。
職業生涯
畢業後在澳洲一家電器公司當會計,到1963年應父親之召才回到香港,並被父親安排到他公司屬下的果欄工作。當林炯燦在回憶這段辛苦的“跑腿”生涯時,他卻說:“回想起來,真多謝父親當年給我的艱苦磨鍊。”也許這就叫“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吧。
於是,當1970年,其操勞一生的父親林拔中因病突然撒手塵寰時,林炯燦便成了林氏家族生意的“群龍之首”,初掌家業還是戰戰兢兢的,但他是個不甘寂寞的人,當時他覺得香港社會的飛躍發展,市民對食品的衛生和包裝要求也將越來越高,於是他決定引進加工設備,用“飛砂走石、飛釘走鐵”的科學手法,處理食米,這在香港同行中是先驅。同時,林炯燦也看到,香港的家庭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在稍稍改變,由原來的“大家庭”變成“小家庭”,本來城市家庭購米就不可能像農村屯米一樣以大麻包論數,因此他靈機一動在包裝上做文章,首先推行食米包裝的變革,以小包裝上市,這種包裝一上市便受到了市民的歡迎,港島米商也競相效仿。 他勇敢地將事業推向發展,走向未來的輝煌。
對經營米業的米商來說,食米中的“谷牛”可說是面臨著的最大問題,林炯燦同樣為對付這難題傷破腦筋,但他不相信同行老行尊們認為谷牛無法消滅絕跡的說法,在小包裝成功之後,他又思量著如何令谷牛絕跡,以便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
他的這個想法說出來之後,卻被米倉的老師傅搶白一番,認為他在做白日夢。不過,林炯燦沒有就此罷休,仍然鍥而不捨地研究消滅谷牛的辦法,如入魔道般一心想要解決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難題。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日本雜誌上看到一種叫“真空處理法”,他終於找到了入手的途徑,想到效仿日本的“真空處理法”,包裝食米,驅除包裝內的空氣,利用大氣壓力把包裝內的蟲卵擠破,使谷牛在真空環境下難以生存。
有了思路,林炯燦立馬行動起來。他向家族支取了20萬元作經費,找來幾位朋友包括澳洲大學化學系博士羅小華、德國大學機械工程師翁榮豐等技術專家,一起埋頭苦幹搞研究開發,一乾就是2年,終於在1980年制出了第一部“真空包裝”機器。第一代機器雖然很簡陋,還要3個人一同來操作處理,12秒鐘才裝一包米。然而,這卻創造了銷售條件,令他推出的食米一鳴驚人,得到消費者的接受。
這個做法,使林炯燦迅速地建立起他在香港的米業王國。
影響與評價
他憑著創新和誠信,使他的商業王國的實力進一步提高,市場擴展到東南亞、中國大陸、美國、加拿大等,前景十分輝煌。 伴隨林炯燦走向成功是一個“敢”宇,正因為他那股敢於嘗試的精神,改革了傳統米業經營,推動了“米業革命”,使他也冠上了“米業大王”的榮譽。稱林炯燦為“米業革命者”,一點都不假。就是這位“香港米王”、今日香港的超級富豪,從70年代開始,對他經營的米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小包米”到“真空包裝”,這些富有創意、與眾不同的舉措受到消費者的喜愛,也使他的米業生意直線上升。今日林炯燦掌舵的家族源隆集團,經營的業務包括食米出入口、地產、貨倉、膠袋製造、印刷、鋼鐵以及物業,施下的金源米業經銷的食米有60多種牌子,銷量占了香港耗米量的兩成,他擁有的財富據有關資料估計逾5億元。
林炯燦的勇敢膽略還表現在他在香港市道冷落的時候將“金源米業”推上市。當時是1991年,中東戰爭處在醞釀期間,中英關係因香港新機場問題出現“冷戰”局面,以及滙豐遷冊等不利因素,很多準備上市的公司都認為此時並非上市的好時機。而“金源米業”在這種情況下上市不需要膽識是什麼?!當然,林炯燦會有說法:“我們曾考慮這問題,但想深一層後,決定如期上市,因為無論太平盛世,或是戰火頻頻,香港人都要食米……。”
於是“金源米業”上市後認購反應甚佳,認購額近23倍。 在經營的路上,林炯燦就是這樣敢於嘗試,使他走向成功。當然,做為米商,他認為成功之道更是:“品質、品質、又品質。單靠廣告不成,否則消費者試用後貨不對板,便沒有下次交易。做生意一定要待人以誠,信用最要緊,一次失信,便難再建立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