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作品:形影之間觀世事

林清玄作品:形影之間觀世事

《形影之間觀世事》是線裝書局2013年2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林清玄。

基本介紹

  • 書名:林清玄作品:形影之間觀世事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頁數:225頁
  • 開本:16
  • 作者:林清玄
  • 出版日期:2013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200737X, 978751200737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形影之間觀世事》編輯推薦:最具影響力的華語散文大師林清玄越過滄桑,痛定思痛後的入世之作,大陸獨家首發!世事越是濁惡,心境越要清明。——南懷瑾、余秋雨、于丹鼎力推薦!

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著名散文大師,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任台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主編等職。二十歲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蓮花開落》,正式走上散文創作的道路;三十歲前攬盡台灣各項文學大獎;三十二歲與佛法結緣,入山修行三載,出山後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出版“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五十二歲完成《林泉》、《清歡》和《玄想》,被選為台灣中學生優秀讀物。
他從文學到佛學,悲智雙運,情境兼容,不斷創造推新,自成一家之言。三十多年來,他著書百餘部,且本本暢銷,風靡整個華人世界,被譽為海內外最有影響力的華語散文大師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他(林清玄)顯然是特立獨行的,只是不憤世,不嫉俗,不令人如鯁在喉。姿態超然,風度溫和。
——《讀者·原創版
林清玄以他從容單純的文字,以他高遠的思想,在時間的暗流里為我們撫平流年的傷痕。
——文軒網書評

名人推薦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談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滿禪境的喜悅,吸引人們進入一種質樸尋常、又自主尊嚴的精神境界。
——余秋雨
我讀了很多林老師的作品,我在林老師的茶香里悟到了太多,我說我懂得了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叫作林清玄。
——于丹

圖書目錄

自序藍之又藍
卷一形影之間
形與影之間
不要失去桃花源
時代已經變成這樣
夢的台北
比景泰藍更藍
不能使人巧
李鐵拐的左腳
逐鹿天下,無限江山
地上的魚
向北極靠攏
風乎舞雩,詠而歸
牛肉汁時代
教育的濁水溪
文化艷星
莫扎特朱古力
卷二滄海浮生
從最根深處站起來
荷珠·秀秀·貓的天堂
思想起隨風飄去的陳達
帶你去見洪通
在霧裡生活
藍天與黃土地
快打旋風
素麵相見
想要彈同調
自然就是美
高陽身後事
更忠於原味
卷三寬懷世事
台灣錢淹頭殼
乾淨的選舉
泛性與泛政治
公共意志與社會品質
匈牙利·吐魯番·烏魯木齊
陪郎客搖來搖去
台灣“廉政院”
施工中
紅唇族
量販與質販
一元化的教育
十一點在街上行走
小難與巨蛋
荒野中建大廈
民俗村,馬上辦!

序言

藍之又藍
夏天的時候,我返鄉居住。由於我的故鄉離作家鐘理和的紀念館不遠,於是我約了兄嫂,帶上孩子一起去鐘理和紀念館瞻仰。車子開到半路,正穿過美濃鄉間秀美的田園時,突然雷聲大作,一陣氣勢洶洶的西北雨漫天潑了下來。然後我們經過雙溪,轉入笠山,到了紀念館,發現裡面空無一人,雖然大門開著。
我們在館內看了鐘理和的遺稿,以及他的照片、銅像和陶像。我站在紀念館二樓的陽台上,看著連綿的雨,想著這非常熱帶的林木之中,是如何誕生一個令人欽仰的作家的呢?
當我們回到一樓的入口時,我看到紀念館在出售鐘理和的遺作、美濃的風景明信片,這些收入將作為紀念館的基金。我對大哥說:“我想買一些書和明信片送給朋友。”可是紀念館中空無一人,我繞館一圈,呼喝道:“有人在嗎?”
無人回應。
我看到大門旁邊貼了一張紙條:本館因人手不足,只有星期六和例行假日開放,平日若要參觀,請順著館前左側的小路向前走一百公尺,找鐘鐵民。
我指給哥哥看,他說:“那我們去找鐘鐵民。”
“這樣不好意思吧?”我擔心突然造訪會驚擾鐵民先生。
哥哥說,他和鐘鐵民都在美濃的中學教書,算是舊識,鐘鐵民又是我大姊的孩子的國文老師,因此突然來訪應該不會驚擾他。哥哥還消遣我:“你已經染上台北人的壞習慣了,看朋友還要先約好時間嗎?”
我們沿小路前行一百公尺,一路上林木蒼盛,兩邊種了許多瓜果和蔬菜。我們一直走到一座門口有一棵龍眼樹的三合院前,那龍眼樹果實纍纍,我們在門口高喊:
“有人在嗎?”
“鐵民兄在嗎?”
我們喊了許久,無人回應。
我們只好沿著原來的小路走回紀念館,聽到遠處傳來“吧啦不魯”喇叭聲,原來是賣土製冰激凌的小販到紀念館來賣冰激凌。
“三十塊。”他說。
我買了幾個冰激凌給孩子們,我自己也吃了一個。這種“吧啦不魯”冰激凌又軟又綿,是我兒時最嚮往的東西,唯一不同的是小販當年的三輪車換成機車了。
“外地來的嗎?”小販邊挖冰激凌邊用帶客家腔的國語問。
我們尚未搭腔,他又說:“可憐喔!這是我們美濃的一個作家哩,聽說是餓死、病死的,寫字賺食實在是太艱苦了。”
“嘿,我還聽說,”那小販語氣較為神秘地說,“這個作家臨死之前傳下家訓,子子孫孫不得以寫作為業呢!”
小販賣了冰激凌,見紀念館裡沒有其他顧客,便跨上機車,回頭對我們說:“我先失禮!我賣冰,有賣就有賺,寫字的,寫了不一定有賺,這個你瞳嗎?”
哈!機車開走了。
“我懂!我懂!我懂!”我點頭如搗蒜,孩子們都笑起來。
那小販做夢也想不到,他是在教訓一個寫字的人。我在心裡想,像鐘理和先生一樣的悲劇,但願此後不會再發生。
看到賣冰激凌的小販的影子消失在檳榔林里,我覺得寫作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同,也是在暑熱焦渴的生命中販賣心靈的冰激凌,只不過沒有沿街叫賣罷了。 回到台北以後,我接到邱鴻翔兄的電話,他談到“台灣筆會”和“鐘理和文教基金會”正在辦“楊達、鐘理和回顧展”,希望能再一次向楊達、鐘理和等前輩作家致敬,從而喚起大家對文學的重視,並期盼儘快在楊達奉獻了半生的東海花園建一座“楊達紀念館”。
這個構想很令人安慰,說明了寫字的人雖然寂寞,也有很不寂寞的地方。
鴻翔兄把計畫寄給我看,我對其中的幾句話玩味再三,心中感慨。
這幾句話是:“蓋一座文學紀念館,定一個文學紀念日,為一條街道取一個文學性的名字……花費並不多,但是可以讓更多的台灣人浸淫於人文國度里,活得有氣質、有美感。”
是呀,別讓賣凍的看扁了!
每一個作家都有不為人知的寂寞的一面——或者在熱鬧的街頭踽踽獨行,或者在靜謐的山林思潮翻騰,或者坐在小小的書桌前寫下一道一道生活的刻痕——都是要獨力品嘗生命的苦汁和樂水的。
寫作既然是一個寂寞的事業,為什麼還要寫呢?
我想,寫作是來自一種不得不然,是內在的觸動和燃燒。這就好像一朵花要開放,那是不得不然;一隻鳥要唱歌,也是不得不然;一條河流要流出山谷,也是不得不然呀!
我總是相信,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處“清泉之鄉”,有的人終其一生不能開發,因而無法暢飲甘泉,寫作的人則是溯河而上,不斷去發現自己的清泉,並且翻山越嶺,把那泉水擔到市街上與人共嘗。
尋找泉水並挑擔到市街上的過程,是非常寂寞的,可是在市井中如果遇到知音,也有不寂寞的時刻,就像兩朵雲在天空相遇而變成了一朵雲。
陌生的人為什麼能相知相惜呢?為什麼通過文字能超越時空、超越阻隔呢?
因為在最終極之處,有一種藍比景泰藍更藍,有一種香比夜來香更香,使我們深信,每一個字、每一個思想都將在人間留下影響,也使我們無所怨憎、無所退悔地去實踐並完成我們對生命的識見。
文學家豈是為了紀念館、紀念日,或是一條街道而寫作的呢?把公園、街道、學校、紀念館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是那些缺乏自信的政客的標幟,哪裡是文學家的追求呢?
文學家是為世間的有情心靈而寫作的,是為自己的生命之泉而寫作的,是為觸及更藍的境界而寫作的。
此書有許多篇章談到文化、教育、社會和政治,因為作為一個文學家,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能獨存於世間,對於現實事務的關懷,正是使社會走向更圓滿之境的手段。何況,當我們說關懷眾生、解救眾生的時候,如果眾生處在不公平、不公義的社會中,將不能得到解救;如果眾生活在沒有文化、沒有品質的社會中,將無法得到提升與安頓。
這些年來,我寫了許多現實而人世的文章,都是來自一個深切的認知——人心需要覺醒、社會需要改革,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兩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講出“眾生平等”的教法,不只是在闡明佛性的平等,也是在打破封閉的階級制度,重建社會的公平。
當我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時而感到寂寞,如同開在深山溪谷中的百合,獨自維持靈醒的白,但也有不寂寞的時候,有如群樹站立在晴空麗日之下,體會拂過的微風,看見了遠天的彩虹。
不論寂寞或不寂寞,讓我們維持著比景泰藍更藍的心吧!不要失去關懷的能力,不要讓愛的泉源枯竭,不要斷絕了更清明的希望。
讓我們湛而又湛、藍之又藍,即使生活在濁惡的世間,也永不失去自清與無染的立志。
林清玄
台北永吉路客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