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經歷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讀書,長大後曾就讀於女子師範學校,後進北京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即進北京《世界日報》當記者,還曾當過編輯、圖書館館員。這些職業提供了廣泛的機會,使她能較深入地了解舊北京的社會風貌,為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許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說《
城南舊事》即取材於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灣後,即被剛創刊不久的《國語日報》聘為編輯。1951年《聯合日報》創刊,她被任為《聯合日報》副刊主編,她的丈夫為主筆。這一時期,她特別注意扶植和支持台灣的本土作家。如當時
鐘理和的稿子經常被退,林海音卻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見天日。鐘理和死後,林海音還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雨》,接著他的長篇小說《
笠山農場》也在《聯合日報》副刊上連載了。在主編《聯合日報》副刊時,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詩,內容是敘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飄了很久,最後飄到一個孤島上,金銀財寶慢慢用完了,於是陷在困苦之中。台灣當局認為這是影射
蔣介石到台灣後的生活狀況,把作者抓了起來,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編副刊了。
1957年《文星雜誌》創刊,林海音任編輯,同時又擔任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她創辦和主編了《純文學》月刊,直到1972年《純文學》停刊後,她又獨立負責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純文學叢書》。
1976年11月4日,中文報業協會第九屆年會在香港富麗華酒店開幕,林海音以台灣代表團團員的身份出席,並發表演講。她後期從事兒童文學。
外界評價
林海音的文學生涯發端甚早,始於北京,而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關係。林海音出身於
書香門第,她的父親
林煥文是優秀的愛國知識分子,早年受漢學的薰陶,後來又在“國語學校”師範部接受
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於台灣新埔公學,著名的日據時期的台灣作家
吳濁流做過他的學生。後來林煥文遠渡重洋到日本經商,在那裡生下長女英子——林海音。以後又遷居北京,任郵政局科長。林煥文人緣好,又慷慨仗義,這對童年的林海音影響很大。
長大後林海音生活情趣廣泛,不計犧牲,勇挑重擔,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承襲於父輩而發展於自身。由於父親早逝,面對生活和社會的重壓,林海音對社會的認識較之同齡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她創作小說的動力和源泉。在北京時,林海音已開始了文學創作。1948年回到台灣後初期的一段時間,她撰寫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大約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豐富,包括小說、散文、雜文、評論、兒童讀物等多種體裁,而以小說創作為主。
林海音作為台灣老一代的作家,對台灣文學事業的貢獻集中表現在小說創作、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三個方面。關於興辦刊物,前面我們已經講過,她除了擔任新創辦刊物的編輯外,還親自創辦《純文學》月刊達五年之久,並以選擇作品質量高而享譽文壇,推薦並發表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其宗旨與《純文學》月刊相似,選書認真,注意質量,頗受讀者歡迎,至今仍是台灣有影響的文學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謂為培育台灣文壇的一代新人傾注了心血,功績卓著。60年代以來台灣湧現出的許多文壇新秀,多受她的提攜和影響。這固然與她長期擔任報刊編輯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對文學事業的熱愛和對造就新人的熱情。台灣知名作家鐘理和的一生可概括為“生前筆耕,死後成名”,他默默筆耕一輩子,生前不為人們所知,而他的死後成名卻應歸功於包括林海音在內的幾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憶》一文中曾說起這件事。鐘理和死後,其長子寫信給林海音,請求她能幫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擔下來,然後用募捐來的錢出版了鐘理和的作品《雨》,這時距死者祭日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書《笠山農場》也在其周年祭時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終遺願。林海音還如同當年扶植鐘理和那樣,以其在文學界的影響來提攜
鐘鐵民,使鐘鐵民逐漸成長為台灣小說界的後起之秀。鐘氏
父子從林海音那裡受益良多,而身受這種恩澤的又何止鐘氏父子呢?林海音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
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時代的最美好時光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因此,她對北京很熟悉,對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灣也常稱北京是她的“第二故鄉”。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發生在北京,作者通過這些故事背景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風俗畫和風景畫,從中流露出作者對昔日生活的眷戀和緬懷,以及熱愛國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灣後,台灣的社會生活和鄉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她也因此寫了一些發生在台灣的人和事。總之,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台灣。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寫舊北京社會風貌的小說《城南舊事》,它曾被搬上電影銀幕而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影片通過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寫了當時北京形形色色和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後記”里說:“這幾年來,我陸續的完成了本書的這幾篇。它們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寫著它們的時候,人物卻不斷湧現在我的眼前,斜著嘴笑的蘭姨娘,騎著小驢回老家的
宋媽,不理我們小孩子的德先叔,
椿樹胡同的瘋女人,井邊的小伴侶,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僅從這個簡單的人物羅列里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
書香門第出身的知識分子,但她小說里的人物卻不局限於這個狹小的範圍之內。她關心廣大的社會,擅長描寫
形形色色的社會眾生相。她小說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階層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則是各種各樣的婦女。她致力於刻畫
中國婦女的勤勞、賢達、溫柔、善良的美德,更擅於表現她們心靈的桎梏和命運的悲劇。誇張一點說,她的每一篇小說都離不開婦女的悲劇。有人對此評價說:“她的寫作大都是針對婦女問題。但她往往能從世界性婦女問題的癥結,來思考今日台灣婦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達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做老一輩女作家的靈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說,由於時代潮流的限制,她們較少反叛性,她們的控訴和抗議是溫和與微弱的。”林海音的小說內容大抵是童年回憶中的“城南舊事”,小說中或深或淺含有自傳的痕跡。但是它的境地並不是窄狹的,如同一切有成就的作家那樣,她的小說是以小見大,從《城南舊事》可以窺見時代風雲。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台灣文壇也有一定的影響。
這位文壇一代才女因中風、肺炎、敗血症病發在
台北振興醫院去世,享年82歲。
代表作合集
散文集 | 《兩地》 《作客美國》 《芸窗夜讀》 《剪影話文壇》 《一家之主》 《家住書坊邊》 《窗》(與 何凡合作) |
散文小說合集 | 《冬青樹》 |
短篇小說集 | 《燭心》 《婚姻的故事》 《城南舊事》 《綠藻與鹹蛋》 |
長篇小說 | 《春風》 《曉雲》 《孟珠的旅程》 |
廣播劇集 | 《薇薇的周記》 |
其他 | 《林海英自選集》 《林海英童話集》 《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
此外,她還著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
黨員林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