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陳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

人物生平

林木陳(1596~1674),別號山翁,法號道忞(音民),廣東大埔縣湖寮鎮新村上圍人,是明末清初得道高僧,舊縣誌有載,為“廣東七奇”之一。
木陳出身於貧苦家庭,自幼聰穎過人,考取秀才後,因讀《金剛經》、《法華經》等經典而信仰佛教。初投江西廬山開先寺出家,後承父母命曾一度還俗,27歲再投先師門下,嗣法於浙江寧波天童禪寺密雲圓悟14年,為臨濟正宗三十一世。圓悟圓寂後,繼席天童禪寺住持3年,並先後在浙江台州廣潤寺、紹興大能仁寺、山東青州大覺寺當住持。順治十四年(1657)夏任天童禪寺住持,嗣法弟子20餘人。順治十六年奉詔入京打醮、說法有功,受清世祖順治帝敕封為“弘覺國師”,並賜重40兩銀印1顆,為漢篆“弘覺國師之印”。賜三衣(黃衣、綠雲緞袍、沉香色道袍及千針衲衣)。御書贈詩一首,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並以師禮事之,還於天童禪寺正殿左側欽賜“御碑亭”一座,敕文曰:“禪僧道忞,嗣法天童,傳宗臨濟,克證無生之旨,機自玄明,允通向上之關。”禪師離京返山,順治帝親送出京。
1661年,順治帝駕崩,禪師因感知遇之恩,曾作七律10首挽之,詞旨哀切,為人傳頌。道忞禪師於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二十七日圓寂,世壽78歲,葬於浙江平陽黃龍峰下。在天童禪寺內玲瓏岩建寶塔一座,內珍藏有禪師指甲、頭髮。道忞禪師生前所著《北游集》、《布水台集》、《語錄》被收入清初御製《大藏經》。

軼事典故

上京打醮
順治十六年清世祖順治腳踏組台帝欲為亡父超度,召集全國五百多位和尚到京打本醮。醮會已過六天,到會和尚無法滿足皇上“聽聲見面”的要求,皇上發怒說:“若七天后不能實現願望,這些飯桶和尚統統殺頭。”眾和尚束手無策,就在此關鍵時刻,遲到會的林木陳進入了打醮會場,因穿的袈裟破舊不堪,無人接待,他用手輕輕地在牆上一指,出現了一枚釘子掛背包,再指又出現一枚釘子掛雨傘,那時仍無人讓座(接待),禪師用手在凳子頭邊拖了拖,凳子長了出來,自己坐下。由此引起了周圍和尚的注意,異口同聲說:“高僧到了,我們的救星到了。”因此眾和尚擁林到皇帝面前接受“打醮”的艱巨任務。
當時順治帝提出打醮聽他父親的聲和見他父親的面的要求,林滿口答應,但認為“聽聲見面不能同時,聽聲不能見面,見面不能聽聲,要兩次打醮。”並且還提出三個要求:1、打醮過程要皇帝跪拜,就得跪拜;2、全體文武大臣及眾和嫌詢燥尚要自始刪蒸舟至終參加打醮;3、打醮需用燈芯搭台。皇帝聽到用燈芯搭台思考片刻,問林“用燈芯搭台?”林肯定地說:“是,用燈芯搭台。”結果皇帝都同殃拒兆意,事後林請求皇帝下令集中全國的燈芯供使用。
林木陳巧妙地用燈芯搭台打醮,和尚和皇帝同登醮台,超度七七四十九天,讓順治帝聽其父親皇太極的聲音,再超度七七四十九天,讓皇帝見了他父親的面。皇帝非常高興。,醮會後留道忞禪師在京城說法近一年。禪師在京居住齋宮,在萬善殿與學士王熙等相互問答,林對答如流,知識淵博,得到皇帝和眾大臣的好評。皇帝念禪師功高,敕封為“弘覺國師”,賜給黃金、珠寶,林說:“出家人食四方悼重故灶,不要黃金,珠寶。”隨即向皇上請求賜給金鑾殿上的大銅鐘供寺廟使用。順治帝應允,林木陳用傘柄挑起八人抬的大銅鐘回寺,皇帝還親送出京。
金鐘響步
傳說林木陳京城打醮說法回埔,傘柄鉤著順治帝賜給的大銅鐘,打從三河壩永福寺經過,寺內和尚熱情接待,談話中讚揚大銅鐘的鐘聲悅耳,是不可多得的國寶,眾和尚聽了向林提出將大銅鐘掛在永福寺,使鐘聲讓三條河的百姓都能聽見,林認為此意見可取,同意把大銅鐘留掛永福寺,但提出條件:“為使鐘聲讓遠近人士都聽得見,一定要在我離寺走出兩個時辰以後才可以撞鐘,我走越遠,鐘聲就傳得越遠。”永福寺和尚滿口應承。爾後,林離永福寺沿河直上茶陽,不到半個時辰,小和尚就急於撞鐘,結果鐘聲只能在一步路(十里)內的地方才聽得見,十里之外的百姓人家便聽不到此鐘聲了。
巧築石灰圳
三百多年前湖寮新村、古城、龍崗農田灌溉、生活用水主要靠雙坑小溪水供應,農事季節供水非常緊張。而葵坑員您水因穿龍窠阻擋檔察牛,流向梅潭河。當時眾鄉親決定開通穿龍窠山洞,讓葵坑水為大家服務,各家各戶派丁、出錢開山洞,結果事與願違,山洞開至中段陷了下去,洞裡的鄉民全部遇難,死了多少人,無法統計,只得在洞口清點雨笠,才知道死亡人數達百人以上。發生了這樣的意外事故後,就再也無人敢提利用葵坑水了。就在眾鄉民束手無策之際,林木陳道忞禪師回家省親,他發現此情況,即帶領部分紳士探明水路的山林阻擋情況,提出改線意見,決定用巧妙辦法移掉五虎山後面甲子口的山,然後親自選好圳址(現鑄鍋廠址),採用三拱式水渠的設計,以石灰、沙石混合糯米飯配製而成的建築材料,夯築成了一條數十米長、一米多寬的水圳,把水引向新村、古城、龍崗灌溉農田,解決了眾鄉民用水難的問題。“石灰圳”由此得名。
縣衙朝北開
林木陳道忞禪師,在京打醮說法成功,順治皇帝非常讚賞。封官賜錢給他都不要,只求皇上準許其出生地——大埔縣,衙門特準“朝北向”(全國所有縣衙門都朝南開,誰朝北開就逆旨)。皇上問為什麼?林說:1、心向北面的朝廷;2、大埔縣城地形地勢所限,縣衙設在低洼的茶陽街常受洪水危害;3、向北可以利用金山頂龍勢。皇上覺得有道理,同意大埔縣衙門由朝南改朝北,建在茶陽順金山龍勢的山腳,避免了洪水的危害。
心遠地偏
“心遠地偏”是大埔縣湖寮鎮古城五棟祠後面一古屋屋名,此屋建於清初,光緒初年重修至今,屋上、中、下三堂完好,門樓朝東,屬典型的客家日字屋。屋名“心遠地偏”的楷書清晰可見。屋主人稱門樓字是明末清初高僧林木陳手書。清順治年間,副貢出身在縣衙當官的藍朱公與高僧林木陳道忞禪師,既是同窗又是好友。藍辭官還鄉建造房屋,請林木陳題寫屋名。林根據藍決心棄官遠離塵世之情況,特書“心遠地偏”之屋名,從而肯定藍公的高風亮節,具有與陶淵明相似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遠離世俗束縛之行止。
乾隆年間大埔縣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地裂,民眾當時稱天地轉側),茶陽、湖寮等地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無法統計,唯獨“心遠地偏”的房屋未損分毫,連該屋旁的豬舍、雞舍都完好如初,當地百姓紛紛議論說:“林木陳公是神,‘心遠地偏’屋舍是林木陳公保護的結果。”爾後,古城百姓凡六畜發病都到“心遠地偏”門樓刮取牆苔給禽畜治病,非常靈驗,從此“心遠地偏”聲名鵲起,林木陳公更為神化。
書聯警世
林木陳公一生行善食齋而得道、為人愛憎分明,對那些橫行霸道、欺壓良民之徒深惡痛絕,特別是對表面上燒香拜佛、背地裡迫害子民百姓、持刀殺人者更加恨之入骨,因此,在湖寮鎮東衙宮門前題寫了一副對聯:
若奸若險若貪若殘跪地下 雖然薦牲難邀福。
若公若正若平若直進宮來 無待燒香福降祥。
在這副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對聯面前,那些土豪劣紳、貪官污吏望而卻步,而人民百姓揚眉吐氣,拍手叫好。
巧築石灰圳
三百多年前湖寮新村、古城、龍崗農田灌溉、生活用水主要靠雙坑小溪水供應,農事季節供水非常緊張。而葵坑水因穿龍窠阻擋,流向梅潭河。當時眾鄉親決定開通穿龍窠山洞,讓葵坑水為大家服務,各家各戶派丁、出錢開山洞,結果事與願違,山洞開至中段陷了下去,洞裡的鄉民全部遇難,死了多少人,無法統計,只得在洞口清點雨笠,才知道死亡人數達百人以上。發生了這樣的意外事故後,就再也無人敢提利用葵坑水了。就在眾鄉民束手無策之際,林木陳道忞禪師回家省親,他發現此情況,即帶領部分紳士探明水路的山林阻擋情況,提出改線意見,決定用巧妙辦法移掉五虎山後面甲子口的山,然後親自選好圳址(現鑄鍋廠址),採用三拱式水渠的設計,以石灰、沙石混合糯米飯配製而成的建築材料,夯築成了一條數十米長、一米多寬的水圳,把水引向新村、古城、龍崗灌溉農田,解決了眾鄉民用水難的問題。“石灰圳”由此得名。
縣衙朝北開
林木陳道忞禪師,在京打醮說法成功,順治皇帝非常讚賞。封官賜錢給他都不要,只求皇上準許其出生地——大埔縣,衙門特準“朝北向”(全國所有縣衙門都朝南開,誰朝北開就逆旨)。皇上問為什麼?林說:1、心向北面的朝廷;2、大埔縣城地形地勢所限,縣衙設在低洼的茶陽街常受洪水危害;3、向北可以利用金山頂龍勢。皇上覺得有道理,同意大埔縣衙門由朝南改朝北,建在茶陽順金山龍勢的山腳,避免了洪水的危害。
心遠地偏
“心遠地偏”是大埔縣湖寮鎮古城五棟祠後面一古屋屋名,此屋建於清初,光緒初年重修至今,屋上、中、下三堂完好,門樓朝東,屬典型的客家日字屋。屋名“心遠地偏”的楷書清晰可見。屋主人稱門樓字是明末清初高僧林木陳手書。清順治年間,副貢出身在縣衙當官的藍朱公與高僧林木陳道忞禪師,既是同窗又是好友。藍辭官還鄉建造房屋,請林木陳題寫屋名。林根據藍決心棄官遠離塵世之情況,特書“心遠地偏”之屋名,從而肯定藍公的高風亮節,具有與陶淵明相似的“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遠離世俗束縛之行止。
乾隆年間大埔縣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地裂,民眾當時稱天地轉側),茶陽、湖寮等地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無法統計,唯獨“心遠地偏”的房屋未損分毫,連該屋旁的豬舍、雞舍都完好如初,當地百姓紛紛議論說:“林木陳公是神,‘心遠地偏’屋舍是林木陳公保護的結果。”爾後,古城百姓凡六畜發病都到“心遠地偏”門樓刮取牆苔給禽畜治病,非常靈驗,從此“心遠地偏”聲名鵲起,林木陳公更為神化。
書聯警世
林木陳公一生行善食齋而得道、為人愛憎分明,對那些橫行霸道、欺壓良民之徒深惡痛絕,特別是對表面上燒香拜佛、背地裡迫害子民百姓、持刀殺人者更加恨之入骨,因此,在湖寮鎮東衙宮門前題寫了一副對聯:
若奸若險若貪若殘跪地下 雖然薦牲難邀福。
若公若正若平若直進宮來 無待燒香福降祥。
在這副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對聯面前,那些土豪劣紳、貪官污吏望而卻步,而人民百姓揚眉吐氣,拍手叫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