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
解除林木
種子休眠和促進其發芽的措施。在
播種前進行。一般認為造成休眠的因素有種皮(或果皮)透水、通氣不良或由此產生的機械約束作用(如
漆樹、
刺槐、桃樹、杏樹等),
種子含有抑制發芽物質(如紅松、
白蠟樹種子中含有機酸、植物鹼、酚、醛等)或種胚未成熟(如
銀杏、七葉樹等)等。催芽應針對引起休眠的不同因素,採取相應的方法。對於不具休眠特性的種子,有時也可通過催芽,促進其發芽出土整齊,提高場圃發芽率。有些催芽措施還可增強苗木的抗性,提高苗木的產量和質量。
方法
目前,林木種子催芽技術在林業生產中已得到廣泛的套用,是一項有效提高發芽率和發芽質量的育苗技術。一般有機械催芽、化學藥劑催芽、水浸催芽、層積催芽等,根據林木種子不同的休眠方式採用不同的催芽方法。
機械催芽
機械催芽是打破因種皮不透性而形成休眠的傳統有效方法。最初是將種子與河砂混合後,用手工或簡易工具摩擦,後來通常採用各種類型的擦傷機。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不需控制溫度,對人體基本無傷害,種子總是處於乾燥狀態,處理後可立即播種;缺點是需要一定的設備,有時處理過度會損傷種子,使種子易感染病原菌。
化學藥劑催芽
化學藥劑也是打破種皮不透性的一種方法。如漆樹及某些豆科種子放在濃硫酸中短期浸泡,可使種皮變軟變薄,從而能透水透氣。浸泡時要連續攪拌,浸後用水沖洗。大多數種子的浸泡時間為15~40分鐘。處理大批量的種子時,需預先用少量種子做試驗,以確定合理的浸泡時間。這種方法效果較好,成本也不高。但浸泡的時間和溫度需適當,同時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操作技術規定,以防受傷。
水浸催芽
對硬實休眠種子,熱水浸種是破除休眠的有效方法。對於非休眠種子,用溫水浸種也有一定的催芽作用。這種方法在生產中套用很普遍。不同的樹種,對浸種水溫的要求差異很大。凡種皮堅硬的
硬實種子,如刺槐、皂莢、合歡、南洋楹、
台灣相思等可用70℃以上的熱水浸種;一般種(果)皮較厚的種子,如元寶槭楓楊、
楝樹、
紫穗槐等,可用60℃左右的熱水浸種;油松、赤松、黑松、濕地松、
杉木、
臭椿等樹種的種子,可用40~50℃溫水浸種。凡種皮薄,種子含水量較低的樹種,如
泡桐、
懸鈴木、桑樹等,可用30℃左右的水浸種。浸種時,種與水的容積比為1:3,將水倒入盛種子的容器中,隨倒水隨攪拌,待其自然冷卻。浸種時間的長短,視種子特性而定,多數種子為1~3晝夜,種皮薄的可縮短為數小時,種(果)皮堅硬的如核桃,可延長至5~7晝夜。凡浸種時間超過12小時的,都要換水(冷水)。浸畢將種子撈出,按數量多少分別處理。種子數量少時,可將吸水膨脹的種子放到泥盆中,再用濕布等加以覆蓋,放在溫暖處(25℃左右)催芽,每天用溫水淘洗2~3次。種子數量多時,可與濕砂混合,將種砂混合物置於溫暖處催芽,上蓋塑膠薄膜,以保溫保濕。水浸催芽,發芽快的樹種(刺槐等)約需2~4天,發芽較慢的樹種(泡桐、楝樹等)約需7~10天。
層積催芽
對由於內部原因(如種胚未成熟或受到發芽抑制物質的限制)而休眠的種子,需採取層積催芽。層積原指將種子和含有一定濕度的基質分層置放,近年來則對種子的任何冷濕處理均稱層積。有時,還將層積分為冷層積和暖層積,前者指濕冷處理,後者指濕暖處理。在層積催芽過程中,多數林木種子要求0~10℃的低溫條件。基質如用砂子,其適宜濕度為
飽和含水量的60%,即用手握濕砂能成團而不滴水即可。通氣措施,種子數量不多時可用秸桿架空,種子數量多時可設定專用的通氣孔。進行時須選擇地勢高燥、
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坑。坑深一般在地下水位之上,結凍層以下,長度根據種子數量而定。坑底鋪10厘米厚的濕砂,然後把種砂混合物(容積比為1:3)放入坑內,距坑沿10~20厘米時為止,其上再復砂,最後用土培成屋脊形。坑中央按一定距離,埋入秸稈或通氣孔。坑四周挖小溝,以便排水。少量種子也可在室內堆積,或把種砂混合物放在一定的容器內進行催芽,定期檢查種子的情況。在溫度較高時,要進行翻倒,還可通過撤除或加蓋覆蓋物來調節溫度,濕度不足時加水,並注意通氣情況。在播種前1~2周,經檢查未達到要求的催芽程度時,可將種子移到溫暖處催芽。當“裂嘴露白”的種子數達30%以上時,即可播種。中國一般林木
種子層積催芽時所需日數見下表。對有些樹種如紅松、水曲柳、黃櫨等的種子在施行冷層積之前先採取暖層積(12~25℃)或冷暖層積交替進行,可取得明顯催芽效果。 其他物理化學處理方法 採用某些化學藥劑(如小蘇打、溴化鉀、過氧化氫)、微量元素(如硼、錳、鋅、銅)或
植物激素(赤黴素、吲哚丁酸、萘乙酸、 2,4-滴)等溶液浸種,或採用某些物理方法(如電離輻射、超音波等)對種子進行處理,也可達到解除種子休眠,促進種子發芽的目的。但這類方法現尚處於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