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憲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福州市螺洲鎮
- 出生日期:1914年
- 逝世日期:1999年
- 職業:書法家
人物生平,社會評說,
人物生平
以精湛的行草著稱於世,在海內外廣受推崇。自由拜林之夏為師。研究傳統書法。30年代即獲全省書法會試第三名。60餘年來,遍臨古今碑帖,博採百家之長,行草、篆、隸無所不精,於王羲之筆法造詣尤深。《人民日報》、《文匯報》、《書法報》數十家報刊及福建電視台、海峽之聲廣播電視台,均以專題報導,介紹其書法成就。作品多次參加中外書法展覽,作品廣泛流傳歐、美、東南亞、日本、台、港等地。墨跡題刻於東京成田山寺、沖繩那霸市,福州園、武漢黃鶴樓、南京雨花台、成都社甫紀念館、福州林則徐紀念館、武夷山朱熹紀念館、莆田蔡襄紀念館,廈門南普陀寺等。80年代以來,其作品屢次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首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等全國性重大書法展覽並獲獎。林憲民先生的墨跡題刻散布省內外諸多名勝古蹟,著作有出版有《紅樓夢詩詞曲賦行書字帖》、《古詩文標準行草書字帖》、《歷代愛國詩行草字帖》、《四季風景詩字帖》、《常用六千漢字行草字彙》、《六千常用漢字行草字彙》、《螺洲觀瀾書院史》等近十種。作品、辭條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名作博覽》、《中華人物辭海·當代文化卷》、《世界文化名人辭海·華人卷》、《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林憲民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1999年12月20日在福州逝世,享年86歲。
社會評說
先父林憲民先生辭世已整十年。十年間,海內外來鴻不絕如縷,一代書家之墨韻,歷久彌新。斯人雖逝,風範猶存。
父親出生於侯官螺洲一個破落的中產家庭,家境窘迫而庭訓甚嚴。幼敏而好學,由曾主講鰲峰書院的碩學通儒、外曾祖王子庸先生開蒙,稍長從同盟會會員、書壇耆宿林之夏學書,以顏柳為日課,經年不懈。上世紀30年代初在全省書法會試中嶄露頭角,早負雅名。及冠投身銀行界,亦臨池不輟,以鍛鍊心性,陶冶情操。為各地銀行所書通告,書法傲岸脫俗,每引同好駐足讚嘆,甚至揭去以為範本。數十年廣泛涉獵歷代名碑法帖,逾花甲,終以行草名世,人書俱老,卓然成家。
父親諸體皆精善,而以行草見長。他初得王獻之《洛神賦》之啟發,而後精研二王筆法,以王書為主調,兼采眾長,熔於一爐,積數十年之功,以筆意婉轉、骨肉勻停、溫厚含蓄、高古虛和的文人氣質和獨特風格完成對二王傳統的回歸與超越。80年代初,父親的行草中堂入選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影響及於全國,曾應約為教育部統編大學歷史教材題寫書名。他的行草取法高遠,造詣精深,風流徹骨,氣度雍容,凝結著淡泊、寧靜、簡約、安詳的中和之美。識者以其用筆、結字、氣勢、風神有晉之遺風,與沈尹默、白蕉不遑多讓,為閩中書壇數十年所僅見者,堪稱當代二王書風的代表性人物。書畫大家陳子奮稱其“遒勁俊妙,風神凝遠,深得羲之真髓”。
父親的書法卓有所成,書法活動亦斐然可觀。晚年感於書壇時弊,他在西湖桂齋創立林則徐書畫院,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致力於正本清源,研究和推廣正統書學,一時群賢畢至,本地書風為之一新。書法臻於化境的古稀之年,他傾盡畢生所學之作《六千常用漢字行草字彙》、《古詩文標準行草書》、《紅樓夢詩詞曲賦行書字帖》凡七種相繼付梓,以其深入淺出、切中肯綮而廣受歡迎,屢次重印。遠在北京的啟功和趙朴初先生亦為之題簽,以示雅愛。他對繼承與發展中華書學,推廣和普及書法文化的貢獻,為後人所銘記。
父親出生於侯官螺洲一個破落的中產家庭,家境窘迫而庭訓甚嚴。幼敏而好學,由曾主講鰲峰書院的碩學通儒、外曾祖王子庸先生開蒙,稍長從同盟會會員、書壇耆宿林之夏學書,以顏柳為日課,經年不懈。上世紀30年代初在全省書法會試中嶄露頭角,早負雅名。及冠投身銀行界,亦臨池不輟,以鍛鍊心性,陶冶情操。為各地銀行所書通告,書法傲岸脫俗,每引同好駐足讚嘆,甚至揭去以為範本。數十年廣泛涉獵歷代名碑法帖,逾花甲,終以行草名世,人書俱老,卓然成家。
父親諸體皆精善,而以行草見長。他初得王獻之《洛神賦》之啟發,而後精研二王筆法,以王書為主調,兼采眾長,熔於一爐,積數十年之功,以筆意婉轉、骨肉勻停、溫厚含蓄、高古虛和的文人氣質和獨特風格完成對二王傳統的回歸與超越。80年代初,父親的行草中堂入選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影響及於全國,曾應約為教育部統編大學歷史教材題寫書名。他的行草取法高遠,造詣精深,風流徹骨,氣度雍容,凝結著淡泊、寧靜、簡約、安詳的中和之美。識者以其用筆、結字、氣勢、風神有晉之遺風,與沈尹默、白蕉不遑多讓,為閩中書壇數十年所僅見者,堪稱當代二王書風的代表性人物。書畫大家陳子奮稱其“遒勁俊妙,風神凝遠,深得羲之真髓”。
父親的書法卓有所成,書法活動亦斐然可觀。晚年感於書壇時弊,他在西湖桂齋創立林則徐書畫院,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致力於正本清源,研究和推廣正統書學,一時群賢畢至,本地書風為之一新。書法臻於化境的古稀之年,他傾盡畢生所學之作《六千常用漢字行草字彙》、《古詩文標準行草書》、《紅樓夢詩詞曲賦行書字帖》凡七種相繼付梓,以其深入淺出、切中肯綮而廣受歡迎,屢次重印。遠在北京的啟功和趙朴初先生亦為之題簽,以示雅愛。他對繼承與發展中華書學,推廣和普及書法文化的貢獻,為後人所銘記。
父親為人謙和,對後學極為平易。晚年常有書法愛好者和年輕書法家問學,他總是誨人不倦,有問必答,言不及義處,必親身傳授。當年受教者中不乏今日書壇名流,亦有海外華人與外國友人。在台灣和日本的嚴復族人曾專程登門求教;福建日立公司日方代表葛山靖夫拜師學書三年,返國之際,以一幅中堂作別,書錄日本遣明副使、天龍寺學問僧策彥周良贈全仲山七絕:莫道江南隔海東,相親千里亦同風,從今若許忘形友,語縱不通心可通。深情厚誼溢於言表。父親對後輩的無私提攜,雅量高致,令人難忘。
父親的書風影響深遠,作品廣受推崇,流布于海內外。近如鼓山、西湖、林則徐紀念館、朱熹紀念館、蔡襄紀念館,遠及雨花台、黃鶴樓、杜甫草堂,以至東京成田山寺都存有他的墨跡題刻。他的書法成就正越來越多的為世人發現與認識。“書如其人”,書法具有主客觀渾然一體的特徵。漢代揚雄云:“書,心畫也”,清劉熙載稱:“書也者,心學也”,“書,如也,如其才,如其學,如其志,總而言之如其人”。父親的人格與器識,正是他窺晉唐堂奧,得中和之美的內在原因。父親一生慷慨大度、與人為善。他淡泊名利,嘗以“多留筆墨在人間”自勉,對絡繹不絕的慕名求書者,從不計報酬高低,每求必應。德不孤,必有鄰,父親高尚的人格風範,令人感佩。
朗月照人如鑒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父親為林則徐紀念館題寫的聯句,恰是他書法人生的傳神寫照。夜半夢回,不覺心緒如潮,文以記之。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委黨校教授-林祥庚)
父親的書風影響深遠,作品廣受推崇,流布于海內外。近如鼓山、西湖、林則徐紀念館、朱熹紀念館、蔡襄紀念館,遠及雨花台、黃鶴樓、杜甫草堂,以至東京成田山寺都存有他的墨跡題刻。他的書法成就正越來越多的為世人發現與認識。“書如其人”,書法具有主客觀渾然一體的特徵。漢代揚雄云:“書,心畫也”,清劉熙載稱:“書也者,心學也”,“書,如也,如其才,如其學,如其志,總而言之如其人”。父親的人格與器識,正是他窺晉唐堂奧,得中和之美的內在原因。父親一生慷慨大度、與人為善。他淡泊名利,嘗以“多留筆墨在人間”自勉,對絡繹不絕的慕名求書者,從不計報酬高低,每求必應。德不孤,必有鄰,父親高尚的人格風範,令人感佩。
朗月照人如鑒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父親為林則徐紀念館題寫的聯句,恰是他書法人生的傳神寫照。夜半夢回,不覺心緒如潮,文以記之。
(本文作者系福建省委黨校教授-林祥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