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炯

林心炯

林心炯,茶學家、茶樹栽培專家。福建福州人。長期從事茶學科學研究、科研管理和茶學教育。在低產茶園改造、新茶園建立、山地茶園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發展綠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果,為福建培養了一大批茶學專業人才。晚年致力於茶葉學會工作和茶文化研究,為發展閩茶、繁榮茶文化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心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福州
  • 出生日期:1928年10月5日
  • 職業:茶學家、茶樹栽培專家
  • 畢業院校:福建農學院
個人簡歷,生平簡介,主要論著,園藝貢獻,技術成就,

個人簡歷

1928年10月5日 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上靛街。
林心炯
1949年8月-1954年12月 在福建農學院學習。其中1952年10月-1954年1月因病休學。
1954年12月農學院農學系畢業。
1955-1981年 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其中,1958-1966年任土壤農化研究室主任。
1961-1964年任代所長、茶校代校長。
1972-1973年任科研生產組副組長;1973年11月-1981年9月任革委會副主任、副所長、副書記。
1981年9月-1983年3月 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
1983年3月-1988年9月 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書記、副研究員等。

生平簡介

林心炯,生於上靛街的一個中學教師家庭。自幼跟隨父親林作瑜在任職的福州、古田等地斷斷續續讀完國小、中學。他在孩提時期就經常同父輩有往來的教師等接觸,深受文化教育界人士的影響,喜歡看書學習、鑽研學問,崇拜教授學者,立志做一個有出息的人。1949年8月福州解放時,林心炯報考了農學系農學專業。在校期間,他學習刻苦,追求進步,各方面表現突出。1950年7月4日首批成為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同年,報名參加土改工作隊,在福州市郊戰坂鄉建華村和紅廟嶺村參加土地改革工作。1951年因“工作積極、立場堅定、執行政策、聯繫民眾”被福州市郊農民協會評為三等土改模範工作者。返校後不久,於1952年9月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福建農學院黨組織公開建黨後的首批5名黨員之一。還任福建農學院團總支副書記兼組織委員。1954年12月,林心炯畢業。1955年1月,隨同新站長陳群往福安茶業試驗站報到,安排在栽培組,先後參加肥料、深耕、重修剪等多項試驗,還深入茶區調查研究,蹲點搞示範推廣。1958年起,任土壤農化研究室主任,主持茶園土肥、農化方面的課題研究。1960年4月,他倡導的《茶葉科學簡報》創刊,任副主編、主編。
1961年12月至1964年9月,所長林桂鏜援外,林心炯代理所長,主持全面工作。1962年11月,根據福建茶葉發展趨勢,主持並執筆制訂“福建省1963-1972年農業科研規劃”(茶葉專業部分);1962年組織全省紅茶初制新工藝技術協作,主持學術討論會,並形成會議紀要與文集。1964年帶隊前往龍巖、上杭、漳平等縣進行閩西茶葉生產考察,提出考察報告。1965年3月,在全省掀起大搞大樣板茶園熱潮中,林心炯帶領科技幹部駐霞浦柏洋共青茶場,以場為樣板基地,開展綜合豐產、水土保持、低產茶園改造等10多項示範研究,做出樣板,帶動了周圍的茶葉生產。由於工作出色,同年福安專署授予他“茶葉成績優良”的獎狀和獎品,並被省茶科所評為五好乾部。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心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1972年“解放”,任科研生產組副組長,分管科研、生產。1973年,參加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茶樹品種選育經驗交流會”;1977年受省農業廳委託,帶隊赴貴州省參觀考察密植免耕茶園,並參與執筆“貴州省密植免耕茶園參觀報告”。1981年10月至1983年3月,林心炯任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副處長。1983年在赴日本考察學習電鏡期間,他考察了日本農林省茶葉試驗場、東京農大等科研、教學及靜岡、琦玉等產茶區。回國後連續發表《日本茶葉生產現代化及其特點》等3篇文章。1983年3月至1988年9月,林心炯任茶科所所長和黨支部書記之職,主持全面工作。在此期間,他調整科研方向,突出烏龍茶研究,組織制訂與實施科研計畫;擴大早芽種和烏龍茶原料基地,實行多茶類生產,開拓名特優新產品;建立福州茶葉科技開發中心與上海茶葉銷售點。1985年,他主持建所50周年慶典活動,重修了成果陳列室,組織了8個省市104個單位近300人參加的學術研討會,擴大了影響。同年8月,他參加編制“1986~2000年科技發展規劃”,主持茶葉部分規劃的編制。他主持工作的6年,是茶科所發展最快、成效顯著的時期。1985年,他榮獲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授予的“所長良好服務獎”獎狀。1988年9月至1992年9月任茶科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其中1989年6月被聘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專家顧問組成員,參與科研計畫管理、科研項目論證與考核。1992年9月4日,林心炯還是福建省茶葉學會第1~4屆副理事長。1992年9月4日,他退休後,受聘專職從事學會工作。1992年10月,推舉他任第五屆常務副理事長,主持日常工作。1997年12月,又推選他任第六屆會長,並任《福建茶葉》主編。組織了建會40周年學術活動,多次與企業聯合開展茶文化和茶王賽等活動。1994年,福建茶葉學會榮獲省科協系統先進集體稱號;《福建茶葉》被評為省第二屆優秀科技期刊;中國科協授予1997年全國省級學會之星稱號。學會能獲殊榮,是與他領導有方、出色工作,誠心服務分不開的。他多次獲省科協的獎狀獎勵。林心炯從事茶葉科研工作近45年,筆耕不輟,在省內外發表論文著述111篇,其中學報論文5篇,參加編著的《茶樹栽培與茶葉初制》一書兩次獲獎。除歷任上述職務外,還是福建省科協第二、第四屆委員,中國茶葉學會第二~第六屆理事、第四屆副秘書長,第五、第六屆常務理事。

主要論著

1 林心炯等.閩東茶樹栽培技術.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
2 郭元超,林心炯等.茶樹栽培與茶葉初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1977
3 林心炯.高產茶園土壤的特性與培育.見,福建省土壤普查辦公室編.福建土壤.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1:411~416
4 林心炯.烏龍茶種類、烏龍茶製造工藝.見,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222~228,419~426
5 林心炯.福建的茶業.見,程啟坤,莊雪嵐主編.世界茶業100年.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5:194~201
6 林心炯等.茶園土壤覆蓋研究.茶葉,1959(3):28~32
7 林心炯.幾種優良的保護梯坎的植物.茶葉,1959(5):19~20
8 林心炯.新墾茶山綠肥栽培技術研究報告.茶葉,1960(3):23~24
9 林心炯.茶園的水土保持.農業技術,1962(10):25
10 林心炯等.茶園間作的初步分析.茶葉通訊,1963(1):21~25
11 林心炯等.茶園土壤與茶樹的磷肥營養.園藝學報,1963,2(3):323~330
12 林心炯等.試論提高茶園土壤肥力的農業措施.福建農業科研專刊1,1964(25):49~53轉37
13 周欽澤,林心炯等.茶園肥料三要素的初步研究.園藝學報,1964,3(4):405~414
14 周欽澤, 林心炯等.茶園水土保持的初步研究.茶葉科學1965(3):24~30
15 林心炯,周欽澤.茶園爬地蘭栽培與利用研究.國家科委《科學技術研究根告》專版,1965,10
16 林心炯等.茶園綠肥栽培和利用技術研究.茶葉通訊,1965(1):38~45,等等。

園藝貢獻

長期以來,茶園水土保持研究,有人說但沒人做。1962年,這方面的研究終於被列為全國茶葉的重點研究項目,落實到福建茶科所,林心炯為課題主持人。20世紀50年代初,林心炯在參加老茶園改造和新茶園建立的實踐中,對茶學教科書中所寫的茶園建設以排水為主的論點,提出了懷疑。通過試驗觀察證明,溝坡20度、溝寬80厘米、溝長100米的縱溝,每年沖刷乾土量924.45千克。採取排水法解決不了茶園水土流失問題。經過課題組10多年的調查研究,提出以蓄為主、蓄排結合,以工程建設為主,加強耕管、生物措施和維護保養並舉的茶園水土保持綜合措施。《茶園水土保持的初步研究》與《茶園的水土保持》等,在《茶葉科學》與《農業技術》上發表後,得到茶葉界的肯定。1965年2月,在閩東茶葉發展的重要時期,福安專署在茶科所召開茶葉現場會議,林心炯在會上介紹了“山地茶園的水土保持”問題,引起代表們的重視,並在茶區得到迅速推廣。

技術成就

在研究所工作期間,林心炯強調以科研為中心,調整科研方向,突出以烏龍茶和花茶研究為特色,加強烏龍茶品種選育、重視生物防治研究、開展茶葉綜合利用和液態飲料茶康樂研製。他親自主持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八大攻關項目之一的“優質烏龍茶品種、栽培和做青工藝加工機械的一整套技術體系研究”,開闢了烏龍茶技術體系研究領域,發展了烏龍茶實驗基地,建成了烏龍茶實驗車間。他參加的“烏龍茶做青工藝與設備研究”,解決了百年來一直困擾著烏龍茶生產受自然氣候條件制約的大難題,1990年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針對人才斷層和骨幹調離嚴重的問題,林心炯採取了設客座科學家,引進人才,大膽提拔、重用中青年,聘請張天福老專家和高級工程師林瑞勛來所主持重要課題工作等措施,促進了研究所的改革。篩選“半成品”、促進“回爐”轉化,加速出成果。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他組織力量對“半成品”加以充實提高,促其轉化為成果。茶毛蟲病毒研究、茶葉脫水機等研究,都是通過“半成品”的篩選而加速形成的。這些“半成品”“回爐”後,先後有5項成果榮獲獎勵,有6項成果通過鑑定,2項新品種被審定為省級良種。其中,林心炯參加的《中國茶葉區劃研究》等3項成果分別獲獎。他主編的“福建省茶葉(茉莉花茶)綜合標準”通過省級鑑定,發布施行。在主持工作的6年時間裡,林心炯為福建省茶科所的發展寫下了新的一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