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康(藝術家)

林小康(藝術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林小康,字峘之,號風散人,1965年生於南京烏江,幼承家業,跟祖父、父親學書畫。5歲亂塗鴉,7歲練書法,10歲學習山水畫。以六法為根本,由家學追摹宋元諸名家畫,後學黃賓虹,對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用力較多。“內外兼修,中得心源”,為求真山水,14歲以後,上長城,游普陀,入湘西,七上黃山,四進巴蜀,16-18歲兩次舉辦林家三代書畫展,2001年辭去職務離開金融職場,一心學習和創作。為尋新安畫風真諦,足遍皖南山山水水,2005年在南京辦《皖南山水個人畫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小康
  • 別名:字峘之,號風散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南京
  • 出生日期:1965年
  • 出版專著:《林小康皖南山水畫》
  • 出版專著:《遊山玩水》等
藝術評價
古徽州之山水夢境
文/羽閒
一直以為,古徽州就是寫在褪了色的宣紙上的夢,它的山山水水,便是以黃賓虹“濃、淡、破、潑、積、焦、宿”七法渲染演繹的一道道濕漉漉的微墨痕,讓我們的心魂為之神往,浸透了水墨,靈秀而典雅的氣息。我曾三入徽州,奇怪的是,無一次不在雨中,我相信這是一種神奇的緣法,雨使得徽州更顯蘊籍久遠,那些唯美而繁華的影像,從千百年前層層穿透疊印過來,反覆指示著我們前世與今生的長途。留宿在青磚漫地苔痕遍生的客棧里,有詩如此:
經商學宦自昂藏,耘雨耕煙是此鄉。
卻看徽州多少夢,青磚小瓦馬頭牆。
詩仙李白為“萬家酒店”、“十里桃花”所懾,被汪倫誆來徽州,卻收穫了“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曠世友情,而“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更是他至愛之深的夢幻。最擅長造夢的江西玉茗堂湯顯祖,卻寫下了“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的佳句,其“無夢”的究竟本來尤令我低回不已,吟味再三。
徽州本以宋徽宗的帝號命名,清瑩窈窕的新安江一水環繞千山,賦徽州以山水形勝。而自晉唐之亂,中原世族南下與山越人雜居繁衍在這片遠世靜謐的土地上,更加造就了古徽州絢爛的人文。千年西遞,宏村尤以明清之盛,徽州誕生了徽商,徽醫、徽菜、,新安書畫、程朱理學、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派建築等等。繁複幽深而自具特點的徽州人文學唄總稱為“徽學”。徽州本是一部難以讀透的線裝書。
太平橋畔,我曾無意中得以拜諧浙江和尚的寂寞墓園,這裡人跡罕至,而林木交掩,山花欲笑,翠禽來往,又如此充滿生機,漁梁古壩上,我曾立盡兩岸青山的模糊倒影,看魚鷹捕食,一葉短蓬載著漁人出沒在千里煙波里:我曾在白岳齊雲山乘纜而上,鳥瞰田野如棋局,橫江如羅帶,三十六峰佳景撲入眼帘:我又曾撐傘穿行於西遞與宏村的深巷古宅之中,飽覽了晨霧炊煙、路轉溪橋……在徽州的殘破里沉澱了過往的繁華,在徽州的擁擠里透露著現代的窘破。古徽,真的老了,卻依然為我們辛苦保留著那一點來自血緣的親切與感動,保存著農耕生涯豐盈自足的唯美至夢。
浙江,查士標、戴本孝、黃賓虹、林散之,不防沿新安畫派的血脈作一筆水墨淋漓的線條,它如此的清雋而墨氣橫溢,靈光四射,新安畫派與徽州的山水夢境本是雜揉錯綜的。如今,在這條墨線上在綴一滴清新的筆墨,那是小康的夢境。求夢、求真、求新、求變,小康已不知在徽州山水中金印了多久,他常常裹糧負笈,或買舟逆流,徜徉於青山綠水之中,那一片片夢的影像,便被還原為宣紙,徽墨,以及我們臥遊其間的滿壁琳琅。
那年在古徽州的客棧中,我還有另一絕句:
青嵐撲面濕雲鬟,客棧幽禽伴我閒。
遮斷紅塵多少路,一重煙水一重山。
這首詩里沒有寫夢,正式“無夢到徽州”。人,已被還原為夢,徽州便是夢,徽州山水便是夢中至美靈境。寫出臨川四夢的湯顯祖可以至此無夢,愚拙如我者想亦必然,我的心已經不止去紅塵多少里路了。夢,他還會來嗎?
林小康把皖南山水當情人
林小康,是“當代草聖”、“詩書畫三絕”的林散之的長孫,5月13日至15日,他將在南京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本次畫展所展出的都是林小康先生所繪的皖南山水畫。昨日,記者專訪了林小康———這位已成知名畫家的名門之後。
得林散之家學真傳
林小康告訴記者,他出生在爺爺林散之讀書課徒的草堂,14歲以前一直生活在那裡。在書畫與山水的薰陶下,5歲起就喜歡拿著鉛筆和白紙亂畫一氣。遠處賓士的大卡車、江上往來的帆船,這些都成了他兒時“寫生”的活材料。林小康的童年受林散之影響和教誨的機會最多,用筆和墨繼承家學,渾然天成。書香門第,多的是上好文房四寶,小康從7歲起開始“糟紙”。1977年,小康開始跟祖父學畫山水,幾年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後,林散之才許他做整畫。林散之曾經告訴林小康,眼要高,要看好的,千萬不要讓俗品壞了眼睛。日浸月染,林小康的繪畫有了飛躍式的進步,在繼承新安畫風的基礎上,逐漸有了自己的面貌。平日裡喜畫大山大水,氣勢磅礴,渾厚滋潤;提小筆畫小品,作品亦清新秀麗自然。
皖南成了夢中情人
將於明日開展的個人作品展,所展出的都是林小康所繪的皖南山水畫。談到皖南,林小康說:“我曾三入徽州,奇怪的是,無一次不在雨中,我相信這是一種神氣的緣法,雨使得徽州更顯蘊藉久遠,那些唯美而繁華的影像,從千百年前層層穿透疊印過來,仿佛指示著我們前世與今生的長途。”14歲那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黃山進行第一次寫生,路過涇縣,被雨後美景吸引,從此對皖南的山水情有獨鐘,結下畫緣。現在,小康依然經常出門遠足,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皖南,不僅因為皖南山水的清麗,更因為那裡是新安畫派的發源地,一個背囊、一個畫夾就是他全部的行李。
走出“林老的孫子”光環
記者在林小康的書齋里看到,整面牆上掛的都是畫,山重水複,水墨淋漓,他說那是他的整個世界。除了作畫,生在書法世家的小康不能不寫字,習魏碑、寫唐楷、工小楷。他的字也是大膽疏放,不受拘謹的,這種與生俱來的風度難免令人妒羨。在與林小康的接觸中,記者發現生活中的小康是沉靜的,從不刻意推銷自己。他說別人總是以“林老的孫子”來介紹自己,為此他感到苦澀。1997年11月,紀念林散之先生誕辰100周年書法展應邀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在筆會上,隨行的江蘇省畫院的畫家們在大廳里筆飛墨舞,一老者向他索畫後問:你也是畫院的畫家吧?小康說:不是。老者臉上現出很失望的神情。這時,旁邊有人答道:他可是林老的孫子!老者這才釋然。這件事深深地觸動了小康,他開始思考:我是誰?我在哪裡?如今,林小康終於從皖南的山水中找到了自己!
《江南時報》(2005年05月12日第十五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