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大琪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55.9.27.
成立“海關外班華員俱樂部”,參加中國共產黨,籌建海關總署,病逝,
成立“海關外班華員俱樂部”
進入海關工作後,目睹中國海關在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下,關稅不自主,海關內一切高級職位全為外籍人員竊據,華籍職員與外籍職員待遇極不平等,並不時受到外籍職員的欺壓,林大琪極為憤懣。江海關部分思想進步的華籍關員,回響北伐革命號召,聯絡外埠海關外班華員籌備成立“海關外班華員俱樂部”(以下簡稱俱樂部)。民國16年3月,俱樂部正式成立。此後,他們即積極推動組織全國海關各階層華員的民眾團體“海關華員聯合會”,於民國16年4月24日正式成立。兩個華員組織成立後,為收回海關主權,實現關稅自主,提高華員地位,改善華員待遇,停止招收洋員等,與帝國主義展開了尖銳鬥爭。林大琪積極參加這一鬥爭,並被選為海關外班代表,民國17~19年曾多次出席全國外班華員代表大會。民國17年12月22日,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外班華員代表大會上,他曾提出“一方面要積極取消華籍職員與外籍職員待遇不平等,另一方面也要取消內外勤職員待遇不平等”的建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林大琪調至福州閩海關。根據聯合會的號召,成立華員聯合會福州分會,擔任該分會的負責人。
參加中國共產黨
民國24年林大琪調江海關工作。民國25年9月,中共江海關支部成立,為了開展民眾工作,積極籌建民眾組織“樂文社”,林大琪積極投入這項工作,被選為幹事,分工負責《關聲》編輯組。民國26年8月17日,上海區海關華員戰時服務團成立,林大琪是主要負責人之一。在他和其他負責人共同努力下,戰時服務團做了很多支援抗戰的工作。民國27年5月在福州參加中國共產黨。
民國28年林大琪調到閩海關涵江支關,民國29年5月調到三都澳福海關,民國30年底又調到洛陽關。在上述各關,他都積極組織或參加歌詠團、讀書會、時事座談會,演唱抗日歌曲,討論時事,進行抗日救亡活動。
民國33年4月,日本侵略軍侵占洛陽,林大琪撤退至重慶。除了領導海關民眾運動外,林大琪還主編《關聲》(重慶版)。他安排海關里暫時沒有接上組織關係的中共黨員以及進步民眾,輪流到紅岩村八路軍辦事處閱讀檔案,接受教育。幫助一些失掉組織關係的同志接上組織關係。擔任中共外圍組織中國經濟事業協進會理事。參加中國民主同盟。
民國35年4月,林大琪調上海江海關工作。被選為江海關員工福利會的外勤代表,為爭取改善職工生活而鬥爭。為了配合職工運動的開展,他還組織一些同志恢復《關聲》的出版。
民國36年,林大琪調至九龍關工作。翌年,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決定在財經委(書記許滌新)屬下成立一個財經小組,林大琪任組長。林大琪在九龍關細心考察職員們的思想情況,除少數反共分子外,其餘都作為爭取對象。他經常邀請一些有愛國心的海關同事到他家談心,向他們介紹毛澤東著作、黨的方針、政策和解放戰爭發展的情況。有時也介紹學習中共地下組織辦的《華商報》的社論,提高大家的政治覺悟。
籌建海關總署
林大琪離開九龍關前,中共組織要他寫接管舊海關的方案,他邀請高仕融、梁家瑛、王兆勛等共同討論,還邀請一些積極分子座談這個問題,提供補充意見,由高仕融執筆,寫好後由他送給中共中央南方分局轉接管新解放區海關的領導部門參考。另外他還收集了江海關、廣州、九龍等主要海關的材料,寫成《中國海關》,作為組織上接管海關時參考。
病逝
林大琪注意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團結民眾做好工作,很快制定出海關統計工作細則,按時完成季度和年度的海關統計,並補好解放前未編的報表,為新海關統計奠定了基礎。1952年,林大琪奉命去廣州參加領導華南海關的“三反”運動。1955年9月27日病逝。
1955年12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發給由毛澤東主席簽署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光榮紀念證,內稱“查林大琪同志在革命工作中光榮犧牲,豐功偉績永垂不朽,其家屬應受社會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員傷亡褒恤暫行條例》發給其家屬撫恤金外,並發給此證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