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垟

林垟

林垟是浙江省瑞安市南濱街道的一部分。先前被稱為林垟鎮,後因行政區劃調整被改名為林垟辦事處。2011年4月,林垟與閣巷兩個辦事處合併,被稱為南濱街道。林垟是典型的浙南水鄉,有學者稱其是“浙南威尼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垟
  • 地理位置:東海之濱
  • 總面積:8.7平方公里
  • 別名:浙南威尼斯
概況,風景,名人,

概況

林垟位於東海之濱,飛雲江入口段南岸,東靠閣巷,南接平陽,境域總面積8.7平方公里。據《省名村志》記載,林垟古名寺莊,地處飛雲江下游南岸沖積平原的瀉河中心地段。1800多年前還是一片海岸淺塗。三國吳,曾在這片淺塗的南邊橫嶼山下建立造船中心,取名橫嶼船屯,這片淺塗當時可停泊上萬隻船舶,有“萬船”之稱。以後,淺塗逐漸淤積成陸地,成為河網如織的水鄉。“船”與“全”諧音,因此,“萬船”雅化為“萬全”。至今當地仍留有“沉下策洲垟,漲起萬全鄉”之諺語。在這裡,登高遠眺海口,回顧嶼山逶迤,憑弔古船屯遺蹟,浮想三國時萬船競發之勝狀,令人油然而萌激情。
林垟

風景

【風景概述】
林垟
林垟是水鄉古鎮,水是林垟的靈魂和血脈。林垟境域總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河流面積1.9平方公里,池塘面積800畝。這裡河流分布密集,數十條大小河流繞鎮而行,水質清澈秀麗。它由數十個河中小洲組成,有大小橋樑300餘座,各洲間由橋樑聯成一片,洲中又有數個大小湖泊。河流面積與陸地面積比例為1:3。千百年來,這裡的民居臨河而建,傍橋而市。河身多曲折,為林垟增添了幾分婀娜姿態,透出悠悠的水鄉韻味。河身的兩岸都是四季常青蔥翠的草坪,綠得著實可愛。那一座座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石橋縱橫在河岸上,猶如純情少女頭上的髮飾,清純靚麗之餘,並不顯誇張做作。蔥鬱的野草和多姿的樹影,掩映著細紋的波鱗,脫盡塵世的一種清澈秀逸,可說是超出了圖畫、音樂的神味,再沒有比這更調諧更勻稱的了。臨近民宅的河身兩岸有眾多的河埠,兩岸的居民在河邊洗涮時,相互閒聊、玩笑,朗朗的說笑聲隨著河水的波鱗蕩漾開來,反映出林垟質樸的民風。河上的風情還不止如此,若乘微舟流連其間,隻身徘徊於巷陌之中,無不能領略此地的清純與從容,感受江南水鄉的秀逸。
古時村民幾乎每家備有小船,往來河汊之間,於是就形成了河多,橋多,船多的水鄉特色,被譽為“浙南威尼斯”。這裡土肥地沃,河道如蛛網遍布,灌溉便利,適宜種植水稻。水稻一年兩熱,清朝時,這裡就是瑞安東南部的糧倉之一。林垟東部離海岸不到8公里,海鮮隨潮上市,加上內河魚、蝦、蟹等水產資源豐富,附近的魚、米大都在此集散,形成集市。民國初,有一條小街,鄰水而建,長不到200米,兩側屋檐相接,巧留一線天際,沿街店鋪鱗次櫛比,商販朝聚夕散;古時是萬全垟商貿中心,此街至今還保留著。此外,還有一大批獨具特色的明清時代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築,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水上文化公園】
林垟
水上文化公園是一九九七年為紀念浙南著名教育家金嶸軒先生誕辰110周年慶典而建成的。
公園為開放式。其東面和北面是廣闊的田野,北面的田野與公園之間隔著一條寬闊平坦的林閣公路,交通非常便利。西、南兩面是清澈寬廣的霞澤潭,說是潭其實是河,因為河水很深,故稱之為潭。公園被廣闊的田野和清澈的河水包圍著,帶著濃厚的鄉村氣息。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飛揚的塵土,多了一份寧靜和清新。
公園內環境優美,全園有十多處姿態各異的園藝區,綠化面積廣,空氣新鮮。公園兩面是河,河上有座石橋,曲曲折折地繞成九道彎,伸向河中心,故稱九曲橋。在橋的盡頭是一座造型古樸美觀的湖心亭,亭子與公園遙遙相望,別有一番情趣。
前不久,政府又撥款在公園設定了一些運動健身器,提倡全民健身活動,更體現了古鎮的精神文明。
【湖心亭】
湖心亭位於林垟文化公園的西面,有一條曲曲折折的九曲橋直通湖心亭,湖心亭由於這湖的名字,又稱“霞澤亭”。與文化公園為同年修建。亭子為六邊形,亭頂由六根圓柱支撐著。正對著橋的兩根柱子外側刻著林垟謝吉軒老先生撰寫的詩:
“霞落鳧飛水天共一色,澤深鯉躍物我樂忘歸。”這句詩很好的描寫了林垟醉人的美景。六根圓柱的內側亦有詩曰:近臨亭口九曲盡風姿,景色天然南風熏客醉。旭日噴金江山添異彩,華燈照夜飛閣耀流丹。湖濱化柳歌舞樂忘歸,遠眺南山層巒呈聳翠。
人置身於亭中,可盡攬四周的佳境。在亭子的中間,放置著一張石桌和四張石凳,桌子上刻著中國象棋的棋格,這裡常有三五成群的老人們聚在一起切磋棋藝。水鄉的人們在這裡下棋、喝茶、聊天,過著平靜、悠閒而又其樂融融的生活。
【一線街】
這條傳統的水上古街,稱林垟街,古時稱萬全垟商貿中心。這條一線街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人們無意和不自覺中逐漸自發形成的。林垟古時是一個非常繁榮的村落,林垟街鄰水而建,兩側屋檐相接,巧留一線天際。沿街店鋪鱗次櫛比,商販朝聚夕散。林垟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在逢年過節或家中辦喜事、辦喪事者,都會到林垟街購買所需的物品,這裡不管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玩的,不管是日常用品還是饋贈佳品,幾乎無所不有。商販們惟恐自家的生意不如別家,於是就使勁兒將自家的屋檐往外探,櫃檯往裡搬。由於當時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責任的不清晰,導致這種私自占用土地的現象無人制止。結果你得一尺我進十寸,直到街兩側的屋檐都要碰到一塊兒了,這才停下來。自這以後,在街上抬頭看天空,就只留下一條長長的縫隙了,因而稱之為“一線街”。據當地一些年長的老者回憶,大約在民國五年,曾經有一場大火將一線街從南頭一直燒到北頭,燒得只剩下一片灰燼,後來商家們又重新修建起來,保留了原來一線街的風貌。
一線街一線街
自從一線街形成至今,每逢下雨天,雨水就從屋檐間的縫隙中徑直地往下滴,看著就像一匹長長的珠簾,滴到地上,也似一條曲曲直直的線。在這樣的一條街上,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滂沱的雨天,都不需打傘,讓人們在這樣的天氣中也可以輕輕鬆鬆地購物。
【謝氏節孝牌坊】
牌坊,也是林垟的一大特色。首先是謝氏節孝牌坊,該牌坊國柱三間,石質。通面寬6.94米,明間闊3.25米,高5米,次間寬1.7米,高 4.5米,柱徑40×40厘米。
牌坊正背兩面各有雕刻。明間上額坊刻“為故儒謝正禮妻陳氏立”,兩面相同。下面裙板正面刻“節孝”、“嘉慶貳十貳年歲次”(直書),北面刻“節孝”二字。下額枋正面浮雕雙龍搶珠,北面浮雕夔龍紋飾。次間額枋正面浮雕雙獅戲球,背面浮雕纏枝花卉。明次各間脊樑上有石刻的吻獸。裙板有浮雕和樓雕,浮雕有人物圖案,鏤雕有如意和纏枝花卉,雕刻較工整。
據《謝氏宗譜》記載,謝正禮生前娶三房,大房仇氏,二房宋氏,三房陳氏,在陳氏二十五歲那年,其夫謝正禮去世。從此,年紀輕輕的陳氏便在夫家守寡。平日裡,她上孝敬長輩,下悉心教導子女,更是恪守貞節,至死未另嫁他家,嚴格遵守當時“好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在當地有很好的口碑。嘉慶六年十月廿四日,浙江巡撫聽聞此人事跡,證實後奏效當朝皇帝,聖上下旨在此為其建一牌坊,為鄉人樹立榜樣,為子孫後代流傳。此牌坊於嘉慶貳十貳年建成。
有民間傳說,此牌坊初建成時為單面,朝南,背面向北朝路。後有人說聖旨牌坊背面朝路會遭“違背聖旨”之嫌,於是就請人連夜為其背面篆刻,所刻文字圖案與正面相似。因此,謝氏牌坊兩面都有雕刻。
【柯氏節孝牌坊】
柯氏節孝牌坊有四間,為石質。正面朝西,有雕刻;牌坊明間上額枋刻“為乙酉科舉人柯夢其妻林氏立”,上面的裙板刻有“聖旨”,兩側書“綸音垂奕葉”、“台范勒貞混”,下面的裙板正面刻“節孝”、“嘉慶丙寅年”(直書)。下額枋正面浮雕雙龍搶珠,次間額坊正面各有雙獅戲球浮雕。明次各間脊樑上有石刻的吻獸。裙板有浮雕,有人物、花卉和動物,浮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該牌坊四柱的抱鼓石還保存著。全市現僅存林垟二牌坊,具有很大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林垟古橋】
林垟大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間(1105年),是由當地一名叫吳三十九娘的女子出資所造。大橋呈東西跨架,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11.6米,橋面寬1.6米,東、西、中各鋪橋板石四條,邊孔橋面再鋪石級七級,形成獨特的風格。中孔橋板兩側篆刻“吳三十九娘奉答四恩三有造此橋”和“時乙酉崇寧十一月十五日乙酉日建”銘文。此大橋是我市最早的梁式石橋,是研究浙南古代橋樑建築的實物資料。一九八六年八月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八年十月,市政府撥款維修,使古橋重煥青春。
林垟古橋林垟古橋
另據《市地名志》記載,林垟蔡橋村有一石板橋,明洪武年間由蔡姓人捐資興建,故名,並以橋名給村命名,曰蔡橋村。現此橋已失存。
【西洋教堂】
林垟雖然至今仍延習著淳樸的民風和傳統的特色,但在很早之前,林垟已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這座西洋教堂就是很好的證明。據縣誌記載,該教堂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它坐落在林垟辦事處西湖村村口,坐西朝東。天主堂由鐘樓和教堂兩部分組成,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積約180平方米,呈西洋建築風格,外觀頗為優美。鐘樓寬2.7O米,深2.60米,呈正方形。教堂面闊三間,左右兩面牆壁上開有拱形門窗。裡面砌有兩行八條梅花形磚柱,並列明間左右。
據說該教堂是李正全帶頭興建,李正全是閣巷人,後遷居至林垟,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當時林垟是萬全垟商貿中心,周邊地區往來客商眾多。林垟本地人和眾客商中也有不少天主教徒,而當時林垟無天主教堂,每周聚會必須到平陽,時間久了多有不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李正全向平陽教會建議林垟也興建一座教堂。平陽教會同意投入部分資金,李正全等人在民間又籌集部分,於1934年建成此教堂。
【慧日寺】
林垟有一寺廟名慧日寺“慧”即“智慧”,“日”有“如日中天”之意,合在一起即“無限深廣的智慧”的意思,此乃佛學中的“佛陀”。
慧日寺慧日寺
慧日寺坐落在林垟林北村橫街,始建於南宋鹹淳三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林垟佛教信徒們聚集法會的場所。
慧日寺所處的這塊地被稱為“蓮花地”,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講從前慧日寺所處之地,四面環水,惟有一橋與道路相連,猶如一朵蓮花開在水中央。又一說法是慧日寺以北鄰水有兩塊地,以南亦有兩塊地,慧日寺所處之地正居其中,整體看這五塊地,西面相連,東面被水分開,極似側看蓮花的模樣,一塊地就是一片段預告瓣,慧日寺就是這朵盛開的蓮花的花心,故而稱其為“蓮花地”。只要稍加注意,不難發現,佛教中的佛主菩薩們大多是或坐或立於蓮花之中的。如來佛主和觀音菩薩就常是如此。蓮花向來被認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讓這些佛主菩薩們坐立於蓮花之中,有意無意地提示著人們,他們是無限聖潔的。
解放後,因國家政策規定,慧日寺被林祥米廠徵用,由於國家有關宗教信仰自由精神的落實,1995年,慧日寺使用權重歸宗教團體所有。在眾信徒們的精心管理下,慧日寺法會正常,香火旺盛,香客絡繹不絕。
【廣濟聖王廟】
除了慧日寺,林垟還有一座寺莊古廟,始建於南宋成淳元年(1265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從古到今一直是佛教信徒們聚集法會的場所。廟中尚存抱鼓石一對(時代萬曆元年)、石獅兩隻(清朝道光二十六年桂月)和石硯一隻(據說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傳說古廟中廣濟聖王俗姓林名三益,字友直,祖籍閩東,後遷居寺莊(即現林垟)水井地方,生於宋熙寧元年(1068年)五月初四日。一年夏季,他在瑞安縣城東門永豐橋亭中休憩,汗流浹背,人們問他原因,他說:“我剛剛見到海口有商船遇難,去救他們去了。”事過三天后,有幾個福建榕城的船商來登門拜謝,人們這才相信他所說的。一天他對人說:“那件事(指救人之事)過去已有一段時間了,一個右丞相還給我送來了團花錦袍和白玉帶皂帽。可明天我的壽辰就要到了。”當天他沐浴後換上丞相贈送的團花錦袍和白玉帶皂帽,第二天就坐化了。他死後面色就和生前一樣,鄉里人都覺得奇怪,報告當地的地方官,官吏們將事情的始末逐級上奏朝廷。聖上下旨在瑞安立廟供奉。有傳言說,如果有水旱疾疫,只要到廟裡祈禱就必定靈驗,到了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被封為廣濟侯,是為廣泛救濟之意。
古廟尚存一對抱鼓石仍在大雄寶殿門口兩側,兩隻石獅墊在廣濟聖王的腳下,有保天下太平之意,其餘四隻已遺失,所剩兩隻不成對的人石硯現由古廟的管理人員加以保管。
【林北古榕】
古榕已在林垟生活了63個春秋。榕樹西面鄰水,村民在河邊築起了一圈長長的鐵欄桿和花崗岩石凳,以供人們休息乘涼。河水清澈見底,河的西面儘是綠意盈盈的田野。據當地人介紹,這棵榕樹是早在63年前,一位名叫陳雲弟(當地人稱麻臉伯)的人種的。當時農村里一般不讓在自家門前或附近種榕樹,他們認為已經過世的人的鬼魂常常聚在榕樹下,因而害怕被鬼魂纏身。但是當時這位麻臉伯不相信這些迷信的說法,在克服了種種阻撓之後,毅然種上了這棵被眾人認為極不吉利的榕樹。榕樹一天天長高長大,不斷地長出枝葉。這么多年來,它以自己寬大的綠蔭逐步化解人們對它的忌諱和摒棄。
榕樹一年四季長青,它不僅舒適了人們的生活,而且美化了當地的環境。1998年10月,市政府為這棵榕樹掛上了“古樹名木”保護牌,編號:浙CFO114,加強了對榕樹的保護

名人

林垟不僅是一個水鄉,還是一座文化古鎮,人才輩出,名流薈萃。元明之際,我國南戲鼻祖高則誠曾經居住在閣巷鎮;著名學者金鳴昌,浙南著名教育學家金嶸軒先生,我國古生物學家伍獻文先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曾寓居古鎮。林垟素有耕讀與商讀的文化,當地居民勤耕奮讀的古樸淳厚的遺風,代代承襲,為林垟積累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此外,林垟的著名人物還有: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就被任命為中科院院士,被稱之為中國現代水生物研究開創者的伍獻文;曾在日本九州帝國大學學習醫學,金嶸軒的次子金志莊;辛亥革命時期的烈士林昌鎮、陳益年;新月派劇作家陳楚淮;台商、書法家謝昌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著名鐵路建設專家謝文淦;南拳大師金霖龍(阿樹)等,均為林垟這個小地方出來的優秀人物。
金嶸軒雕像金嶸軒雕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