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坦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溫州市甌海區澤雅鎮
- 主要姓氏:程氏
地理位置,村名的由來,“外垟”與“底垟”的風光,馬鞍岩人的故事,
地理位置
北林垟位於澤雅鎮,從溫州市區出發,沿溫瞿公路至瞿溪,轉甌湖線達澤雅水庫,再轉北林垟公路,有盆地豁然開朗,屋舍儼然,這開闊處,那便是澤雅北林垟的胡坦村。
村名的由來
一塊塊自然形成的山坳,四周群山懷抱,竹林似海,山坳里,散落著幾座民房,有竹子做梁,茅草遮掩的,有木條為柱,灰瓦蓋頂的,各具特色,形成了一個個小小的村莊,這些外形相似的自然村落,根據姓氏,根據山形,根據村子特點,取著各不相同的名字,它們分別是:胡坦、潘岙、馬鞍岩、新田畦、陳岙底、八擔等等,居住著陳、吳、程、胡、應、林、卓、季等幾大家族。
據村民家族宗譜記載:700多年前的陳姓始祖,篳路藍縷,從福建漳州遷居青田塘鼓,傳下數世後,又從塘鼓率族而來,看中了這裡大片的“林”和“垟”,於是聚族而居,一邊在村落里開荒墾地,一邊築路建屋,繁衍生息,子孫綿延,傳承了一個家族,聚成了一個村落。村落的名字取作“林垟”。
南宋寶慶年間,程氏家族由河南遷居青田溫溪、藤橋驛頭、永嘉梅岙等地,“蒙先祖之厚德,居陰瞻樹,子孫繁衍,源流日盛”,於是,其中一派分居於潘岙自然村。
季氏先祖文德公從龍泉瀆田遷至青田高湖,其孫太乙“愛好山川勝景,宋紹興乙卯年(1135)游二都方岑(今方山),見石門頭層巒疊嶂,茂林修竹,土沃泉清,民風淳樸,擇此以居,為石門頭季氏之始祖”,居第七世時,始遷祖春谷公於清道光年間遷至馬鞍岩自然村……
勤勞的胡氏先民,幾百年前遷居落戶後,選地建房,幾間原汁原味的木結構建築,順坡而築,清初式樣的古民居坐北朝南,四面板壁,簡陋牛腿,直欞木窗,獨具特色的屋前道坦特別寬闊,坦前矮牆,通敞開放,被人們譽為“胡氏道坦”,簡稱“胡坦”,也就成了一個自然村的名字。
上世紀60年代,家族繁衍,人數劇增,以胡坦為中心的潘岙、馬鞍岩、新田畦、陳岙底、八擔自然村即從林垟村析出,設為新的“胡坦村”。
“外垟”與“底垟”的風光
在澤雅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羅文秀(有說唐末時的一位道家學者——羅隱)一個原本能當上皇帝的人,因得罪了天上一位神仙,便被收去了皇帝的金身,降為平民。淪為乞丐,但其“皇帝”的“聖旨口”無發收去,所以說出來的話還是能“說到做到”。
這天,羅文秀來到了林垟,看到林垟地方里的人正在田裡插秧,便開口說:“林垟底垟、外垟,一年種起年半糧。”那正在田裡插秧的人聽了,非常高興,喊著:“再說一句,再說一句,”羅文秀又接著說了:“林垟底垟,外垟,一年種起半年糧。”這還了得!一年種起來的糧食只夠半年吃!村民們憤怒了,高叫:“打死他!打死他!”大家抓住羅文秀就打,羅文秀被打得招架不住:“不要打了,不要打了,村後山的番薯種起來湊湊添!”(湊湊添即湊合著的意思)後來,因為羅文秀的話,林垟後山的番薯每年收成都很好。
只是個民間傳說,故事的目的是告誡人們不要太貪心。傳說終歸是傳說,不可多信。但“外垟”和“底垟”,這兩爿田垟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底垟”有30多畝農田,“外垟”比“底垟”的面積大了一半,兩“垟”合起來就是100多畝的田垟。
馬鞍岩人的故事
馬鞍岩居住的是季姓一族。泛黃的《季氏宗譜》記載著以下幾段文字:“季氏宗族,始祖季札,彪炳史冊,萬世敬仰,洵為我族之典範,民族之楷模,子子孫孫,宏揚祖德,匡時濟世,代不乏人。”
宗人寶書,鳴皋(天祿)二人,參與攻打天堡山之役。青田十勇士與景寧“雙葉虎”等在勇奪天堡炮台,為革命聯軍攻克南京掃除了障礙。二人獲得了孫中山褒賜的榮譽徽章。
遷居金衢的火根與其堂叔一起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獨立師,和師長鄭穠志同道合,又考取黃埔軍校,畢業後任連長,隨國民軍進剿紅軍,他率部掩護方誌敏,方誌敏被叛徒出賣遇害後,他憤然棄官去職,回鄉務農,不久因病離開人世。
觀行岩舜(正宗)公,一九三八年任中共方山西山支部書記,是青田早期參加黨組織的優秀黨員。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劉英在馬鞍岩建立地下工作聯絡站,祖母何碎嬌被任命為聯絡站的負責人,負責從澤雅紙山到瑞安、青田、麗水、景寧的通訊聯絡工作。1939年春至1941年夏,中共浙江省委遷往麗水,省委與浙南地下黨的通訊聯絡都要經過這裡;自1938年至1948年,在這裡工作、開會、休整過的共產黨員不計其數,除祖母外,父親和兩個兄弟也成為了聯絡員。1945年,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吳榮膺在紙山恢復發展黨組織和革命鬥爭,更是以這裡作為主要活動據點;1946年永嘉縣委警務隊短槍班也曾在這裡進行休整集訓。